




學習刻苦,高一時考上重點大學
1921年7月,王希季出生在昆明一個白族家庭,由于父親經商,家境尚可,到了上學年齡,父親便將他送進學校,希望他好好學習,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王希季深知父親的良苦用心,上學后學習非常刻苦,不但課堂上認真聽講,記住老師所講內容,課后還注重復習,堅持當天學的新知識當天消化,放學回家后小伙伴找他出去玩,他若課程沒復習完,就絕不出去,因此學習成績在班里始終名列前茅。初中畢業那年,王希季因患重病不得不休學。即便如此,治療期間,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便手不釋卷,孜孜以求地認真讀書。正是憑著這股勁頭,半年后病好復課不久,他在昆明市中學會考中竟一舉獲得全市第一名。一個在家休學半年的學生能取得如此好成績,令老師和同學敬佩不已。
王希季上高中時,國家正處于動蕩之際,高一即將讀完那年,當時教育部門為了抓緊培養人才,就打破常規,允許學習好、有能力的高中生不受年級限制可提前報考大學。消息一出,很多學習好的低年級高中生都躍躍欲試,王希季也在其列。這一次,他又靠扎實的知識積累,在報考的高一學生中脫穎而出,被全國知名的重點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錄取。
心系祖國,義無反顧改行搞科研
1942年,王希季大學畢業,此時正值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時期,他心系國家命運,毅然進入一家兵工廠工作。工作期間,他切身感到中國工業生產落后,處處受制于人,逐漸萌生了“多學知識,振興民族工業,以此救國”的理念。194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就讀動力與燃料專業。到了美國,王希季顧不上欣賞異國他鄉美麗的自然風光,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一如既往地發奮苦讀起來,每天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成了他的生活常態,挑燈夜讀更是家常便飯。很快,他的專業學習成績便排名前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王希季得到消息,立即決定回國為祖國建設貢獻才智。當時美國政府為了留住人才,給學習成績優異的中國留學生開出了特別優厚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但王希季不為所動,鐵了心要回祖國。
1950年春,經過一番努力,王希季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在船上,他遇到了華羅庚教授及一些和他一樣有報國之志的中國留學生,大家設想著回國后如何用所學知識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為建設一個富強昌盛、欣欣向榮的國家添磚加瓦。談著談著,受熱烈氣氛感染,大家難以抑制心中興奮之情,情不自禁哼唱起《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來——“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輪船穿過浩瀚的太平洋抵達中國。當時為了盡快培養棟梁之材建設國家,國家在東北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海濱城市大連創辦了重點大學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得知學院剛成立不久,急需師資后,王希季二話不說趕到大連應聘,擔任了大連工學院副教授,工作一段時間后,因國家需要又赴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由于知識淵博、視野開闊,王希季的授課水平很快得到大家認可,不久他便成為同齡教師中的佼佼者,沒多久即被任命為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副主任。
1958年11月,王希季調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工作,負責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
攻堅克難,成就卓越碩果累累
王希季在美國攻讀的是動力與燃料專業,并沒有接觸運載火箭方面的專業知識。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要想在尖端技術上尋求外援根本不可能。面對這一嚴峻現實,王希季向書本求教,千方百計查找、搜集相關資料,然后廢寢忘食地閱讀、消化,邊惡補理論邊搞研究。研究工作有大量數據需要計算,當時缺乏電子計算機,王希季不等不靠,用手搖計算器,甚至算盤進行計算,硬是靠人工方法計算出海量數據。就這樣,在王希季的帶領下,半年后他和同事們研制、總裝出了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誰知檢測時因受當時國家工業能力限制,一些部件達不到技術要求,火箭不得不放棄發射。面對挫折,作為項目負責人的王希季雖然心中難受,但并未氣餒,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膽修改了技術方案,再次投入研制。當時因條件有限,試驗火箭發動機推進劑供應系統的設備安裝在一個小天井里,面積不到5平方米,王希季和同事們專心致志地埋頭進行試驗,認真記錄獲取的數據。火箭發動機試車是整個研制任務中危險性最高的工作,試車過程中稍有不慎,高壓氣體、高溫火焰便會引起爆炸和大火。因此,試車臺必須有嚴密的防爆、防火措施。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正處于困難時期,新建一座試車臺,一要花一大筆錢,二要找到合適的地方并建成,這需要一定時間。面對這些現實情況,王希季思來想去,認為出路只有一條——就地尋找現成的基本可以使用的地方,將其改建成試車臺。于是王希季帶領同事撒開大網,全力查找上海比較空曠的地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原江灣機場找到了一座廢棄的碉堡,一番勘察后認為此地比較合適。地方找到了,王希季馬上帶領全體科研人員投入到改建中。時值隆冬,天冷風寒,大家毫不畏懼,一起當起了建筑工,搬磚抬石、運沙和灰,很快一個防爆、防火的發動機試車臺在一群科研人員手中落成,為火箭發動機試車奠定了堅實基礎。就這樣,王希季和同事們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在1960年2月19日將火箭發射成功。這枚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研制的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的發射成功,在我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標志著我國邁出了征服太空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此后,王希季不斷攻堅克難,帶領課題組在10年時間里先后研制成功涵蓋氣象、生物試驗、核爆取樣與技術試驗等15個型號的探空火箭,成為中國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王希季還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技術方案的提出者和初樣研制階段的主持者。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制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完成這次任務后不久,王希季又受命投入到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研制工作中,這在王希季的科研生涯中又是一個“第一次”。接受任務后,他帶著科研人員全力攻關,大家集思廣益,突破一個個高難度技術問題,很快提出了幾套設計方案。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推敲、論證,最后確定了一個從我國國情出發,將可行性與經濟性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長征號運載火箭為基礎,采用彈道式返回方式的技術方案。方案設計一完成,王希季立刻馬不停蹄地帶領科研人員著手進行衛星回收系統試驗。對返回式衛星來說,回收技術至關重要,為了完成試驗,王希季和團隊忘我工作,歷盡艱辛。一次發射的兩顆試驗火箭的箭頭落到了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中,王希季立即帶隊出發,直奔大漠,在漫無邊際的沙漠中,克服重重困難,經過近24小時不間斷的搜尋,成功找到了箭頭,回收了試驗載荷和儀器設備。試驗火箭的箭頭都是落在荒涼沙漠中,這樣的苦王希季吃了很多,其中的危險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從無怨言,經過數十次試驗,終于將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送上了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航天界引起轟動。
幾十年來,王希季始終這樣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辛勤探索著、耕耘著——他提出在返回式衛星上采用新型國產彩色膠片,開了我國衛星彩色拍照技術的先河;他大力提倡衛星姿態控制系統實行數字化,目前這一做法已得到普遍應用;他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發展航天飛機的潮流,根據國情只搞載人飛船,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可,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正確發展之道……一路走來,王希季在科研上堪稱碩果累累,他的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他自己不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榮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還先后擔任了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
如今,已經103歲高齡的王希季,時刻關心著“中國制造2025”,研究著互聯網+航空的新項目,心系航天,仍在為我國航天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