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呼吸內科病房收治了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主訴為“反復活動后喘息5年,近半月癥狀加重”。患者入院時神志略顯模糊,喘息癥狀顯著。經初步評估,發現該患者在接受高流量吸氧時,血氧飽和度能維持在93%左右,但一旦停止吸氧,血氧飽和度即下降至87%,表明患者存在明顯的氧合功能障礙。為進一步明確病情,醫生緊急安排了動脈血氣分析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氧分壓(PaO2)僅為62mmHg,遠低于正常值,而二氧化碳分壓(PaCO2)則接近58mmHg,這一結果強烈提示患者已發展至Ⅱ型呼吸衰竭階段,即同時存在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鑒于患者當前病情,繼續使用高濃度吸氧已非適宜之選,因為這可能進一步抑制呼吸中樞,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因此,醫療團隊決定為患者啟用無創呼吸機進行輔助通氣治療。通過精細調整呼吸機參數,患者的缺氧狀況逐漸得到改善,病情趨于穩定。這一案例再次強調了早期識別、準確評估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管理的重要性。
臨床上,血氧飽和度是衡量血液中含氧量的重要指標。當血氧飽和度介于90%~94%之間時,這一狀態被定義為供氧不足。處于此狀態下的患者,雖然能夠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但在進行體力活動或運動時,會立即感受到明顯的喘息、胸悶等缺氧癥狀,這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日常工作能力與生活質量。進一步地,當血氧飽和度降至90%以下,或同時伴隨動脈血氣分析顯示氧分壓低于60mmHg時,則診斷為低氧血癥。低氧血癥是一種嚴重狀況,常見于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呼吸中樞功能受抑制以及吸入氧氣量不足等情形。患者在此狀態下,即便在平靜休息時,也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氣短、需大口喘息等癥狀,且常伴有坐立不安、情緒煩躁、心率加速等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的應激反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目前,評價血氧飽和度的方法主要分為無創和有創兩大類。無創的血氧飽和度監測是以脈搏血氧飽和度為主,一般選擇將探頭放置在手指、腳趾和耳垂等血流量豐富,并且容易透光的地方,利用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來測定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有創的血氧飽和度監測又被稱為動脈血氣分析,其主要是從橈動脈、肱動脈或者股動脈中直接抽取動脈血液,能評估血液中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血液酸堿度值等相關指標。那么,這兩種方法應該如何選擇呢?
(1)目標不同。無論是無創的脈搏血氧飽和度還是有創的動脈氣血分析,都可以反應出機體是否缺氧,但其實這兩種方法最終的檢測目標不一樣,這就導致兩種方法的評價標準不同。其中無創的脈搏血氧飽和度是通過光照的方法分別發生紅外光和可見紅光來監測含氧血紅蛋白和不含氧血紅蛋白濃度,但是這種方法屬于間接測量,并且受到外界影響較大,因此臨床上以SpO2來進行表示,單位為百分比,并以SpO2<90%作為低氧血癥的評價標準;有創的動脈血氣分析是直接用電化學方法來測量單位動脈血中氧氣分壓,屬于直接測量方法,臨床上以PaO2進行表示,單位為mmHg,并以PaO2<60mmHg作為低氧血癥的評價標準。
(2)項目不同。無創的脈搏血氧飽和度主要是監測血液中的血氧狀態,同時也可以監測動脈搏動,從而評估心律,但是對于其他的指標如二氧化碳分壓、血液酸堿度等就沒有辦法進行評估了;有創的動脈氣血分析不僅可以直接監測動脈血中的氧氣分壓,并且可以評價血液的酸堿度、二氧化碳分壓、碳酸氫根濃度等,特別是對于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潴留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直接指導選擇正確的吸氧方式,或者評價是否存在酸堿失調,進而調整用藥方案。
無論是無創的血氧監測還是有創的動脈氣血分析,都是評價血氧狀態的有效手段,但是兩種方法的適用條件和作用不同,因此臨床上應該靈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