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主要目的是補充或替代受血者體內失去的血液,來穩定患者生命體征。輸血的臨床特征,即改善貧血、糾正凝血功能障礙、增加特定血液成分等。輸血期間,要將來自供血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做嚴格篩查、測試,之后通過靜脈注射給受血者,以滿足其特定的臨床需求。
作為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輸血能夠迅速補充患者失血后的血容量,改善循環功能,保障組織器官正常運行。比如紅細胞輸注可有效提高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水平,促進氧運輸,緩解相關不良癥狀。對于失血性休克、嚴重創傷等急危重癥患者,輸血是迅速救治這類患者的重要手段,通過輸血,可有效減少其因血容量不足導致的器官功能衰竭風險。對于慢性貧血患者,特別是重度腎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等,輸血可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在一些大手術中,比如心臟手術或大型創傷修復手術,輸血可提供必要的血液支持,確保手術安全順利進行。
輸血也有一些風險和副作用,比如輸血反應,受血者會出現發熱、寒戰、過敏反應等,嚴重的還會導致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或溶血反應,自身生命安全也會受到直接威脅。雖然現代臨床輸血時,都會進行嚴格的病毒篩查,但仍有輸血傳播感染病毒的風險,比如HIV、HBV、HCV等。此外,輸血后抗體形成導致免疫介導反應,則會對患者的長期健康產生影響。
輸血的注意事項包括——
1.輸血適應癥
輸血必須嚴格按照臨床需要,圍繞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輸血方案,比如輸血適應癥有失血性休克、嚴重貧血(如血紅蛋白水平低于治療標準)、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確定輸血類型,比如全血、紅細胞懸液、血小板、新鮮冷凍血漿等,更要考慮患者的血型和Rh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免疫反應。明確供血者是經過嚴格的健康篩查和血液檢測,以排除傳染病的風險,這些檢測通常是以HIV、HBV、HCV等病毒標志物的檢測,以及其他傳染病篩查等形式體現。
2.確定合適供血者
通常而言,ABO血型系統中的四種血型(A型、B型、O型、AB型)都是可以選擇相同血型輸血的,有條件的還可以Rh同型輸血。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緊急情況下需要大量輸血或缺乏合適的供血者時,則需要考慮使用其他血型。因此,在輸血前,輸血科會進行嚴格的血型復核匹配和交叉配血試驗,以確保輸血的安全性。
3.實時監測記錄
輸血過程中,醫護人員需進行嚴密的監測,比如對受血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予以全面監測,并記錄輸血反應等。控制好輸血速率,避免過快或過多輸血,以減少受血者心血管系統的負擔,降低其他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更要避免過度輸血,以防受血者出現鐵負荷過重、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輸血是一項重要的臨床治療手段,其雖然應用優勢顯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從適應證的確立到輸血原則的遵守,再到輸血過程中的嚴密監護和輸血反應的及時處理,每一個環節都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全。醫護人員在進行輸血前應充分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程,才能確保輸血過程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