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擁有悠久獨特的理論體系,融合了哲學、文化和自然觀念等元素,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整體觀念和辯證思維。其中,“三因學說”“五元學說”“脈絡學說”為其核心內容,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藏醫學認為,人體由三大因素構成:赤巴、培根、血。這三因分別對應火、水、風,它們在人體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一旦三因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藏醫學將宇宙萬物歸納為五大元素:土、水、火、風、空。這五大元素在人體內表現為三因,即:赤巴(火)、培根(水)、血(風)。五元學說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藏醫學的治療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藏醫學認為,人體內存在一條貫穿全身的脈絡系統,包括:黑脈和白脈。黑脈主管血液循環,白脈主管神經傳導。脈絡學說為藏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診斷是治療的前提,也是治療的基礎。藏醫學的診斷過程不僅限于傳統的望、聞、問、切,還包括對尿液的觀察和分析,這是藏醫學診斷的一個特色。
其觀察內容包括尿的顏色、蒸汽大小、臭味濃淡,泡沫大小和多少、顏色濃淡、消失快慢,沉淀物的有無和形狀,漂浮物等。例如,熱性病人的尿呈紅黃色,臭味濃,蒸汽維持時間久,泡沫呈黃色,消失快,沉淀物呈亂云狀;寒癥尿色淡綠而清澈,氣味小,泡沫大,漂浮物和混懸物少而揮發慢,散熱后顏色青且質地清澈。
通過多診合璧,藏醫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從而提供更加精準的醫療服務。
藏醫的治療方法豐富多樣,《四部醫典》在強調藏醫治法的順序時說:“治療疾病首用飲食法,如不得治愈再用起居法,如不得治再為藥也,如不得治終為外治的方法。”可見,藏醫十分重視飲食和起居生活調養。例如,患赤巴病,可食野牛肉、魚、羊肉、蜂蜜;春季宜食苦辛澀3種味的食物,如陳青稞、干燥地區的畜肉、蜂蜜、開水、姜湯等食物。
當飲食和起居生活調養不見效時,須針對疾病的特性采用藥yh7Ziqzh3gk2ezfuwNbAiA==效相對的藥物。根據藥物的自然來源,藏醫把藥物分成珍寶類、礦物類、植物類、動物類等。其中,礦物藥和動物藥占相當大的比例,這是與藏族的生活習俗和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藏醫認為,藥物有六味、八性、十七效的區別。治病時也需如中醫一樣辨證應用,如隆病的特性為粗、輕、硬、動,治療宜用細、重、軟、穩等藥效的藥物。
當藥物治療療效不明顯或需要內外合并治療時,就可以采用放血法、火炙法、寒熱敷法、藥浴法、涂抹法、穿刺法、棍擊療法等外治法。例如,針對“血、赤巴”型熱病、腫脹、各類瘡、痛風等疾病,就可使用牛角進行放血治療;對于“龍、培根”型寒病、消化不良、水腫、膿腫、癲癇、精神病、半身不遂等寒性疾病,可使用火灸法;針對“龍、培根”型病發作期、四肢僵硬及萎縮、肌肉僵直、黃水、各類皮膚病等,藥浴法是更理想的選擇。
總之,藏醫基于綠色健康、天人合一的理念,通過辨證施治和綜合施治的診療模式,為守護人類健康提供一種獨特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