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三叉神經痛歸屬于“頭風”“面痛”等范疇,認為其是體內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臟腑功能失調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故治療的核心在于辨證,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達到緩解疼痛、根治疾病的目的。
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質及病因病機,中醫將三叉神經痛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此證型患者多畏寒怕冷,面頰疼痛在遇到寒冷刺激時加劇,得熱則減;同時還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等癥。治療以疏風散寒、行氣止痛為主。方藥常用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川芎茶調散等,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針灸可選用外關、曲池、風池、大椎等穴位,采用溫針灸或艾灸,以增強溫經散寒的效果。按摩則重點揉按風池、太陽穴、迎香穴等,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證型患者的面部常常痛如火灼,遇熱加重,得涼稍減;同時患者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黃,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以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為法。方藥常用銀翹散、黃連解毒湯等,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針灸可選用合谷、曲池、外關、風池等穴位,采用瀉法以疏散風熱。按摩重點揉按風池、太陽穴、下關穴等,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肝風、肝陽上犯于頭部顏面,則發為疼痛。此證型以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口干等為主癥,患者的顏面部疼痛常在生氣、郁怒的時候發作。治療要采取清熱瀉火、平肝止痙的方法。方藥常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能起到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的功效。
針灸可選用太沖、內庭、內關、蠡溝、陽陵泉等穴位,采用瀉法以平肝潛陽。按摩重點揉按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等,以平肝熄風。
久病入絡或有外傷史者多為此證型,表現為頭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樣,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夜間痛甚;舌邊或舌尖多有淤斑或淤點,苔薄白,脈沉澀。治療以活血化淤、通絡止痛為主。方藥常用血府逐淤湯、桃紅四物湯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緩解疼痛。
針灸可選用顴髎、下關、頰車、聽宮、聽會、迎香等面部穴位,以及遠端的合谷、太沖等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以活血化淤,通絡止痛。按摩的重點是面部的疼痛點及周圍的穴位,如顴髎、下關、頰車等,以及遠端的合谷、太沖等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三叉神經痛不同發病時期的取穴原則和治療手法不同。如果處于持續發作期,以遠端辨證取穴為主,重用具有全身鎮痛效應的特定穴;而如果處于發作間歇期,則以局部選穴為主,遠端配穴結合特定穴聯合治療。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診斷來確定。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注意:以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神經;注意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長時間熬夜、過度勞累等;應注意面部保暖和防潮,避免風邪和濕邪的侵襲;洗臉、刷牙、理發等要用溫水,動作盡量輕柔;要加強自我保健,如采用梳頭、頭面部以及手足部穴位按摩等方法,有助于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