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如《素問·奇病論》首先提出消渴之名,而《黃帝內經》則稱之為消痹、肺消、膈消、消中等。中醫認為,消渴癥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導致體內陰陽失衡,尤其是陰虛為主。陰虛指機體陰液不足,燥熱則因陰虛而生,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特別是肺、胃、腎三臟受損最為嚴重。肺燥則津液不布(上消),胃熱則消谷善饑(中消),腎虛則水不化氣(下消),從而引發消渴癥狀。
此外,消渴病還與脾虛、濕熱、淤血等因素有關。脾虛導致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濕熱內生導致津液黏滯,淤血內阻導致水液代謝障礙,這些因素相互作用,進一步加重消渴病情。
針對上述病機,通過下述手段來滋陰潤燥,可達到改善消渴病的目的。
合理選擇食物,可以達到平衡體內陰陽,改善臟腑功能的目的。消渴癥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五谷雜糧、豆類、蔬菜等,避免過食辛辣、油膩等食物,以防止臟腑過熱或氣陰耗傷。
根據上、中、下消的不同類型,可以針對性地選擇食療方案,比如:癥見口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的上消者,可喝五汁飲(鮮蘆根、麥冬、荸薺、梨、藕榨汁);癥見多食易饑、口渴、尿多、消瘦、大便干燥所中消者,可喝葛根粉粥(100克粳米加水適量,煮至米半熟時加葛根粉30克,至米爛成粥即可);癥見小便頻數、混濁如膏,面容憔悴,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的下消者,可喝滋膵飲(黃芪、山藥各30克,生地黃、山茱萸各15克,一同水煎取汁,后入豬胰子,煮熟后加鹽少許調味,分次飲湯食肉)。
情志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的平衡,特別是肝臟的疏泄功能,加重氣滯血淤和陰虛火旺的病機。因此,消渴病患者應關注情志調養,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還可通過太極、瑜伽、靜坐等方式安定神志、疏導情志。
中醫養生講究“動靜結合”,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臟腑功能,從而防止陰陽失衡。消渴病患者可選擇柔和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宜在餐后1~3小時內進行。運動中要注意心率變化及身體感受,隨身攜帶急救卡及糖塊、餅干等。需注意,要避免劇烈運動,以免消耗過多體力,加重陰虛癥狀。
針灸和按摩在中醫治療消渴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能夠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糾正臟腑功能失調。例如,上消者可取肺俞、合谷等穴位來清熱潤肺;中消者刺激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健脾和胃;下消者選用腎俞、三陰交等穴位能夠滋補腎陰,平衡臟腑功能。此外,經常按摩足部的涌泉穴、內關穴,有助于調節全身氣血的運行。
中醫治療消渴癥以補益氣陰、清熱潤燥為主要目的,常用的藥物有生地黃、玄參、麥冬、天花粉等。針對不同類型的消渴,用藥時要偏重對肺、脾、腎三臟功能的調節。例如,針對上消者,常用沙參、麥冬等滋陰潤肺的藥物;中消者,可用黃連、天花粉等來清熱解毒;下消者,則宜選用生地黃、知母等,可達到滋補腎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