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并非獨立疾病,而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病理狀態(tài),其根源可追溯到多種疾病或生理狀況。與發(fā)熱相似,發(fā)熱本身不是病,而是多種病因導致的共同癥狀。貧血亦是如此,其癥狀輕重與貧血的嚴重程度和發(fā)生速度密切相關,部分輕度貧血患者可能并未感到明顯不適,但這并不意味著貧血可以忽視。
貧血的實質在于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導致無法向身體各組織輸送足夠的氧氣,進而引發(fā)一系列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紅細胞計數(RBC)和紅細胞比容(HCT)等指標作為診斷依據,其中Hb濃度最為常用。根據我國標準,海平面地區(qū)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即可診斷為貧血。
貧血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包括頭暈、乏力、胸悶、氣短等,這些都是由于血紅蛋白降低、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導致的組織缺氧所致。若貧血發(fā)生迅速或伴隨血容量快速丟失,還可能出現低血壓相關癥狀。此外,紅細胞破壞過多還可能引發(fā)黃疸、尿色加深等特異性表現。
不及時干預治療貧血,不僅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還可能引發(fā)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長期貧血會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引發(fā)心臟肥大、心力衰竭等嚴重后果;同時,大腦長期缺氧會影響記憶力、注意力及認知能力,對兒童成長尤為不利。
貧血的成因復雜多樣,根據其發(fā)生機制可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和失血性貧血3大類。
紅細胞生成減少
造血異常可源于多種因素:一是造血干細胞本身的問題,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造血系統(tǒng)腫瘤性疾病;二是造血調節(jié)機制的紊亂,常因腎臟、肝臟、垂體或甲狀腺等疾病導致紅細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引發(fā)如慢性病貧血、腎性貧血等癥狀;三是造血原料的缺乏,尤其是鐵、維生素B12和葉酸的不足,分別會引發(fā)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
紅細胞破壞過多
紅細胞壽命約120天,每日約有1/120自然衰老并在脾中被吞噬,其鐵質被回收用于新紅細胞生成。然而,紅細胞自身異常(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PNH、G-6-PD缺乏癥、地中海貧血)或周圍環(huán)境異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人造心臟瓣膜、血管炎等)可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變形力下降或體內破壞過多。當破壞超出骨髓代償能力時,即引發(fā)貧血。
失血性貧血
慢性或急性失血均可引起貧血,且慢性失血還常合并有缺鐵性貧血。因患者有出凝血功能異常出血的疾病主要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和嚴重肝病等。不伴出凝血異常的失血性疾病主要有:如外傷、腫瘤、結核、支氣管擴張癥、消化性潰瘍、痔瘡等。
貧血的治療策略需精細且全面,核心在于“對癥”緩解與“對因”根治的雙重并進。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既要迅速緩解患者的即時癥狀,也要深入探究并消除引發(fā)貧血的根本原因。
對癥治療
對癥治療方面,首要措施是通過輸注紅細胞迅速提升血紅蛋白水平,有效糾正貧血狀態(tài);同時,對于出現缺氧癥狀的患者,應及時采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以迅速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的舒適度。
對因治療
對因治療則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相應策略:首先,補充造血原料是基礎措施,通常通過口服鐵劑、維生素B12或葉酸實現,必要時也可選擇靜脈或肌肉注射途徑。其次,應用造血生長因子和刺激藥物,如 EPO對腎性貧血或炎癥性貧血有效,而G-CSF與EPO聯合使用能刺激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造血功能。雄激素因其能刺激骨髓造血,被用于治療低增生性貧血。免疫抑制劑,包括糖皮質激素和環(huán)孢素,則分別應用于溶血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中。
對于更為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細胞移植是重要的治療手段。此外,脾切除手術對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疾病具有確切療效。最后,針對失血性貧血患者,治療的關鍵在于積極尋找并治療原發(fā)病因,如處理子宮肌瘤、痔瘡、消化性潰瘍等導致失血的問題。
在貧血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飲食調養(yǎng)與醫(yī)療干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為了有效改善貧血癥狀,患者不僅需要接受必要的醫(yī)療治療,還應注重飲食的均衡與科學搭配,確保攝入充足的造血原料。
富含葉酸和維生素B12的食物 新鮮綠葉蔬菜是葉酸和維生素B12的良好來源,有助于促進紅細胞生成。
富含鐵的食物 動物血、動物肝臟、蛋黃、瘦肉以及深顏色的蔬菜(如菠菜、黑木耳)都富含鐵質。特別是動物來源的鐵,其吸收率遠高于植物來源的鐵。
優(yōu)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紅細胞的重要成分,應適量攝入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如蛋類、乳制品、魚類等。
維生素C 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建議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類、草莓、獼猴桃、西紅柿等。
銅元素 銅也參與紅細胞的生成過程,富含銅的食物包括堅果、海鮮、豆類等。
在飲食方面,患者應確保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避免營養(yǎng)流失,并堅持適量、均衡的飲食原則,不偏食、不暴飲暴食,合理安排餐次以保證全面營養(yǎng)攝入。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與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并積極預防感染和其他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樂觀情緒,這些措施均有助于貧血的康復。
貧血雖為常見現象,卻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健康風險。深入了解貧血,對于提高公眾認識、消除“貧血無礙”的誤區(qū)至關重要。面對貧血,應細致觀察癥狀,追根溯源查找病因,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同時注重日常生活的調理與保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和控制貧血,切實維護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