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咽喉是五臟六腑交通內外的竅道,故咽喉不僅為外邪侵襲人體時第一個關口,還是正氣內存的關口。《黃帝內經》中記載,“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顧名思義,咽喉一旦為病,一方面會影響飲食的進入,另一方面會影響呼吸的出入。由此可見,咽喉之病,并非小事。
那么,什么是聲帶息肉呢?
聲帶息肉是在一側聲帶的前、中1/3交界處邊緣,為半透明、白色或粉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聲音嘶啞是聲帶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咽喉內鏡可做基礎診斷。中醫根據疾病的嗓音癥狀特點將聲帶息肉歸為“慢喉瘖”的范疇,明代《醫學綱目》提出“喉瘖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首次提出了喉瘖病名。
聲帶息肉的產生主要是嗓音的濫用和誤用導致聲帶損傷引起的。同時,一些其他原因也會刺激聲帶息肉的產生,如喉咽反流、吸煙、上呼吸道感染、吸入腐蝕性化學氣體或劇烈的呼吸活動等。中醫認為咽喉為肺系之頂,氣息之門戶。《景岳全書》中提出“金實則不鳴,金破亦不鳴”。金實不鳴,指的是外邪犯肺,肺為邪壅而至聲嘶。而金破不鳴,指的是肺氣虛弱或肺陰不足而至聲嘶。現代中醫學家多認為慢喉瘖多是由于用聲不當、用嗓過度,導致脈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血行不暢則成淤,導致聲帶腫脹,或贅生息肉。
雖然聲帶息肉為良性病變,但病久則會影響工作、生活甚至情緒,所以,及時就醫診治是關鍵。
聲帶息肉的中醫內治以辨證為綱,靈活運用各種利咽開音藥。中醫外治法也同樣兼具特色和療效肯定。與中藥內服相比,外治法的優勢在于更接近病所、療效反饋更為迅速,可以直接改善傳統起效慢的缺點,故臨床上也多選用內治、外治并用的綜合方法進行治療,如:噙化法(選用藥物制成丸劑,不時含化或臨臥前噙化)、吹藥法(將藥物磨成細粉,將其噴撒或吹入喉中)、含漱法(中藥煎劑含漱)、針灸、推拿等。
早期聲帶息肉推薦嗓音矯治方案,內容包括有:嗓音衛生知識學習、糾正發聲習慣、嗓音訓練(音強練習、音色練習及音調練習)三大類。對于聲帶息肉病程較久、息肉體積較大者,內服藥物不佳時,仍以手術摘除為上策。全身麻醉下支撐喉鏡下聲帶息肉切除術是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該方式損傷小、恢復快,且能夠有效保護其術后聲帶功能的恢復。
雖然手術可以有效地切除聲帶病損,但是它需要高精度的手術設備,而且存在著病變切除不徹底、出現后遺癥或術后復發,甚至破壞聲帶結構等風險,聲帶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損傷再修復過程也會干擾嗓音的康復。因此,要想進一步提高嗓音的改善率和痊愈率,不僅僅需要外科治療,術后的輔助治療也同樣重要。可以選擇中西醫結合療法,即手術摘除聲帶息肉,圍手術期采用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治,術后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系統的發聲訓練,則能加快術后的恢復、減少復發。
生活中,為了避免聲帶息肉的形成,正確發音、少說話是關鍵。一旦出現聲音嘶啞,最好能噤聲,讓嗓子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用胖大海、金銀花、菊花等泡入熱水服用。還要注意增強體質、節制煙酒。最重要的,當您出現咽喉不適癥狀,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后積極治療,以防病情遷延誘發其他并發癥狀,影響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