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指人體循環動脈中的血壓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成年人的正常血壓是指收縮壓(高血壓)低于140mmHg,舒張壓(低血壓)低于90mmHg。如果血壓持續超過這些值,則被視為高血壓。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前者病因不明,占病例總數的90%以上,后者由腎臟或內分泌失調等其他疾病引起。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5%,患者人數高達2.45億,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雖有所提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分別為51.6%、45.8%和16.8%,這意味著大量高血壓患者并未得到及時有效的管理和治療。長期得不到控制的高血壓會對心臟、大腦和腎臟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心臟損害: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后負荷,導致左心室肥厚,進而發展為高血壓性心臟病。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約50%可發生左心室肥厚,這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前兆。此外,高血壓還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可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增加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
腦血管損害:高血壓是腦卒中的首要危險因素。長期高血壓可使腦血管發生硬化、狹窄,形成微動脈瘤,一旦破裂即發生腦出血。同時,高血壓還可導致腦動脈硬化,增加腦血栓形成的風險,從而引發缺血性腦卒中。此外,高血壓還與認知功能下降、癡呆等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
腎臟損害:腎臟是高血壓損害的另一個重要靶器官。長期高血壓可導致腎小球內高壓、高灌注、高濾過,進而引起腎小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最終發展為高血壓腎病。據統計,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約有20%~30%最終會發展為腎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腎移植治療。
血管損害:高血壓除了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還會累及四肢動脈,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等。此外,高血壓還可引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等嚴重血管病變,威脅患者生命。
基于高血壓的潛在危害,靶器官損害評估與分期理念開始在高血壓管理中占據核心地位,它系統地審視心臟、血管、腎臟、大腦等關鍵器官的受損狀態,將患者狀況細化為多個階段,以確保治療策略既精準又高效,早期辨識與干預靶器官損害,優化患者的預后。
目前,國內外的相關指南建議,高血壓患者應該在確診時即進行靶器官損害評估。評估內容包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脈搏波傳導速度(PWV)、踝臂血壓指數(ABI)、左心室肥厚(LVH)、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或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ACR)、眼底及頭顱影像學檢查等。
基于評估結果,靶器官損害可分為3個關鍵階段:一是危險因素積聚階段,此時血壓或已升高,但靶器官損害尚未顯現,管理重心在于生活方式干預和控制血脂異常、糖尿病等風險因素,以延緩或避免損害發生;二是靶器官受損階段,即靶器官已經出現功能異變,如心室肥厚、微量蛋白尿、血管硬化等,此期強調強化血壓控制,力求減緩損害并探索逆轉可能;三是臨床并發癥階段,即靶器官損害已引發明顯癥狀或疾病,如心衰、腎衰、中風等,標志著病情進入高危期,治療需全面升級,旨在穩定病情、提升生活質量并延長生存時間。
高血壓及其靶器官損害的發生、發展受到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遺傳因素決定了個體對高血壓的易感性,而環境因素如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精神壓力等則加速了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的進程。因此,控制血壓,需要采取綜合措施。
生活方式干預:(1)建議采用DA S 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飲食法,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限制鹽的攝入量(每天5克或更少)。研究表明,DASH飲食能顯著降低血壓,是高血壓患者的推薦飲食模式。(2)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每周至少150分鐘,也有助于降低血壓和改善心血管健康。(3)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通過適當的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有助于控制血壓。一般來說,建議將體重指數(BMI)控制在18.5~24.9之間。研究表明,體重每減輕1公斤,血壓就會降低約1毫米汞柱。(4)壓力和焦慮會使血壓升高。通過冥想、瑜伽和深呼吸來放松可以有效控制血壓。研究表明,長期的壓力管理和心理調適可顯著降低血壓,改善生活質量。(5)吸煙和過量飲酒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應盡早戒煙,限制酒精攝入。
藥物治療:當生活方式的調整不能有效控制血壓時,藥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降壓藥物及其作用機制:(1)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和氯噻嗪,這類藥物通過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余的鈉和水,從而減少血容量,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2)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和比索洛爾,它們通過抑制腎上腺素對心臟的作用來降低血壓,進而減慢心率并減輕心臟的工作負荷。(3)鈣拮抗劑,常見的包括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其通過阻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使血管放松,從而降低血壓。(4)ACE抑制劑和ARB,主要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來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常見的ACE抑制劑有培哚普利和賴諾普利,而常見的ARB包括氯沙坦和纈沙坦。近些年,一些新型靶向治療藥物展現出了卓越的療效,例如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對于已發展至心力衰竭的患者,在逆轉心臟重構、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方面展現出較理想的療效。需要注意,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患者應嚴格遵循醫生的指導,定期進行血壓監測,并根據需要調整藥物劑量。
高血壓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長期不控制將嚴重威脅患者的靶器官健康。因此,積極控壓、防治靶器官損害是高血壓管理的核心任務。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等相關科室應加強合作,共同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高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預防靶器官損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也希望本文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高血壓,主動控制血壓,維護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