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后疼痛是急性疼痛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身體在手術刺激后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一系列反應。通常情況下,疼痛的高峰期出現在術后的24~48小時內,這主要是由于手術刺激導致體內環氧酶2水平上升,進而促進前列腺素的釋放,從而增強了外周和中樞傷害感受器的敏感性。
許多患者認為手術后的疼痛是正常現象,并期望通過忍耐來克服。然而,這種觀點并不正確。持續的疼痛不僅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理性改變,還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問題。首先,疼痛可以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和心律不齊;還可能影響呼吸系統的功能,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積累。再者,持續的疼痛會降低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增加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風險。它還可以導致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強,纖維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使身體處于高凝狀態。疼痛還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蛋白質和脂肪分解代謝增強,從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在消化系統方面,疼痛可能導致胃腸蠕動減少和胃腸功能恢復延遲。對于泌尿系統,它可能導致尿道和膀胱肌肉運動力減弱,引發尿潴留。此外,疼痛還可能導致恐懼、失眠、焦慮等心理問題。還需注意的是,急性疼痛有可能轉變為慢性疼痛,其性質也可能轉變為神經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伴隨患者的一生,嚴重影響身體的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并增加醫療費用。
因此,當出現疼痛時,患者應該積極地采取科學的鎮痛方法。首先,患者可以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接受推拿、針灸、按摩或熱敷、冷敷等治療來緩解疼痛。其中,使用冰袋或冰毛巾對局部進行冷敷的方法,能夠達到鎮靜皮膚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局部水腫或疼痛;使用熱水袋或熱毛巾對局部進行熱敷的方法,則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腫脹,改善不適癥狀。
其次,必要的時候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適當的鎮痛藥物來控制疼痛。有些人擔心使用鎮痛藥會帶來不良反應,如頭暈、惡心、嘔吐、便秘等,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只要在醫生指導下正確、合理地使用止痛藥,可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到最低,從而有助于身體的康復。
在術后恢復期間,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態;還要注意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促進傷口愈合;可通過聽音樂、讀書看報、想一些有趣的事情等來轉移注意力。同時要注意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定期復診,以確保恢復正常,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可能的并發癥。如果您經歷劇烈的疼痛、發燒、紅腫或傷口分泌物增多等癥狀,應立即聯系醫生。
曾有人說:“疼痛是老天送給人類的禮物,因為有了疼痛,人類可以及時躲避傷害性刺激,從而避免更大的傷害。”然而,除此之外,疼痛并沒有值得稱許的地方,因為它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應激反應。因此,我們要敢于和疼痛說“再見”,戰勝疼痛最重要的方法是直面疼痛,積極科學地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