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慢性病的發病原因60%取決于個人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是慢性病的主要誘因。這意味著,科學飲食與規律運動,可以作為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手段,在慢性病的預防、管理和康復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該如何實現科學飲食與運動呢?以下是一些可行性較強的建議:
在飲食方面,第一是要確保均衡攝入各種營養素。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我國將食物分為五大類:谷類、薯類、干豆類;動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純能量食物。慢性病患者每天應保證攝入多樣化的食物,以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除醫囑特殊要求,建議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蔬菜不少于300g,水果200~350g;魚、禽、蛋、瘦肉適量攝入,平均每天120~200g。
第二,慢性病患者必須嚴格控制血脂、血壓、血糖水平,因此要堅持低脂、低鹽、低糖的飲食習慣。要避免過量攝入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油的攝入量控制在每日25~30g,并以橄欖油、魚油等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為宜。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g,糖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應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如碳酸飲料和果汁,可以考慮使用天然糖分替代品,例如甜菊糖苷或羅漢果提取物,但要注意控制用量。購物時需仔細檢查食品的營養成分表,了解其糖分、鹽分含量,避免加工食品中的隱性糖分和鹽分。推薦高血壓患者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和未加工肉類,并利用香草、香料和檸檬汁等替代鹽來增添風味。
第三,膳食纖維特別是可溶性纖維,不僅能夠預防便秘,優化腸道內的菌群平衡,還能通過減緩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速度來避免血糖急劇上升;膳食纖維還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從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建議慢性病患者適量攝入膳食纖維,早餐可以選擇燕麥粥或全谷物面包,并搭配新鮮水果;午餐和晚餐則以蔬菜為主,同時搭配適量的豆類和全谷物米飯或糙米飯。作為加餐,可以選擇堅果或新鮮水果。在烹飪方式上,推薦采用蒸、煮等方法,以保留食物中的纖維成分。
在運動方面,適度的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有益,有利于控制體重,同時能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并降低血糖水平。因此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快走、慢跑、游泳和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每周累計150~300分鐘。同時,要注意結合力量訓練、柔韌性練習等。通過不同的鍛煉方式,可以鍛煉到不同的肌肉群;且改變鍛煉方式可以避免過度使用某些部位而受傷;嘗試不同的活動,還可以增加運動的樂趣,提高堅持的可能性。其中,力量訓練可選擇啞鈴、俯臥撐和深蹲等;柔韌性訓練可選擇全身拉伸練習、瑜伽、太極等。要注意,運動只有長期堅持才能使身體受益。
科學飲食和規律運動不僅有著各自的優勢,在慢性病康復過程中還具有協同作用。合理的飲食可以為運動提供足夠的能量和營養,而運動則有助于提高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此外,運動還可以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自信心,減輕心理壓力,從而提高慢性病康復的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