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造口管理不當,會發生一些并發癥。比如,有些患者發現其造口隆起部位變成個大包,并伴有腹痛、腹脹等癥狀,這就是一種造口周圍并發癥——造口旁疝。那么,什么是造口旁疝?出現造口旁疝該怎么辦?患者生活中要注意什么?下面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科普,助造口患者遠離并發癥,擁有高質量的生活。
造口旁疝(PH),是一種特殊的腹壁切口疝,是指腹腔內容物通過腸造口周圍的環形腹壁缺損形成的異常突起,是最常見的幾種腸造口周圍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隨著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長而上升,造口術后1年發生率>30%,2年發生率>40%,隨著時間的延長發生率會>50%。
造口旁疝的發生原因主要分為以下3個方面:(1)疾病因素,包括肥胖引起的肌張力下降、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其他腹壁疝、慢性阻塞性氣道疾病、傷口感染、激素的應用以及某些惡性疾病。(2)患者因素,包括年齡、吸煙、營養不良、腹部肌肉薄弱、多次手術史、持續性腹壓增高(抬舉重物、慢性咳嗽、尿路梗阻)等。(3)技術因素,包括腸造口位置(位于腹直肌外)、類型、大小(腹壁筋膜有較大開口)、腸造口腸管拉出途徑、是否預防性留置補片,以及造口腸段與腹膜、腹壁筋膜固定或愈合不良等。
造口旁疝可以根據大小進行分類:0~3cm以下為小型疝;3~6cm為中型疝;6~10cm 為大型疝;10cm以上為巨大型疝。造口旁疝臨床表現與其大小及是否出并發癥有關。輕度造口旁疝表現不明顯或僅在造口旁有輕微的膨脹,臨床查體難以發現, 容易發生漏診;通過影像學技術的檢查,可大大提高診斷率。重度造口旁疝者,腸造口周圍腹壁明顯膨出,站立位或腹壓增高時最明顯。除腹部外觀的改變,患者還常伴有腹痛及腹部墜脹牽拉感。當突入疝環的腸管發生嵌頓時,患者將出現腸管堵塞、壞死,會危及生命。
根據造口旁疝的解剖性特點,還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真性造口旁疝,即腹膜囊經腹壁缺損突出,此類型臨床最為常見,在所有患者中占比約為90%;(2)造口間疝,即造口腸管和疝內容物一起脫出,造口腸管一周均為缺損;(3)造口皮下脫垂,即造口周圍沒有缺損,造口腸袢突出于皮下或經造口腸袢腔內脫出;(4)假性疝,在臨床較為少見,主要發生原因是腹壁相對薄弱,且支配腹直肌的神經有過多損傷,主要癥狀是腸造口側方有彌漫性突出,且這種突出不會因為患者體位的變化而改變,和其他造口旁疝的“臥隱立現”特征有明顯區別。
(1)造口底盤的選擇和應用:建議造口旁疝患者選擇一件式造口袋,盡量避免使用兩件式造口產品,尤其不要使用凸面底盤,同時還要避免頻繁更換造口底盤。
(2)根據造口旁疝的特點,作出護理決策:早期或癥狀輕微者,尤其是造口旁疝<10cm且平臥時腫塊完全還納的患者,或者全身情況差、年老體弱的造口旁疝患者,可以使用造口專用腹帶進行保守治療。對于癥狀嚴重,疝囊巨大的造口旁疝患者,則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一般術后早期需要至少佩戴3個月的造口腹帶,之后是否繼續使用要聽從醫師的建議。同時要注意術后避免身體用力,以免引起腹內壓增高;在不得已進行用力活動時,可以通過用手按壓造口旁皮膚的方式來降低腹壁張力,減輕腹內壓。
(3)保持大便通暢:造口旁疝患者需要堅持高纖維膳食飲食,以維持大便通暢;同時規律飲食,堅持少食多餐原則,避免腹瀉和便秘;重視腹肌鍛煉,避免因為身型過度肥胖或消瘦導致病情加重;日常盡量穿寬松的衣服,避免造口受到壓迫;養成定期觀察造口排便、排氣情況的習慣,了解腸梗阻的表現,保持警惕。
造口旁疝作為腸造口術后常見且棘手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即不可逆,手術干預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或發現造口顏色變暗,腹部疼痛明顯、嚴重水腫,患者伴有明顯食欲不振和惡心嘔吐感時,就需要緊急就醫采取手術治療。
目前,臨床治療造口疝的術式眾多,有縫合修補、造口移位、開放或腹腔鏡補片修補以及Lap-re-Do修補手術。其中,腹腔鏡下造口旁疝修補術目前應用得較多,其只需要在患者腹部打上幾個小孔,就可以在腹腔鏡的比對下完成造口修補,具有創傷小、疼痛輕、不易感染的優勢。
(1)避免腹內壓增高:肥胖的患者,術前應適當控制體重。術后明確并及時解除可能會引起腹壓增高的因素,比如提重物、頻繁咳嗽、用力打噴嚏、便秘。科學使用造口腹帶是有效的預防方法,注意在平臥下床前佩戴,并且先墊于腰部,再從造口圈中拉出造口袋,腹帶的佩戴松緊度以不影響呼吸最為適宜,遵循先松后緊的原則進行調整。佩戴期間,如果腹部感覺到明顯的壓迫感,可以在進食或餐后1小時將腹帶去除。當腹帶松緊彈力較差時,需要及時更換。
(2)增加腹壁強度:術前加強腹部肌肉鍛煉,及時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高血糖、肝腎功能不全等情況,以免影響術后腹部傷口的愈合。術后加強支持治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傷口感染及愈合不良。
通過針對性的腹部鍛煉,可降低造口旁疝的發生概率。患者在造口手術后的第8周就可以開始進行相關鍛煉。一是卷腹鍛煉:仰臥在墊子上,雙手交叉環抱在胸前,雙腿屈曲且雙腳在墊子上平放,脊柱和背部保持放松,收縮腹直肌后再將上背從墊子上抬離,期間下背不能離開墊子,保持該動作幾秒鐘后再恢復原位,連續進行20~40次,每天進行1~2組。二是臀橋鍛煉:采取仰臥姿勢,保持雙膝的屈曲并攏,之后將臀部抬起,頭部和肩部則不離開墊子,整個身姿類似于“拱橋”,每天早晚各做1次,每次做40個,每個動作維持5秒鐘左右。三是深呼吸收腹:取坐位,挺直背部,深吸氣,以使腹部保持最大程度的回縮,并盡可能維持較長的時間,然后呼氣放松腹部那,重復進行。需要注意,腹部鍛煉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如果是已經出現造口旁疝的患者,腹部鍛煉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造口旁疝預防小口訣
旁疝預防要記牢,便秘咳嗽要治療,
腹帶預防要綁好,提重久站不能要,
腹部鍛煉不能少,盡量使用一件式,
柔軟透明好觀察,腹痛梗阻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