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菌藥物時,有的說明書要求一天服用1次即可,有的一天要服用多次。這是為什么呢?其實,抗菌藥物的給藥間隔主要與半衰期,有無抗菌后效應(PAE)以及是否時間依賴性或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有關系。
其中,藥物半衰期是指藥物在體內減少一半所需的時間。半衰期長的藥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可以減少給藥頻次。反之,半衰期短的藥物需要更頻繁地給藥以維持有效濃度。抗菌后效應(PAE)是指停止給藥后,藥物對細菌的抑制作用仍然持續存在的時間。因此如果藥物具有較長的后效應,可以減少給藥頻次。例如,盡管萬古霉素的半衰期僅為0.5小時,但由于具有較長的PAE,給藥間隔可延長至每12小時1次,仍能保持良好的臨床療效。
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的抗菌效應主要與藥物和細菌接觸時間密切相關,而與濃度升高關系不密切。此類藥物半衰期和PAE較短,用藥原則應縮短間隔時間,最好每6~8小時1次。代表藥物有β內酰胺類、林可霉素和部分大環內酯類。
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的殺菌活性與其藥物濃度成正比,且有較顯著的PAE效應,半衰期較長。使用這類藥物時,應該盡量提高血藥濃度,延長給藥時間間隔,通常采用每日一次的給藥方案。代表藥物有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和多粘菌素等。
還有處于兩者之間的一類,即屬于時間依賴性,但是具有長PAE效應的一類藥物。如替加環素,利奈唑胺和糖肽類化合物,一般推薦日劑量分2次給藥方案。
正確的給藥方案需要綜合考慮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性,以確保藥物能夠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