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有全面、整體的調節作用,可扶助正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幫助患者改善“癌狀態”。中醫治療肝癌的好處包括:(1)提高免疫力。中醫學是整體觀念,通過對患者整體狀態的調整,可達到自身機體的平衡,建立免疫系統,對抗腫瘤;(2)減輕毒副反應,提高生活質量。中藥可幫助患者調理身體狀態,最大限度減輕晚期腫瘤患者痛苦癥狀,減輕放化療、靶向藥物等導致的副反應,增強治療效果;(3)延長生存期。中藥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的進展,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4)減少癌癥晚期并發癥的痛苦。癌癥晚期由于腫瘤細胞侵襲身體各個組織部位,會出現各種并發癥,最典型的就是疼痛,中醫藥可通過針灸、膏藥、內服等多種手段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由于肝切除術創面大、易出血、膽漏發生率較高等原因,術后仍普遍采用腹腔引流進行引流和監測。專家建議在妥善處理肝斷面后,應在膽腸吻合口后方及肝斷面放置引流管,以預防術后膽瘺發生,但并未對留置時間予以明確。一項混合型肝癌行腹腔鏡根治術的研究認為,術后2~5天拔除引流管并不會發生嚴重并發癥。一項關于右肝切除術的單中心研究顯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術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時間分別為3.26天、4.83天,且均安全出院。原發性肝癌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通常為3~5天,可見肝癌術后的引流管放置時間基本在此區間。因此,術后引流管拔管時間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決定的,若無并發癥,一般術后3~5天拔出引流管;若有并發癥,需局部引流,根據并發癥恢復時間決定具體拔管時間。
針道出血,尤其腹腔內大量出血是嚴重的并發癥之一,重者可導致死亡。針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過程中損傷沿途較粗血管。另外,伴有肝硬化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多存在凝血機制障礙,長期使用貝伐珠單抗等靶向藥也有凝血功能不全的潛在風險。除了提高操作技術,肝癌消融前后還必須重點注意:(1)改善凝血狀態。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降至正常對照值3秒以內,血小板過低者可通過脾動脈栓塞、藥物或輸用血小板等將血小板提高到4萬以上。(2)位于包膜下,尤其突出于包膜以外(外生性生長)的肝癌,必須選擇合理的穿刺路線。盡量不采取透過腹壁直接腫瘤穿刺,到達腫瘤前最好經歷一段正常的非瘤性組織,依靠組織固有彈性壓迫76c3eb3abef161f512fa2fc62148c127針道。(3)對于伴有嚴重肝硬化的肝癌患者,消融后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高度懷疑發生針道出血,應急查血常規和腹部B超;如腹腔出現積液,應立即腹腔穿刺,同步進行血交叉試驗、備血。確診腹腔出血后,應快速行深靜脈穿刺置管。如內科處理后生命體征仍然不穩,應當機立斷行肝動脈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封堵止血。較粗靜脈出血而保守無效時,應盡快開腹縫扎止血或病灶切除。
消融灶感染(或并發腹腔感染)是肝癌消融后最常發生的又一嚴重并發癥,大多發生在術后2~7天,發生率一般為0.3%~3.6%,主要見于轉移性肝癌,尤其有過膽腸吻合術、膽道支架置入術、反復膽道感染以及存在長期膽管擴張者。另外,長期營養不良、長期接受化療或激素治療、重度糖尿病等也可能降低患者的自我抗感染能力。對于接受過胃腸、膽腸吻合術或膽道放置支架處理者,消融前可預防性應用針對膽道菌群的抗生素。重視肝內感染的早期診斷,如患者射頻消融后出現不明原因畏寒、發熱,尤其伴有寒戰時,應高度懷疑消融灶發生感染。在經驗應用廣譜抗生素的同時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同時超聲和CT予以明確診斷。如果未形成肝膿腫,可通過使用敏感抗生素和營養支持(極為重要)等加以控制;如形成了肝膿腫,可給予穿刺膿液引流、抗生素沖洗膿腔,并結合血培養和藥敏結果調整抗生素。
一般來說,若行傳統開腹手術,術后第一天可以進食,術后3天可下床活動,術后7~9天拆線,大多數患者出院前恢復到術前水平。若行腹腔鏡或機器人手術,創傷更小、恢復時間更快。
肝癌患者術后生活上需注意:(1)作息時間規律,少熬夜,多休息;(2)加強營養,特別是術后早期患者,盡量做到體重不下降,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若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患者,需溫冷軟食;(3)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煙戒酒,避免肝臟損傷藥物及保健品;(4)加強鍛煉,有條件者可做游泳等運動;(5)學會自我健康監測,每日觀察大便及小便顏色,若有異常及時就診。
手術是目前唯一能治愈肝癌的手段。雖然肝細胞肝癌大多數經動脈供血,但仍有部分為門靜脈供血,且動脈供血存在側支及交通支,若僅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療可能存在栓塞不徹底,導致腫瘤殘留,從而影響遠期效果;若行消融治療,且對于直徑小于2cm的肝癌,行射頻消融治療,5年患者存活率和手術切除相當,但無病存活時間較手術切除短。因此早期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療后有復發可能,建議患者在肝功能及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手術切除。
肝癌患者異質性強,即使均為早期患者,預后也可能不一樣。與患者腫瘤部位、肝硬化程度、有無微血管受侵犯等多因素有關。早期肝癌行手術切除后,5年存活率約60%~70%。術后需密切隨訪。
惡性腫瘤的特點是復發轉移潛能,手術切除病灶后,在剩余肝臟仍有可能出現新發病灶。根據不同時間點,可分為早期轉移和晚期轉移。早期轉移即術后2年內剩余肝臟出現新發病灶,一般來說,考慮原來腫瘤轉移所致,治療以介入、靶向及免疫治療為主,病灶越小,效果越好。晚期轉移即術后2年后肝臟新發病灶,一般來說,與原病灶不一樣,若病灶局限,可考慮手術切除,若病灶多發,可考慮介入、靶向及免疫治療。能否治愈取決于病灶大小、數目、有無血管侵犯等,因此術后定期復查很重要。
一般情況下,建議肝癌患者術后的前3個月內應每月復查1次,如結果提示腫瘤無復發及新發灶,之后每隔3個月復查1次。此復查頻率應一直持續下去,不得擅自拖延復查時間。如果術后2年均無復發轉移,復查間隔時間可延長,每3~6個月1次。若超過5年無復發轉移,可認為是臨床意義上的治愈,肝癌再復發的概率降低,復查時間可延長為每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