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也是我的小家伴隨核工業走過的第65年。未來,我將繼續讓“硬核”精神代代傳承。
——李梅
從1955年到2024年,從“一堆一器”到“核能三步走”,中國核工業發展走過了艱苦卓絕、光輝燦爛的歷程,一代代核工業人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為核工業發展奉獻青春和智慧,來自南京的李梅家庭正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是一個“核三代”家庭,李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參與了中國核工業最早的建設;她的父母是國家三線建設的參與者;李梅的小家庭則是新時代核工業的接班人和傳承者。
戈壁灘上拓荒人
在甘肅嘉峪關以西的茫茫戈壁灘中,曾有一座神秘的核工業基地,代號404,在1964年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而一舉成名。李梅的祖父和外祖父就曾在此工作。
1955年,李梅的外祖父張殿璽參加工作,在山東老家做會計,幾年后,女兒張清出生。本可以安安穩穩和父母妻女一同享受幸福生活,但張殿璽卻毅然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部隊就駐扎在404基地。后來,妻女也隨他來到這里生活。
西北戈壁的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夏季溫度極高,冬季則異常寒冷,常年刮著大風和沙塵。戈壁灘中蕭條荒蕪,甚至連住所都沒有。初到不久的張殿璽和戰友們挖地窩堡,上面蓋一個“蓋子”,便是一個簡易的房子。當時正遇上三年自然災害,糧食大幅減產,貧瘠的環境種不出糧食,有限的食物只能靠火車運送進去,餓肚子是常態,能吃上駱駝草籽和青稞面做成的窩窩頭,就算作改善伙食了。
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張殿璽始終保持著樸素節約、嚴格自律的作風從事黨政紀檢工作。在404基地拓荒后,張殿璽又帶著家人輾轉西南909基地、585所和江蘇儀征,無論在哪里,他都以老一輩核工業人“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精神要求自己,他為身為核工業拓荒人而驕傲,因為自己見證了中國核工業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并滿懷熱忱地為它奉獻了一生。
1988年,張殿璽獲得國家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30年”榮譽證章。2021年,他又收到了“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如今,88歲的張殿璽每當談及那段過往歲月,眼里總是閃著光,他常對孩子們說,不管是在茫茫戈壁、西南大山搞建設的過去,還是在核工業大發展的今天,作為核工業人都要保有一份崇高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他的話也成為這個家庭代代傳承的優良家風,激勵著兒孫輩為強核強國事業接續奮斗。
輾轉半生,三線建設
李梅的父親李振華在蘭州出生,在他的童年記憶中,父親幾個月才從404基地回一次家,看望自己和母親,每次也只有短短的幾天便走了。因為組織上的機密要求,李振華不知道父親在哪里工作,也不知道他的工作內容,家人要聯系父親時,只能寫信,寄到一個名為蘭州市4號信箱的機密地址。
后來,李振華跟著父母四處搬遷,輾轉來到四川宜賓、湖北宜昌。在父母的長期熏陶下,他感受著核工業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目睹著中國核工業的蒸蒸日上,對這份事業有著一份獨特的感情。從衛校畢業后,李振華來到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今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由核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協商建造)的建設項目上,成為一名核工業醫生。
核工業人跟隨重大建設工程走南闖北,李振華就背著醫藥包一起駐扎在工地上,住著簡易搭建的活動板房,每天和工人一起起床到施工現場上班,再一起下班。偏遠地區不僅環境艱苦,醫療條件更是有限,一線醫生承擔著守護工人安全的重大使命。施工現場,被鋼筋、釘子扎傷是常事,夏天也常有工人中暑,每當遇到突發疾病和事故,李振華總是第一個沖在前面,及時進行診治和救助。
幾十年的從醫生涯里,李振華歷經了華東、東北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救治的一線工人達數千人,并親眼見證了連云港田灣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等重要核電項目的點滴建設歷程。
李梅的母親張清是一名大巴車司機,在核電建設現場駕駛往返工地和生活區的班車,安全駕駛是她最大的追求,在工作中創造了駕駛里程上百萬公里未出過一次安全事故的業績。
李振華和張清夫妻倆陪伴著中國核工業輾轉半生,聚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依然為身為核工業人而感到驕傲,為能親眼見證核工業的快速發展而感到光榮。
延續終生熱愛
夜幕降臨,班車里逐漸變得空蕩,李梅坐在后排座位,駕駛座上是母親的背影。車窗外,倏忽而過的建設工地漸次亮起燈光,年幼的李梅在搖晃的車里慢慢熟睡……這是李梅最深刻的童年畫面,每當不去幼兒園,或是母親需要加班的日子,她便跟著母親,在熟悉的班車上安穩入睡。
中學期間,李梅來到父親工作的連云港田灣核電站建設項目,壯觀宏大的規模、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令李梅感到震撼。機緣巧合,從大學測繪專業畢業后,李梅來到父親工作的另一個核電站——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擔任技術員,從事施工現場的測量工作。核電站建設的安全要求很高,每天在現場必須佩戴安全帽、掛安全帶,穿著夾有鋼板層的勞保鞋。冬天衣服本就厚重,穿戴好整套裝備再扛起測量儀器,連走路都很困難。遼寧的冬天氣溫低至零下二十多攝氏度,李梅頂著寒風,在施工現場測量控制網、放線、打標高,海風一刮,說話間滿嘴都是沙子。
做了兩年多技術工作后,根據組織需要,李梅轉為造價員,開始從事商務工作,后又轉做市場開發工作。2021年春節前夕,當大家都沉浸在慶祝新春的喜悅時,李梅還在西藏拉薩為工程項目做最后的談判。“那時候,公司的建設項目已經遍布全國,唯獨西藏市場是一片空白。”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復雜、氣候條件極端,工程建設的難度可想而知。懷抱著對建設能力的信心,李梅和同事們踏上青藏高原開展調研、談判,克服高原反應,終于順利達成西藏革命建設改革紀念館的建設合作,如今主體工程的建設已經完成,在巍峨雪山下靜靜佇立。
“中國核工業發展了近70年歷程,其中飽含了創業年代的艱難坎坷、三線建設時期的蕩氣回腸,還有當下蓬勃發展的激情時刻。很榮幸,我的家庭完整地參與了這個過程。”李梅十分感慨,如今自己和丈夫都是核工業的接班人,她希望自己的小家庭能把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延續下去,以小家之力,助力鑄就中國核工業的“硬核”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