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26日至30日,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于平壤舉行,此次會議最值得關注的部分是朝鮮的對韓政策,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將朝韓關系定性為“敵對的、交戰中的兩國關系”,宣布對韓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2024年1月15日,朝鮮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十次會議召開,會上討論了廢除對韓機構的問題并一致通過了決議,廢除的對韓機構包括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民族經濟合作局以及金剛山國際旅游局,由此看出2024年朝鮮的對韓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際上,早在2023年8月27日,金正恩就第一次使用了“大韓民國”指稱韓國,外界普遍認為,對韓國稱謂的變化意味著朝鮮將韓國視為“敵人”,對敵基調加強。綜上所述,朝鮮正在有計劃地改變著對韓政策。
韓國總統尹錫悅執政以來,不僅顯露對朝敵視的意圖,并通過實際行動加強對朝施壓,包括:韓美成立新的“核磋商小組”機制加強延伸威懾;美日韓時隔7年舉行海上聯合軍演,并啟動導彈預警信息共享體系;美國在韓日配合下將更多戰略武器部署到半島等。基于這種背景,朝鮮自然會通過一系列舉動,釋放不愿同尹錫悅政府打交道的信號。分析認為,朝鮮對韓國的政策轉變并非臨時起意,而是逐漸演化的結果。
朝鮮深化“我國第一主義”。進入金正恩時代以來,朝鮮一直強調“我國第一主義”,在社會各領域強調“國家優先”和“愛國精神”。根據朝鮮媒體報道,“我國第一主義”可以概括為富國強兵和強化領導體制。2019年1月8日,朝鮮通過《勞動新聞》表示,“我國第一主義”的本質內容是將國家的整體國力提升到最高水平的強烈意志。之后于1月22日《勞動新聞》主張,“我國第一主義”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大業”。這與進入金正恩時代以來強調的“我國第一主義”路線一脈相承,意味著朝鮮由先軍到先黨的轉變。
朝鮮強化核武器及國防力量建設。2021年1月,金正恩在朝鮮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就提到,“現實是,只有馬不停蹄地加強國家防衛力,才能遏制美國的軍事威脅,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繁榮”,強調加強國防力量,明確了擁核國的地位,并推動核武器的“小型輕量化、規格化、戰術武器化”發展。2023年12月,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朝鮮提出了2024年“核武器生產實施計劃”和“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的重點目標”,因此,朝鮮持續加強核武器發展和實戰部署是朝韓關系變化的主要背景。


朝鮮轉變對“統一”的認識。朝鮮立足于“我國第一主義”的對韓政策變化從2021年第八次代表大會開始顯現。2016年,朝鮮勞動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提到了繼承先輩的祖國統一三大憲章,包括金日成提出的統一祖國三項原則、為統一祖國的全民族大團結十大綱領和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成立方案,而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沒有具體提及統一。相反,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刪除了黨章中的“我們民族”或“統一戰線戰術”,提及通過“強大的國防力量”維護和平,并未提及繼承以前的統一方案。在此之后,金正恩也沒有直接提到過統一,可見對統一認識的變化導致了朝鮮修改黨章等政策變化。
朝鮮改變對韓國的稱呼。朝鮮原來稱呼韓國為“南朝鮮”,但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有意將韓國政府稱為“大韓民國”,稱呼其正式國號。2023年7月10日和11日,朝鮮黨中央委員會副部長金與正發表有關美國偵察活動的談話時,稱韓國為“大韓民國”。同年8月27日,金正恩在訪問海軍司令部時發表公開講話中稱,“美國、日本和‘大韓民國’暴徒聚在一起”,指責美日韓戴維營首腦會談,首次使用了“大韓民國”一詞,他在29日指揮全軍訓練中也使用了“大韓民國”。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朝鮮領導人在正式談話中稱呼韓國為“大韓民國”,暗示了朝鮮從去年開始有意從“國家與國家”的角度看待朝韓關系。
金正恩執政以來,朝鮮強調“我國第一主義”,并在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修改黨章,朝鮮對韓政策變化的討論持續不斷。據分析,自2019年朝美河內首腦會談以后,朝鮮采取自力更生路線,對朝美及朝韓對話的期待逐漸消失,韓國保守派政府上臺后朝韓對話中斷。朝鮮在2023年末通過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宣布改變對韓政策,并在2024年1月15日舉行的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十次會議上指示修改憲法,其速度之快實屬罕見。另外,朝鮮在以上兩次重要會議中,雖然涉及對美國和日本的批評指責,但其程度并不嚴重,重點集中于批評韓國政府,這也是一個明顯的特點。分析朝鮮如此迅速地改變對韓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韓美強化延伸威懾深化朝對韓威脅認識。首先,朝鮮對韓政策的急速變化反映了韓美強化同盟關系,使朝鮮產生嚴重威脅其安保的危機感。朝鮮通過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列舉了韓美兩國的《華盛頓宣言》、核咨商小組、超大型戰略核潛艇、核戰略轟炸機等威脅朝鮮安全的合作,表現出了對韓美延伸威懾的強烈威脅意識。金正恩在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十次會議發表施政演說中稱,本國安保環境沒有緩和,而是日益惡化,用“世界上最緊張的戰爭爆發危險地區”的表述凸顯出其安保威脅的嚴重性。金正恩還表示,“只要敵人不干涉,我們絕對不會單方面發動戰爭”,縮小了先發制人發動戰爭的可能性,這反證了他具有相對較強的危機感。再加上朝鮮在憲法中規定韓國是“頭號敵國”,將韓國代替美國作為“頭號敵國”,強調了來自韓國的威脅更大。
朝鮮有意誘導美國政府改變對朝政策。有分析認為,朝鮮迅速實行對韓敵對政策是為了改變美國政府的對朝政策。美國兩黨就朝鮮半島政策和美日韓同盟政策的分歧較大,今年美國面臨總統大選,因此,朝鮮方面可能將美國總統選舉視為一次改變現狀的機會。為了證明拜登政府對朝政策的失敗,朝鮮預計會進行多種武器試驗,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因此,為了使下屆美國政府提高對朝鮮的關注度,改變對朝政策,朝鮮欲意采取加速朝鮮半島危機的政策。同樣,朝鮮考慮到與下屆美國政府的協商等,比起對美國的批評,更加偏重對韓國的批評。
通過強調朝鮮半島安保危機獲得對俄安保合作。金正恩在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十次會議施政演說中強調,在劇變的國際政治和安全局勢下,要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并把“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作為優先課題,明確了對外關系中心是不斷擴大反帝國主義陣營。據分析,截至2024年1月,朝鮮最優先的對外關系是俄羅斯,朝鮮之所以迅速實行對韓強硬政策,也不乏受到烏克蘭危機局勢的影響。特別是在朝鮮積極實行對韓政策變化的情況下,1月14日朝鮮外務相崔善姬訪俄,1月16日與俄總統普京見面,同一天與俄外長拉夫羅夫會談。分析認為,朝鮮與俄羅斯的安全合作迅速推進與對韓強硬政策有關。以烏克蘭危機為契機,朝俄加強安全合作,在戰爭長期化的情況下,俄羅斯增強了與朝鮮合作的必要性。但是,一旦俄烏開啟對話和協商,從俄羅斯的立場上看,與朝鮮進行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必然會減少。因而,朝鮮有必要在俄烏停戰協商開始之前,通過與俄羅斯的安全合作獲得最大的安全成果。對此,朝鮮迅速實行對韓強硬政策,強調朝鮮半島的安保危機,獲取俄羅斯必要的安保合作。

2024年的朝鮮半島局勢,將隨著朝韓兩國在經濟、政治、安全與軍事領域的新變化與大調整,復雜性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朝韓關系對抗對峙成主線的背景下,朝鮮的外交安全路線成為影響局勢發展的重要誘因之一。總體來看,朝鮮對外政策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對韓切斷對話并加大挑釁力度。朝鮮縮小或解散對韓機構意味著切斷朝韓對話途徑,表明了朝鮮不會像2018年那樣重返朝韓美三角關系的意志。2023年7月朝鮮通過外務省局長談話表明拒絕現代集團會長玄貞恩訪朝的立場,也印證了朝鮮對朝韓關系的態度。2024年初,朝鮮在北方界線以北地區進行炮擊,很有可能在西部海域或邊境地帶等局部地區進行挑釁。2023年11月23日,朝鮮宣布全面廢除《9·19軍事協議》,并表示“根據協議,立即恢復陸地、海上、空中停止的所有軍事措施”,因此,打開了軍事行動的可能性。金正恩通過第十四屆最高人民會議第十次會議施政演說稱,“若韓方膽敢侵犯朝鮮一絲一毫的領土、領空和領海,將即刻被視為韓方發起戰爭”,透露了發生局部沖突的可能性。因此,綜合以上一系列動作,對于朝韓在北方界線附近漁船之間的微小沖突、非武裝地帶的突發情況、以及對朝散發傳單引發的沖突等,朝鮮均有可能采取軍事行動予以應對。

對俄加強對話并深化全面合作。2023年9月朝俄首腦會談舉行后,朝鮮與俄羅斯一直在安全和經濟領域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兩國正在推進俄總統普京對朝鮮的回訪。隨著韓國和西方媒體不斷爆出俄羅斯船只頻繁出現在羅津港、朝鮮向俄羅斯提供炮彈及其他軍需物資、俄羅斯向朝鮮轉讓衛星技術等消息,朝俄在安保領域的合作逐漸明朗化。朝俄首腦會談時,俄總統普京曾暗示將在朝鮮發射衛星方面進行合作,實際上,朝鮮于2023年先后發射三次偵察衛星,而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第三次于11月21日成功發射,據推測,這是因為俄羅斯向朝鮮提供了衛星技術。2024年1月20日,朝鮮外務省發表公報,報道了朝鮮外務相崔善姬訪問俄羅斯的成果,公報稱俄總統普京表示愿意盡快訪問朝鮮,朝俄兩國高層互訪日漸頻繁。
對美酌情批判,并加大“通美封韓”可能性。在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朝鮮破例對韓國進行了強烈批評,而對美國的指責相對來說并不突出。雖然朝鮮也譴責了美國的軍事威脅,但采用更多的措辭是“美國及其追隨勢力”,而不是單獨稱呼美國,而且把韓國作為“第一主敵”,對美國露骨的批評相對減少。這意味著,朝鮮2024年將通過持續強硬的對韓政策,存在“通美封韓”的可能性,特別是在美國大選之后,朝鮮有可能強化“通美封韓”的政策。考慮到美國大選日程,朝鮮或將繼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導彈,但預計對美國的直接批評是有限的。加之考慮到,2024年朝日關系仍然撲朔迷離,未來朝鮮的強硬路線將集中在對韓政策上。

對日設置對話門檻,并表明強硬態度。2024年1月5日,金正恩就日本能登半島地震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發去慰問電,并稱岸田為“閣下”。2月15日,朝鮮勞動黨副部長金與正發表談話,稱“只要日本摒棄對朝鮮行使正當防衛權利指手畫腳的陋習,不再拿已得到解決的日本人被綁架問題說事,那么兩國就沒有理由不靠攏,首相岸田文雄訪問平壤的日子也會到來”。在朝鮮釋放出明顯的外交信號后,日本外相林芳正回應稱,“綁架問題完全解決的說法是不能接受的,根據《日朝平壤宣言》,日本全面解決綁架、核武器和導彈等懸而未決問題的政策沒有改變”。
在朝鮮看來,朝核問題是無解的,絕不可能讓步。朝日雙方幾番隔空喊話之后,金與正再次表態,“朝鮮將拒絕與日本進行任何接觸,日本根本沒有勇氣改變歷史、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邁出邁向新關系的第一步,我們對朝日峰會不感興趣”。可以說,朝日此番外交互動均是出于各自利益考量,未來兩國外交關系仍然撲朔迷離,是否能夠取得突破,需要綜合半島局勢、韓美日關系和朝日是否會做出讓步等因素。
對西方國家和聯合國打開外交大門。據朝中社2024年2月26日消息,應朝鮮外務省邀請,德國外交部官員對朝鮮進行訪問。這是自朝鮮2020年1月因疫情封鎖邊境后,西方國家外交官訪朝的消息首次公開,同一時期,瑞典候任駐朝大使也訪問了朝鮮。繼西方國家接連訪問朝鮮后,聯合國3月1日任命了駐平壤協調員孔嵐諾,并“得到了朝鮮政府的批準”。另外,預計世衛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常駐平壤的其他國際機構職員也有望在同一時期重返平壤。分析認為,這一系列動向表明,朝鮮試圖打破在國際社會上被孤立的外交困局,有意向西方和聯合國敞開外交大門,開展正常化外交。另外,朝鮮此舉抑或是針對韓國與古巴建交的應對措施。
隨著半島局勢變化及朝鮮核武力發展得到強化,朝鮮逐步改變發展路線。對內,朝鮮把發展經濟、穩定民生作為勞動黨的工作重點;對外,朝鮮有意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獨立自主的正常化國家形象。因此,朝鮮一方面對韓美深化同盟關系做出“以強對強”的應對態勢,另一方面與俄羅斯等美國敵對勢力“抱團取暖”,尋求確保國家安全的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