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鐵及其化合物”的教學為例,圍繞丹霞山地貌的真實情境素材,以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問題和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事實證據(jù)推動學生進行任務學習和思維進階,最終實現(xiàn)深度學習。
關鍵詞:真實情境;化學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鐵及其化合物
文章編號:1008-0546(2024)11-0031-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化學學習活動中,解決生活情境中與化學知識相關的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科學素養(yǎng)。《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化學課程要以發(fā)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旨,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深度學習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去深度探究,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提升遷移能力、構建學科體系、感悟知識本質與掌握高階思維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2]將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和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學習相結合,運用學習任務驅動學生開展推理預測活動,設計驗證實驗,進而開展深度學習,使零散的化學知識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7c94bad9741d47b8c494433c0e365bde并遷移應用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一、教學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該教學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鐵及其化合物”。《新課標》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是:結合真實情境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鐵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了解它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是鐵鹽與亞鐵鹽的性質及其相互轉化。本節(jié)課內容的本體功能是Fe2+與Fe3+的檢驗、Fe2+與Fe3+的相互轉化、鐵鹽和亞鐵鹽的用途。其載體功能則體現(xiàn)在以鐵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上,通過這一載體,學生能夠從實驗、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及物質分類等多個視角來認識和考查物質,從而構建出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核心思想。此外,本節(jié)課還旨在利用丹霞地貌文化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幫助學生深化對元素觀和變化觀等素養(yǎng)的理解與構建。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化學知識,還能提升對化學學科本質的認識,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2.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概念,并具有設計簡單化學實驗方案的能力,但是學生是首次接觸鐵及其化合物,相對較為陌生。盡管如此,學生有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和一定的探究能力,興趣濃厚,樂于探究實驗。在思維層面,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從社會生活情境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但他們在實驗操作技能上有待提高,動手實驗能力較弱,難以掌控復雜實驗。此外,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自主探究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存在不足。
二、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診斷并發(fā)展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認知水平。
(2)通過觀察實驗并分析現(xiàn)象,診斷并發(fā)展學生實驗探究的水平。
(3)通過對鐵鹽及亞鐵鹽檢驗和轉化的學習,診斷并發(fā)展學生從物質分類、元素價態(tài)的視角構建知識的能力水平,提升學生對物質性質及其轉化思路的認識水平。
(4)通過分組探究合作和實驗操作,診斷并發(fā)展學生對實驗的辨識能力和科學探究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設計思路
筆者圍繞丹霞山地貌的真實情境素材,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猜想假設—情境探究—方案探究—深化探究—應用拓展”層層深入,設計教學流程,具體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四、教學過程
1. 真實生活情境導入
[創(chuàng)設情境]觀看視頻,了解全國各地丹霞地貌文化。
2. 設置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任務一:猜想丹霞砂石含有鐵元素。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jù)丹霞地貌的顏色判斷出丹霞砂石里可能含有Fe2O3。
[教師]廣東丹霞山素有“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美稱,丹霞山是什么顏色的?
[學生]紅色。
[教師]為什么是紅色?是否有鐵離子?多少價的鐵離子?
[學生]正三價鐵離子。
[教師]如何證明丹霞砂石中有正三價鐵離子?能否直接拿它來做實驗?
[學生]不可以,需取樣品溶于溶液中。
[教師]溶于什么溶液?
[學生]溶于酸。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氧化鐵溶于酸后可以形成正三價鐵離子,然后就可以進行離子的檢驗。
[設計意圖]運用丹霞地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通過已學知識和經(jīng)驗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離子的檢驗,診斷學生對鐵離子性質的認識和發(fā)展水平,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3. 初步預測性質,設計實驗方案
任務二:探究丹霞砂石中的鐵元素。
[教師]酸浸后的丹霞砂石溶液能否直接用來做實驗?
[學生]不行。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溶液有顏色,需要過濾處理。
[教師]過濾之后的溶液可用于檢驗,那么Fe3+有哪些性質可以幫助檢驗?
[學生]正三價為鐵的最高價態(tài),故Fe3+具有氧化性,可以與Fe反應生成Fe2+,還可以和堿反應生成Fe(OH)3。
[教師]除了這兩個方法還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檢驗Fe3+?
[學生]可以與KSCN反應。
[教師]從類別、價態(tài)和特性三個角度,結合離子方程式,我們可以總結出正三價鐵離子的性質,板書設計如圖2所示。
類別:Fe3++3OH-Fe(OH)3↓
價態(tài):2Fe3++Fe3Fe2+
特性:Fe3++3SCN-Fe(SCN)3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進行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突破思維障礙,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學會通過查閱課本、資料等方式總結出正三價鐵離子的檢驗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任務三:Fe3+的檢驗。
[教師]請你設計實驗方案,檢驗丹霞砂石中鐵元素的價態(tài)并回答以下問題:①你是如何操作的?②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③實驗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在丹霞砂石的酸性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沒有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這說明可能有其他離子干擾。
[教師]有什么解決方法?
[學生]多加一點NaOH溶液。
[學生實驗]向丹霞砂石的酸性溶液中繼續(xù)加入NaOH溶液,還是沒有現(xiàn)象,說明酸浸液中的酸過量了。
[教師]可以用pH試紙來檢驗酸是否真的過量。
[學生]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點在pH試紙上,半秒后與標準比色卡比對,發(fā)現(xiàn)是堿過量,并不是酸過量。
[教師]此結果說明以上說法不成立,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學生]會不會沒有Fe3+?
[教師]可以加入KSCN溶液進行檢驗。
[學生實驗]在丹霞砂石的酸性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變?yōu)榧t色。
[教師]這說明溶液中含有Fe3+,但又不是酸過量,那到底是因為什么呢?
[學生]可能是因為Fe3+的濃度太小了。
[教師]查閱文獻可知,丹霞砂石中含有微量的Fe3+。
因為含量較低,只有加入KSCN溶液有現(xiàn)象,說明NaOH溶液只能檢驗常量的Fe3+,而KSCN溶液檢測Fe3+更加靈敏、有效。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fā)學生對丹霞砂石的細致觀察,猜想丹霞砂石的成分,分析推理出丹霞砂石的鐵元素成分為Fe2O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勤于思考的習慣。從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案探究猜想結果,并證明猜想,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引發(fā)學生思考加入NaOH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可能與試劑反應靈敏度有關,體現(xiàn)了變化觀的核心素養(yǎng)。
4. 動手完成實驗操作,深度學習
任務四:Fe3+和Fe2+的相互轉化。
[視頻展示]播放一段給丹霞山上色的視頻。
[教師]大家看到丹霞山明顯變成了紅色,猜猜剛才的視頻中在雪山上涂了什么溶液?
[學生]KSCN溶液。
[教師]通過簡筆畫版雪山可以體驗一下雪山變丹霞山的感覺,請大家用你手中的毛筆蘸取試劑來把雪山變成紅色的丹霞山。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在原來的雪山上繪制紅色丹霞山。
[教師]能否把紅色丹霞山變成其他顏色?可以加什么試劑?能否把紅色丹霞山變回深淺色交錯的丹霞山?
[學生]可以加還原劑把Fe3+ 變回Fe2+ 。
[教師]該方法是否可行?請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活動]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加入還原劑。
[教師]能否把紅色丹霞山轉化回雪山?
[學生]可以。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給丹霞山涂上各種試劑,感受五彩的丹霞山。
[教師]通過加入氧化劑或還原劑可以實現(xiàn)Fe3+和Fe2+的相互轉化,板書設計如圖3所示。
[設計意圖]利用Fe3+的檢驗方法,啟發(fā)學生思考Fe2+和Fe3+的相互轉化。通過問題的探討讓學生理解“變化觀念”,加強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5. 回歸問題情境,解決真實問題
[遷移應用]了解FeCl3制作印刷電路板。
[教師]每個小組都有一塊銅板,大家先分小組討論,設計好銅板線路,再涂上石蠟,然后用FeCl3溶液浸沒,認真觀察現(xiàn)象。
[學生活動]分組進行實驗。
[教師]我們可以觀察到?jīng)]有涂上石蠟的銅片被腐蝕,這說明發(fā)生了什么反應?
[學生]銅片被FeCl3腐蝕后發(fā)生了還原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Fe3++Cu2Fe2++Cu2+。
[教師]“價—類”二維圖可以將我們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構建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下面請同學們繪制鐵及其化合物的“價—類”二維圖。
[學生活動]通過學習Fe3+和Fe2+的相互轉化,學生小組之間討論并繪制出鐵及其化合物的“價—類”二維圖,如圖4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電路板和觀察腐蝕液腐蝕電路板的現(xiàn)象,探索反應原理,了解鐵及其化合物之間的反應轉化,加強學生分析并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能力。通過“價—類”二維圖,幫助學生建構并完善鐵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思維模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變化觀和模型認知等核心素養(yǎng),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驗探究精神。
五、教學反思
1. 立足文化資源價值,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指向核心素養(yǎng)教學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以地方文化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生活應用為切入點。學生在面對真實情境的化學問題時,可以從化學的角度認真分析、積極探索、深度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教學設計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充分體現(xiàn)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2. 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證據(jù)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的進階性思維
本節(jié)課以驅動式問題進行探究,注重探究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個人體驗的積累及對信息的有效處理和整合,同時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及實驗探究和證據(jù)推理素養(yǎng),鼓勵學生勇于突破疑問、積極參與交流合作,通過驗證實驗、歸納總結等環(huán)節(jié),進一步鍛煉學生的進階性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觀念的建構
本節(jié)課通過建構“價—類”二維圖,引導學生從分類觀、變化觀等角度分析物質的性質,解決真實問題,形成元素觀、變化觀等化學觀念,落實“教、學、評”一體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新強師工程”項目一般資助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2022YQJK324)、2022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新強師工程”項目重點資助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課程體系研究”(2022ZQJK073)、2020年茂名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教學策略研究”(mjy202008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