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建設從增量空間向存量空間的轉型預示著口袋公園更新成為高密度城市規劃的重要里程碑。本研究在城市觸媒理論的指導下借助西寧市城東區泰寧花園及周邊生活體育空間為案例研究對象,探討城市觸媒效應下社區口袋公園對生活體育空間延伸作用。研究認為,城市觸媒視角為社區口袋公園與存量空間在整體城市微空間的結構關系發展提供了理論參照,具體表現為泰寧花園以其娛樂、文化、交往等多功能屬性成為具有潛力的空間觸媒點,并在塑造生活體育空間景象、激發生活體育空間外部效應的同時塑造和完善著觸媒過程,最后在延續口袋公園人文活力、織補生活體育空間布局、彈性適應未來體育空間發展過程中挖掘更多的觸媒點,引導整體觸媒的發生。
關鍵詞:城市觸媒;社區口袋公園;生活體育空間;社區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24)04-0028-07
Extension of Community Pocket Park to Living and Sports Space under Urban Catalyst Effect: Taking Taining Garden of Chengdong District, X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Chuanyu, CHEN Zhi
(College of P.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incremental space to stock space heralds the renewal of pocket parks a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high-density urban planning. Guided by the urban catalyst theor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ole of community pocket parks in extending the living sports space under the urban catalyst effect with the case study of Taining Garden and the surrounding living sports space in Chengdong District, Xining Cit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urban catalyst perspectiv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pocket parks and the stock space in the overall urban microspace; specifically, Taining Garden becomes a potential spatial catalyst point with its multifunctional attributes such as recreation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While shaping the living sports space scene and stimulating the external effect of living sports space, it shapes and perfects the catalytic process, and finally taps more catalytic points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ing the humanistic vitality of the pocket park, weaving the layout of living sports space, and flexibly adapting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pace, leading to the overall catalytic occurrence.
Key words:urban catalyst; community pocket park; living sport space; community sport
城市微空間發展多為“新陳代謝”式演化,即通過用新城市生活和物質形態逐漸取代原有的方式來獲取發展空間,傳統大拆大建的模式也逐漸向漸進式的城市微更新的方向轉變[1]。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可用于城市建設公共健身空間的場地少之又少,并缺少對社區微型空間的關注。因此,現代高密度城市中設立了供居民便捷使用的新型社區公園,口袋公園 (Vest-Pocket Park), 也稱“袖珍公園”,由羅伯特·宰恩(Robert Zion)于1963年在“紐約的新公園”展覽會上所提出,是指靈活散布于高密度城市中心區且可以組成點狀分布、為當地市民提供服務的小型公園[2]。
近幾年,口袋公園星羅棋布于高密度城市之間的閑置地、零散用地和綠地生態等,由點及面,聯合貫通,在城市社區內植入全覆蓋無障礙體育設施,增加居民生活與體育活動空間的連通性,像“針灸”一樣打通城市各脈絡,進而帶來社區“閑置”空間的釋放,同時會與周邊居民聯系緊密,以多樣化形態分布于日常生活載體空間中。總而言之,社區口袋公園的更新改造會成為當前高密度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使居民生活與運動健身相融合,從而實現城市化社區全民健康福祉。
2021年末,我國城市化率達到64.72%,當前城市建設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空間需求產生了極為嚴重的矛盾, 人們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休閑游憩健身場所, 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顯得嚴重匱乏[3]。政府鼓勵地方增加城鎮綠地生態規劃,但由于現代存量空間的稀缺,社區口袋公園建設越來越被重視,與此同時,也會成為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困難任務。2022年,住建部發布了《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全國推進城市“口袋公園”建設,拓展城區綠色生態空間,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多方便可達的戶外活動空間。目前,不少城市修建的社區“口袋公園”成為了人們休憩活動、運動健身與兒童游戲等生活體育空間的延伸。研究發現, 城市中的公園、街頭綠地和活動場所等開放空間有助于緩解大眾的日常壓力與精神損失[4]。隨著城市化微空間進程的加速,居民生活體育空間也隨之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政府主張讓體育走進居民生活,“生活體育”落實于社區微空間,可以很好地延伸至小型公共生活體育空間,增強全民體質,更好地關注大眾生活,進一步建構和諧社會。進入微空間時代,社區空間布局規劃開始從“增量發展”邁入“存量更新”的新方向,在應對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存量空間替換”“漸進式更新”“微空間更新”等有機調節機制成為城市空間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式。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城市口袋公園建設是可行的且具備一定的可持續性,其實現了公共空間的功能性與實用性的互補與共融[5]。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城市觸媒理論基礎上,以泰寧社區口袋公園及周邊生活體育空間為個案,把握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動態性,觸發城市存量空間擴張機制,探討居民日常生活視角下社區口袋公園對體育空間的延伸以及引發的觸媒效應。
1國內外社區口袋公園的相關研究的梳理與回顧
1.1國外社區口袋公園的相關研究
19世紀60年代,口袋公園最早起源于美國,同時在這一時期各個國家提出不同口袋公園相似概念,主要以美國、英國、瑞典與日本等國家為代表性的政府、學者和機構,并構建了多元化社區口袋公園系統。例如,在1963—1967年間,美國(NARP)將口袋公園定義為面積不超過0.25 hm2,通常位于市區內,被商業建筑或住宅所圍繞,其目的是增加高密度城區中的綠地存量及市民公共活動空間[6]。正如美國斯臺普頓口袋公園[7]的開發是機遇和需求的結合,政府為解決城區空心化問題,即在普通住宅區建設共享口袋公園,利用社區“邊角料”空間植入多元化區域,包括社交場所、兒童活動、街區派對和野餐等,吸引了各種各樣的社區成員,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的開放空間;英國口袋公園項目(Pocket Park Program)[8]和瑞典國際級微公園計劃,該公園成功地定義了指定用途的區域,同時讓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進入和使用每個區域,能夠適應高密度城市土地資源稀缺,形成斑塊狀的開放空間。通過提供運動健身活動場所,為居民非正式的交流創造機會以建立社交網絡,以一種標準化手段嵌入街道空間,界定出街道式一體化社區口袋公園,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社交場所,設立兒童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而日本Ginza Sony Park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群眾的大力支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其“造城”計劃更注重挖掘城市潛在公共空間,這樣人們在戶外的社交頻率變高,于是直接沿用了原索尼大樓內存量空間的地下部分,內部設計了多處自由線性區域,構成垂直立體公園,高密度城市空間導致的環境問題得到了改善。綜上所述,國外對于社區口袋公園的研究較為深入且廣泛,社區口袋公園作為高密度城市中新型空間能夠緩解城市矛盾,可提高鄰里居民生活質量,最終形成相應的社區口袋公園體系。
1.2國內社區口袋公園的相關研究
當前,國內社區口袋公園的研究起步較晚,與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雖然目前未有成熟理論形成,但通過不同國家的定義、實施方案和項目積累了一些經驗可供參考,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逐漸完善,口袋公園為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載體,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又使得口袋公園充滿生機與活力[9]。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用地基本上趨于穩定,以社區口袋公園為代表的小規模、漸進式的整體空間更新模式逐步引起了社會關注。2018年,上海市對老城廂口袋公園定義為“依城市道路、居民區進行重點改造整體空間,通過新建植入設施、可步入、可視景觀及功能混合的小型口袋公園,能夠有效滿足上海人群休閑需求,提升城市品位。”由于現階段各大城市中心區過度的開發,廣州發展公園和杭州上城區口袋公園將社區口袋公園劃分一個部分或單元板塊,構建了不同類型的休憩設置、活動場所及兒童游樂設施等服務型社區中心,著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務優質化水平、均衡化,構建幸福社區文化風貌。近幾年,隨著城市社區更新改造的推進,以公共健康為導向,各地配建大量的口袋公園,有效美化了社區環境,豐富了居民生活空間。北京海淀區M街道小微公共空間則利用城市社區微空間、零碎地及邊角地改造,以見縫插針式進行布局建設,為兒童社區提供適兒化配套,為老人社區提供適老化設施,為白領社區提供更多戶外休息區等,讓口袋公園真正成為周邊居民愛去的地方,助力提升社區形象。在近些年我國社區口袋公園的研究不斷深入發展,多數更偏向理論性研究,所以該領域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增強完善。
2案例選取與研究方法
2.1案例選取
本研究選取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泰寧花園及周邊生活體育空間作為案例研究對象。選取泰寧花園的主要原因有:(1)青海西寧市政府為了滿足社區居民實現“10分鐘體育健身圈”和休閑娛樂500米全覆蓋的需求,充分發揮社區公園作用,大力建設“石榴籽家園”,不斷營造共居、共建、共樂的社會環境。2019年,城東區在康西一路西側鐵路泰寧小區建設新型口袋花園以供周邊居民體育鍛煉、休閑游憩以及社會交往需求等;(2)當地政府聚焦群眾就近健身的需求,以綠色生態為引領,利用自然場景布局健身場地,優先規劃貼近社區,延伸其生活體育空間,實施全民健身補短板惠民生項目,推動全市健身設施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同時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3)依托于西寧獨特的旅游資源,串聯高原特色品牌,搭建以社區建設為主的生活體育空間,使居民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運動的愉悅,進一步引導市民樹立健康理念、養成健康習慣、追求健康生活。
2.2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2.2.1訪談法
2022年10-12月前往青海省西寧市開展實地觀察、訪談工作,以“社區口袋公園”與“生活體育空間”作為訪談主題,其中,在選擇訪談對象時盡可能保證具有代表性的人員勻均被囊括,如泰寧社區花園的居民、周邊商鋪經營者、外來游客以及社區負責人等等。在具體的訪談過程中,基于青海幸福城市背景下,搜索相關資料,編制訪談提綱,增加其客觀性,展開正式訪談。征求訪談對象同意,記錄訪談筆記或錄音的方式收集資料,其中共收集22位商鋪經營者、外來游客、社區居民及負責人劉先生進行訪談(見表1),并對同一訪談對象進行多次訪談以達到“理論飽和”,在所訪談資料中剔除與研究主題不符內容后最終獲得有效文本資料10萬余字。
2.2.2個案分析法
區別于計量研究強調統計意義上的樣本代表性,個案研究致力于從具有典型性的小樣本分析中獲得結論的垂直外推[10],案例研究在訪談樣本量上并非數量越大越有助于實現飽和,質量(充分)而非數量(多少)才是飽和的關鍵[11]。因此,分別以泰寧花園中心綠地公園與周邊生活體育空間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開展資料信息的搜尋工作,了解城東區泰寧社區居民日常生活軌跡及體育需求,為城市觸媒理論視角下社區口袋公園對生活體育空間的延伸打下基礎。
3城市觸媒與社區口袋公園
3.1城市觸媒概念及工作原理
“觸媒”(catalyst),又稱催化劑,源于化學中的一個概念。本意是指“化學反應中的一種物質,以相較反應物而言微小的劑量施用,即可改變、加快化學反應速率,而其自身在反應過程中不發生改變,不被消耗”,后又被引申為“加速或啟動一個行動/改變的進度的人或事件[12]。1989年,美國兩位學者唐·洛干 (Donn Logan)和 韋恩·奧圖 (Wayne Atton) 在書中提出了具有豐富含義的“城市觸媒” (Urban Catalysts) 概念,形成了新城市觸媒理論。該新理論認為,將一些新的城市空間元素作為催化劑,引入到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激活一系列的觸媒反應,從而促進城市更新。
“城市觸媒”的工作原理類似于化學反應過程,每個城市元素是參與化學反應的主體,觸媒元素最初作用于鄰近城市元素,通過改變現有元素的內在屬性或外在條件,使城市元素間相互作用力的能量進行傳遞,原始觸媒點與新元素聯合成更大范圍的觸媒點,層層遞進引起“鏈式反應”[13],從而實現由區域激活到城市整體空間的促進作用(見圖1)。城市觸媒的傳播效應是一個動態、實時更新的城市空間發展過程,并形成一個新的觸媒點,不斷吸引新的元素和功能,參與到新城市空間的塑造過程中,發生整合與共振作用,聚合更大的觸媒點,獲取持續城市更新的動力與活力。它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未知的過程,在這未知中,以系統性包容未知(要素)變化的不確定性,以自我調整的方式重構場地[14]。“城市觸媒”的核心意義在于尋找到激發場地巨變的某一控制點,以非物質空間激活人文活力,最終在交互作用下以物理空間的方式滲透到城市空間中去。
因此,城市微空間與社區口袋公園有著空間結構上的共通性,即社區口袋公園的意義是通過微小公共空間建立公園自屬領域感,在社區規劃建設過程中發揮著空間觸媒效應,挖掘其可用存量空間類型并建造社區主體,也使得它更貼近于社區居民日常生活。
3.2社區存量空間更新與城市觸媒理論的學科關聯性
社區口袋公園與存量空間在城市整體微空間結構中滲透著關聯性。社區存量更新是恢復城市肌理的重要方式,巧設體育空間,對吸引居民流入、激發運動參與、展示城市活力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15]。社區口袋公園的作用則是通過日常銜接社區居民生活空間,孕育和再生產和諧人地關系及人際關系,通過夯實社區口袋公園的復合性空間,以一種“反作用”方式對城市居民生活空間進行影響。
城市觸媒理論之間的關聯性也體現于此,通過“觸媒式”可以精確尋找到上述存量空間與社區口袋公園更新“自上而下”的生活體育空間自組織性,目的在于將抽象的空間規劃為具象的地方營建,更生動一些,更有活力一些,讓其成為周邊居民想去、愿意去或產生強烈依戀感的空間場所。最終以一種彈性空間形式容納城市社區之間活動的開展,從而銜接生活體育空間形成網絡,自下到上構建成為宏觀的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從而達成城市“存量轉變為增量”空間的良性發展。
3.3社區口袋公園“活化”的觸媒運行方式
城市觸媒視域下的空間設計是一個策略性的過程,從3個方面進行闡釋:觸媒元素的選取、塑造和完善觸媒、引導整體觸媒反應發生。本研究以城東區泰寧中心綠地公園及其周邊生活體育空間為案例分析對象,以泰寧花園作為西寧市社區口袋公園的典型代表,結合這3個觸媒方面進行討論分析,以此探討城市觸媒效應下社區口袋公園活化研究的觸媒運行方式。
3.3.1觸媒元素的選取
公共開放空間是由公共權力創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具有社會和自然雙重屬性[16],包括社區公園、街邊綠地及街邊運動場等多種共享開放空間。最初要在確定整體觸媒載體定位的基礎上聚焦到具體城市社區空間類型中,對這些城市存量空間進行了實地深入調研,總結得出比較具有潛力的空間觸媒點,從而使得后續的觸媒效應發揮到最大價值。
泰寧花園中心綠地公園又稱“家門口的微公園”,是西寧市城東區康西一路轄區內居民休憩、社會交往活動及休閑健身場所的公共開放空間,具有現代城市微小、靈活、方便可達的公共開放空間顯著特征。隨著西寧市存量空間的更新,城東區老舊社區空間需進行改造與修繕,社區口袋公園聚焦于城東區康西一路的泰寧花園廣場。因此,政府發起了全面開啟社區居民幸福“升級改造”項目,以微空間建設激活城市“活力”,促進西寧市健康發展。
通過對泰寧社區花園整體區域內人群活動需求的分析(見圖2),綜合空間發展可知,選取以“空間”為觸媒點,從激活社區空間與聯動空間發展有助于泰寧社區花園后續觸媒效應的擴散,更有利于居民生活體育空間的延伸。首先,泰寧社區花園位于鐵路泰寧小區與泰寧幸園小區之間,周邊則為社區居民、商業經營者及外來游客,人群活動密度較大,這3類人群主要有鍛煉、休憩、娛樂以及社會交往等日常活動需求,以多處觸媒點共同激活社區存量空間。其次,針對城東區高密度社區空間環境,商鋪經營者與外來游客有著交流、活動和觀光游覽等公眾需求。最終,隨著泰寧社區口袋公園以城市觸媒載體介入,將“空間”選為基礎觸媒點,并以此激活新型空間發展塑造具有特色的“公園中的城市”,可滿足社區多數人群需求,吸引更多外來游客,從而提升西寧社區口袋公園空間的整體品質。
3.3.2塑造和完善觸媒
通過重塑新的觸媒載體后,需對泰寧社區口袋公園進一步激活與完善,從而觸發鏈式反應。在保證不改變自身本質與屬性的基礎上,激發新觸媒元素活力,結合社區功能,從而實現泰寧“口袋公園”的全方位更新。泰寧社區花園鑲嵌于居民樓之中,由于城市規劃用地有限,造成了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減少以及邊界的隔閡。口袋公園成為城市社區居民的活動場地之一,是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共同載體,生活在同一社區中的居民,匯聚到社區公共空間中,相互溝通、彼此融合,從而為美好生活提供預期和秩序[17]。這就需打破社區口袋公園的固有邊界,增設多處基礎設施,提高公共場所的開放度,激活空間內活力特色,形成更為完善的社區體系。在滿足社區居民對公共開放空間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通過創造合適的物質條件引入合適的功能,發揮公共空間的連鎖性,逐步把被忽視而受限制的人群需求激發出來,也促成周邊地區的功能復興[18]。以“泰寧社區口袋公園”為觸媒點,聯動周邊空間發展,對泰寧花園廣場植入多功能設施,以供周邊社區居民、外來游客休憩、交流和鍛煉等活動使用,從而完成觸媒效應。
3.3.3引導整體觸媒反應發生
為了社區口袋公園有效地激活,需要后續針對整體觸媒效應加以引導。將視角重新放回到基層層面,通過宏觀的控制指導,“觸媒式”規劃更新構成的是一種四維網狀空間結構,這種結構使觸媒系統不僅能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還能對未來問題的變化做出反應[19]。依托于現有的社區公共空間,結合周邊剩余存量空間,挖掘更多的新觸媒點,并對這些新觸媒資源分時序控制開發。隨著整體觸媒效應不斷的擴散,使社區口袋公園與生活體育空間形成緊密的聯系,有效引導其社區空間觸媒點的發展,進一步提升社會人文活力,實現未來泰寧花園全面意義上的社區功能復興。
4生活體育空間與社區口袋公園
4.1生活體育空間的景象
城市生活體育空間是一個復合概念。單從“空間”的詞義來講,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意思為“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20]。“體育空間”則指“為了滿足人民群眾體育需求而構建的承載體育及其相關服務的載體”[21]。而“生活體育空間”是體育行為模式與生活空間的融合,其由于人們參與體育行為而折射出來了身體的主體性,成為了具有情感色彩的活化空間,如D1:“我們將合理規劃現有空間,按照西寧‘一區一特色’建設社區居民體育空間,擴大體育設施資源共享。同時,會形成全民健身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泰寧周邊社區群眾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因此,在城市生活體育空間中,個體通過參與體育活動滋養自身,視覺、聽覺、觸感等感官體驗不斷被書寫,既滿足了個體日漸增強的、內在的體驗訴求和存在感需要,又將個體由日常生活中的“話語主體”逐漸發展成為“行動主體”,凸顯了主體性[22]。近幾年,生活體育空間作為一項新型社區活動場所在城市微空間建設中迎來了真正的居民“體育熱潮”,這使原本就產生于生活的體育,回歸到生活,回歸于大眾,在城市文化中找到了新的定位。總而言之,社區體育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大眾,其生活化趨勢是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必然[23]。
4.2社區口袋公園內部化生活體育空間的外部效應
口袋公園內部化,意味著社區居民有了一定的休閑場所,而且為了滿足居民體育需求實現生活體育空間實現的外部效應。城東區政府大力倡導全民健身,助力西寧市打造“10分鐘健身圈”,將社區口袋公園作為重點項目,打算在社區公園內建設體育空間。即有一種幸福叫“體育就在家門口”,如,城東區泰寧社區口袋公園的建設為市民打造“室外會客廳”,把一塊塊被忽略的微小空間轉變成適合市民日常活動的場所,將居民“出門即鍛煉”的基本訴求納入生活體育空間(見圖3)。泰寧社區口袋公園內部化建設可滿足居民區的某種需求,前者注重居民們各層面的生活需求,后者則更注重健身需求。同時,在現有社區存量空間的基礎上激發生活體育空間的外部效應,以泰寧社區生活圈為半徑,構建微生活體育空間,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泰寧社區附近居民的健身需求,引導居民投身體育活動中,主要以健身、娛樂、散步及廣場舞等身體性語言進行宣泄感情、交流信息,從而塑造了社區居民志趣相投的生活體育空間,此體育空間因為居民的存在、交流以及相互作用,而有了“社區家庭”溫度。
4.3觸媒視角下社區口袋公園帶動生活體育空間
生活體育空間延伸是城市社區口袋公園更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對于推動居民身邊公共活動空間及區域活力有著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對人民生活、出行及活動等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居民們意識到體育健身鍛煉的重要性,如A5:“疫情結束了,現在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社區公園內體育建設不足以滿足居民日常體育鍛煉……”因此,社區下體育空間作為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肩負著服務社區體育健身和提升人民體育技能的使命[21]。通過城東區體育場所的現狀可知,整個區域內的體育空間分布較少,不成系統,這也是泰寧社區內居民生活體育空間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針對城市觸媒視角下社區口袋公園與體育空間布局問題,需從居民生活角度來統籌優化解決,首先,要增加“社區口袋公園”內多樣化健身設施,使體育空間成“正三角”狀態,將社區中其他公共服務設施與體育空間銜接、重疊,形成居民人群聚集效應;其次,整合社區口袋公園周邊健身資源,將多項體育活動分支延伸進入居民區,進一步帶動泰寧社區口袋公園內的生活體育空間。
社區口袋公園是城市空間的內在形式,以優化“共享感”空間為基礎,實現生活體育空間的延伸,為居民提供生活、休憩以及社會交往的公共舒適領域。通過有效的城市存量空間自組織性設計激活社區空間更新而貼近居民生活本身,并激發出社區空間中的潛在力量。最終,城市觸媒理論給予其城市社區“自動更新”運行機制,從而實現“自上而下”的空間活力再生。其構建流程大致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4.3.1社區口袋公園人文活力的延續
在完成城市社區口袋公園的布局之外,則需要構建社區口袋公園的生活內容體系。泰寧社區口袋公園是周邊居民群眾進行休閑娛樂、體育鍛煉的公共活動空間,以社區人文活力需求為導向,其空間更新改造強調居民參與、人文構建為主。人文性是一種非物質的空間組織力,通過它可以把行為與空間構建成一體,并形成獨一無二的空間屬性,這種屬性的延續與發展,就是傳統傳承的一種方式[25]。因此,在建設過程中營造居民日常“生活性”場所,黏合社區周邊人群,如B2:“一開始覺得口袋公園和以前花園廣場沒區別……但是后來慢慢融入到充滿朝氣的社區口袋公園。”以教育、醫療、商業和社會工作為依托,使得泰寧社區口袋公園成為一個具有微更新的活化空間。通過社區微空間的有效更新,在延續原有觸媒點的基礎上設立公園長廊,銜接鄰里,有效發揮社區口袋公園人文范疇的城市觸媒效應。同時,使城市“邊角料”空間逐步構建生活體育空間,拓展社區生態綠色吸引周邊居民,最終帶動社區口袋公園整體活力的延續。
4.3.2生活體育空間布局的織補
生活體育,作為社區居民身心健康的物質保障和生活水準的衡量標識,在融入民眾生活過程中延伸出多重空間,又反過來指導、制約著空間內的實踐,通過相互的空間轉換與升華,形成體育生活化的有效融入和超越,創造出生機勃勃的日常生活體育空間[26]。評估、判斷社區口袋公園與周邊公共空間的整體關系,以生活體育空間織布的公共空間單元納入城市社區公共系統中,以一種網格的方式融入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如A10:“體育運動能夠讓你拋開生活中的很多瑣事……給你提供另外一個空間……”生活體育空間的微形式可以降低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高門檻”,使生活體育運動落實于社區中,回歸于大眾生活。
在生活體育空間設計時,合理布局空間觸媒點,著力解決點與點時空距離,利用居民日常生活的存量微空間構建最為初級的社區口袋公園,吸引附近市民來此進行休閑娛樂,從而觸發城市社區觸媒效應,形成由點及面的生活化網絡。通過營造生活體育空間布局的全面化、多樣化,力爭達到體育服務居民的生活需求,為社區居民的交流創造可能,最終實現城市社區體育的大體系中。
4.3.3對未來體育空間發展的彈性適應
以彈性的策略開展滿足居民日常體育需求及相關服務的未來公共場所,構建空間載體新的可能。未來新體育空間的發展區別于傳統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用地的空間,更多是由商業綜合體、老舊廠房、自然景區、社區公園等原有可用空間與體育場景融合后,經過不斷進化與更新,演化而成的新型體育空間[26]。對于城市社區口袋公園各要素間發展的不確定性,作為“觸媒式”存在的體育空間被賦予了一種彈性且持續的滲透能力,敏感地感受社區居民生活過程中的日常變化,并適應未來體育空間的發展需求,形成自上而下的自我更新。
因此,城市觸媒效應下的未來體育空間的延伸,其核心意義在于順應新發展階段,一方面通過完整社區功能體系滿足周邊居民的全面需求,挖掘出那些與社區口袋公園銜接的方式,創建新的事件可能性,使未來體育空間具有創新性、靈活性;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的基礎上融入多樣化功能區,讓生活體育空間發揮綜合社會效益,最終實現口袋公園空間發展質的跨越。
5結束語
城市觸媒理論和存量空間微更新視角下,通過案例分析泰寧社區口袋公園對生活體育空間的延伸,并且從宏觀角度探討泰寧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對于社區口袋公園中的布局,就應該讓周邊居民參與到生活體育空間中去,其公共性應該是根本,既滿足不同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又滿足了生活體育的社會交往需求和精神需求,從而發揮社區口袋公園與生活體育空間的完美契合,最終實現泰寧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段威.城市觸媒效應下的廢棄鐵路景觀的空間更新——晉中139鐵路公園更新設計的研究與實踐[J].美術研究,2022,204(6):105-110.
[2]KELSCH,PAUL.Designing small parks:a manual for address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cer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6.
[3]袁繼芳,陳建國.從廣場舞擾民看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缺失[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9):34-38.
[4]馬曉暐.由當今疫情出發思考未來風景園林[J].中國園林,2020,36(7):20-25.
[5]劉昱曉.可持續理念下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2,43(18):377-381.
[6]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ASSOCIATION.Creating miniparks for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EB/OL].(2019-05-08)
[2023-01-12].https://www.nrpa.org/contentassets/f768428a39aa4035ae55b2aaff372617/pocket-parks.pdf.
[7]GIBSON HUSTON,CANFIELD JESSICA.Pocket parks as community building blocks:a focus on Stapleton[J].Community Development,2016,47(5):732-745.
[8]BARTONH.Land use planning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J].Land Use Policy,2009(26):S115-S123.
[9]曹慶義,陳東田,張永超,等.日常生活視野下城市口袋公園規劃設計對策研究——以濰坊市奎文區為例[J].建筑經濟,2021,42(S1):437-441.
[10]YIN RK.Discovering the future of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evaluation research[J].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1994,15(3):283-290.
[11]謝愛磊,陳嘉怡.質性研究的樣本量判斷——飽和的概念、操作與爭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12):15-27.
[12]沙鷗,趙四東,盧冠宇.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體育產業園區規劃策略——以廣西體育產業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5,31(S2):136-139,151.
[13]崔柳,趙宇婷,李東宸.城市微空間更新與城市觸媒效應關聯性設計實驗研究——奉賢南橋鎮口袋公園更新設計國際競賽實錄[J].中國園林,2020,36(8):47-51.
[14]ROSSIA.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4:77.
[15]趙明楠,李雨陽,史友寬.發達國家城市存量空間更新中體育場景注入經驗與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22(3):26-32.
[16]宋立新,周春山,歐陽理.城市邊緣區公共開放空間的價值、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2,27(3):24-30.
[17]薛東,翁祖彪.基于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區公共空間構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75-80,90,169.
[18]曹慶義.日常生活視野下濰坊市中心區口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2.
[19]沈瀟.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歷史街區公共空間有機更新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2.
[20]常乃軍,喬玉成.社會轉型視域下城市休閑體育生活空間的重構[J].體育科學,2011,31(12):14-20,72.
[21]丁云霞.體育空間的概念提出、實踐進展與發展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5):34-39.
[22]盧春天,高海利,馮沁園.社會治理視域下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歷史、屬性與價值[J].學習與實踐,2022(1):109-118.
[23]張枝梅,李月華.構建體育生活化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理論探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4):17-20,36.
[24]曹垚,白光斌.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治理的困境與超越[J].體育與科學,2021,42(1):56-60,66.
[25]繆建東.生活體育——社區教育新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1,32(2):103-106.
[26]黃海燕,曾鑫峰.體育新空間的空間生產表征與實踐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2,36(6):45-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