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應用于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東平縣中醫院收治的60例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參照組患者采用關節松動訓練進行干預,研究組患者采用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進行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肩關節活動度評分、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肩關節活動功能(Melle)評分、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系統評分、關節活動改善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舉、外旋、內旋評分及UCLA肩關節系統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參照組;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Melle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參照組;兩組患者內收內旋角度均減小,且研究組小于參照組;兩組患者前屈、外旋角度均增大,且研究組均大于參照組(均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皮下出血、肌肉拉傷、關節脫位等不良反應。結論 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應用于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的效果較好,可改善肩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程度,促進病情恢復,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易化牽伸康復訓練;關節松動訓練;凍結期肩周炎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8.0049.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8.015
凍結期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退行性、炎癥性肩周疾病,其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且多發于中老年人群[1]。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疾病主要采用關節松動訓練,該方式能夠放松損傷的肌群,緩解皮下筋膜和組織間內壓力,減輕局部炎癥反應,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局部軟組織水腫,進而達到治療目的,但該治療方式難以徹底根治疾病[2]。易化牽伸康復訓練是一種新興的物理治療方式,其遵循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原則,主要通過主動助力自我牽伸,改善機體的柔韌性和伸展性,具有安全無損傷、簡單易學、操作性強等優點,可用于體育鍛煉、運動損傷患者中,但其在凍結期肩周炎患者功能康復中的報道較少[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東平縣中醫院收治的
60例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應用于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東平縣中醫院收治的60例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參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40~81歲,平均年齡(54.59±10.65)歲;病程1~24個月,平均病程(5.37±1.48)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5例,右側10例,雙側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41~81歲,平均年齡(54.69±10.87)歲;病程1~23個月,平均病程(5.57±1.60)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4例,右側9例,雙側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平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凍結期肩周炎的診斷標準[4],且經影像學等檢查確診;⑵肩關節原發性疼痛,且活動受限。排除標準:⑴存在肩部結核、腫瘤者;⑵既往存在肩關節手術史者;⑶存在傳染性疾病者;⑷存在肩關節積液者。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用關節松動訓練進行干預:⑴肌肉放松:患者取端坐位,采用揉、控、捏、按等手法,放松患側肩部肌束、頸部肌束二頭肌、三角肌、肩胛骨內側肌束等肌群及肩周圍軟組織。醫師一手固定患者患側前臂,另一只手則以手指指腹點按患者患側肩部軟組織受損部位,沿垂直方向,進行彈撥按揉。 10 min/次, 1次/d。⑵關節外展或屈曲:患者取端坐位,肩關節在肩胛骨平面上外展,醫師立于患者發病部位對側,兩手分別置于患者患側肩胛骨、肱骨頭上,患者推動肱骨頭向外側、后側滑動,活動限度以患者無痛感為宜。 10次/組,每組間停30 s, 3組/d。⑶關節內旋:患者取站立位,患者健側手抓住患側肘部,使患側肩內收、內旋。患者雙手背后,健側手推動患側手,盡力沿脊柱向上摸背。健側手虎口卡住患側腋下,固定患側肩部,醫師指導患者向上牽引患側手臂;患者健側手握住患側肩部,以內收動作推患側手臂,向外牽引肱骨頭,活動限度以患者無痛感為宜。 10次/組,每組間停30 s, 3組/d。⑷治療帶訓練:患者取端坐位,將治療帶一方固定至患者患側肩關節,另一方固定在醫師的腰部,患者手臂向后側、外側滑動,1次/d。醫師指導患者握重物,并重復10次⑵的活動。
研究組患者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易化牽伸康復訓練進行干預:主要包括臥位、坐位和站位的牽伸康復訓練,同時根據患者肩關節受限部位及情況,進行極限位置的牽伸活動(背伸活動、內旋活動、肩關節上舉活動等),并保持6 s。30 min/次,1次/d。
雙側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由醫師協助做上述訓練。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6個月后,觀察并記錄臨床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愈:肩關節活動正常,活動度外展>150 °、前屈>150 °、內收>40 °、后伸>50 °,肩周疼痛基本消失;顯效:肩關節活動明顯改善,活動度外展120 °~150 °、前屈120 °~150 °、內收30 °~40 °、后伸30 °~50 °,肩周疼痛減輕;有效:肩關節活動有所改善,但仍存活動限制,活動度外展<120 °、前屈<120 °、內收<30 °、后伸<30 °,肩周疼痛減輕;無效:上述指標均無改善甚至加重[5]。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⑵肩關節活動度評分。采用量角器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舉、外旋、內旋活動度,并對其活動度進行評估,其中上舉>150 °(滿分15分)、
外旋>60 °(滿分9分)、內旋>90 °(滿分6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恢復越好[6]。⑶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7]、肩關節活動功能(Melle)評分[8]、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系統評分[9]。于治療前后,采用VAS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滿分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劇烈[7];采用Melle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滿分1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恢復情況越差[8];采用UCLA肩關節系統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肩關節恢復情況,滿分3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肩關節恢復情況越好[9]。
⑷關節活動度改善情況。于治療前后,采用量角器檢測兩組患者內收內旋、前屈、外旋角度。⑸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皮下出血、肌肉拉傷、關節脫位等。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舉、外旋、內旋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舉、外旋、內旋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 Melle評分、 UCLA肩關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 Melle評分、 UCL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 Melle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參照組;兩組患者UCLA肩關節系統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關節44ca8035172518cd06e9f657ded48d3a3b4d58cffd8d2ac4e5f7d28bb3c768ad活動度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內收內旋、前屈、外旋角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內收內旋角度均減小,且研究組小于參照組;兩組患者前屈、外旋角度均增大,且研究組均大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皮下出血、肌肉拉傷、關節脫位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凍結期肩周炎是由慢性肌肉勞損等因素導致機體肩關節周圍軟組織、肌腱、韌帶發生炎癥,主要臨床表現為肩部僵硬且有沉重感、肩部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0]。肩關節包括多個功能關節結構,如肩鎖關節、肩甲胸廓關節等,具有活動范圍大、靈活性強等特點,易出現關節力學失衡情況。隨著疾病進展,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骨骼處于局部炎癥、粘連狀態,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
康復訓練是治療凍結期肩周炎的重要措施,其在減輕關節囊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方面有重要意義。關節松動訓練是一種動態活動過程,患者通過對相關關節進行主動活動,使關節滑動功能恢復正常,能夠在患者無痛的情況下改善關節度,但該治療方法無法解決關節粘連問題,患者預后較差[11]。易化牽伸康復訓練主要通過患者實施臥位、坐位、站位牽伸康復訓練,進而改善上舉、背伸、內旋、外展等活動受限情況,同時每個受限部位做到極限位置,可促進肩部肌肉收縮,提高肌肉耐力,改善肩關節功能,還可反射性抑制脊髓、腦干釋放致痛物質,減輕患者疼痛程度[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舉、外旋、內旋評分及UCLA肩關節系統評
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參照組;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Melle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參照組;兩組患者內收內旋角度均減小,且研究組小于參照組;兩組患者前屈、外旋角度均增大,且研究組均大于參照組。這提示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應用于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的效果較好,可改善肩關節活動度,緩解患者疼痛,促進病情恢復,這與李秀英等[13]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原因為,易化牽伸康復訓練是一種無痛訓練方法,能夠減輕患者不適感,促進患者恢復。該治療方法通過易化牽引刺激α-運動神經元的膜電位,提高其興奮性,進而改善中樞神經系統有效控制周圍組織,促進關節運動協調,使患者的肩關節主動活動范圍增大[13]。此外,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能夠疏松未能完全放松的肌肉纖維,促進血腫的吸收,進而降低組織間的壓力值,且可減少對外周神經的刺激作用,改善受限關節內的本體神經缺失和肌力下降情況,在不加重患者關節疼痛的同時改善肩關節功能[14-15]。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皮下出血、肌肉拉傷、關節脫位等不良反應,提示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應用于凍結期肩周炎患者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兩種治療方式均具備系統性,簡單易學,在不加重關節疼痛的前提下又可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安全性較高[16]。
綜上所述,易化牽伸康復訓練聯合關節松動訓練應用于凍結期肩周炎患者的效果較好,可改善肩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程度,促進病情恢復,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李哲,白玉,劉占平,等.溫針灸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中后期肩周炎患者的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 37(5): 900-904.
孫瑩,花佳佳,施加加.作業活動訓練對慢性肩周炎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9, 41(2): 135-138.
郭春霞.易化牽伸訓練結合心理疏導對肩周炎患者臨床癥狀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 2020, 29(7): 750-752.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9: 771-778.
蘆萬華,李燕珍,楊陽.彈撥法配合肩部功能鍛煉治療凍結期肩周炎的臨床效果研究[J].江西中醫藥, 2017, 48(6): 43-45.
李作洪.原發性凍結肩后上關節囊松解與不松解臨床對照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 2016, 44(10): 1048-1051.
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楊興祥,王學軍,陳有明.針刺聯合主動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的療效[J].實用疼痛學雜志, 2017, 13(5): 362-364.
何雅敏,諸靈軍,唐建文,等.電針條口穴配合磁療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 2017, 23(11): 90-92.
劉來明,程暉,丁永春,等.超微針刀聯合圓利針治療對慢性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及復發的影響[J].四川中醫, 2021, 39(5): 175-179.
劉陽,林堅,李琳,等. 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術結合肌力訓練治療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效果觀察[J].浙江醫學, 2019, 41(5): 433-436, 444.
孔婉婉.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患者中應用易化牽伸訓練的康復效果[J].甘肅醫藥, 2019, 38(4): 326-327.
李秀英,樊海英,李小紅,等.鄭氏肩部康復操在肩周炎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研究[J].四川中醫, 2024, 42(7): 210-213.
周汝壽,趙永祥,范雪梅,等.筋針療法聯合手法松解治療原發性凍結肩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2, 31(4): 96-99.
劉銘,孫奎.采用兩種以肩關節手法松解為主的綜合療法治療凍結期肩周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 2022, 20(5): 57-61.
王旭.易化牽伸康復訓練在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0, 1(16):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