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加味海浮散對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濕熱下注型肛瘺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
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術后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加味海浮散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滲液評分、創面面積、肉芽生長情況、創面愈合時間及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創面滲液、肉芽生長情況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創面面積均減小,且研究組小于對照組(均P<0.05)。研究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應用加味海浮散效果較好,可減少創面滲液、促進肉芽生長、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加味海浮散;濕熱下注型;肛瘺;創面愈合
【中圖分類號】R657.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8.006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8.021
肛瘺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其發病與肛門周圍感染、肛門腺的堵塞或感染等因素相關,主要特征為直腸黏膜下或肛管周圍的感染性炎癥和瘺管形成,患者排便時會感到疼痛甚至伴隨出血[1]。這種疼痛不僅限制患者正常排便活動,還可能導致患者對排便產生恐懼心理,形成惡性循環[2]。手術是治療肛瘺的常見選擇,而手術創面的愈合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因其特有的濕熱病理機制,易導致創面感染,炎癥反應增加,延緩創面愈合過程[3]。加味海浮散作為經典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常用于該類患者手術創面愈合[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加味海浮散對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濕熱下注型肛瘺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肛瘺的診斷標準[5];⑵中醫符合濕熱下注型肛瘺的診斷標準[6];⑶均于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行肛瘺切除術。排除標準:⑴存在急性感染病灶者;⑵存在膿腫切開引流手術史者;⑶存在肛周皮膚病變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常規術后抗感染治療,并密切監測患者情況,連續給藥3 d。
術后第2天開始換藥,對照組患者采用百克瑞紗布換藥:清潔創面后,創面填塞百克瑞紗布,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1次/d。研究組患者采用加味海浮散敷蓋創面:清潔創面后,予高溫消毒醫用棉花蘸取加味海浮散藥粉敷蓋創面,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1次/d。加味海浮散組方:黃柏(炒)334 g、乳香(去油)333 g、沒藥(去油)333 g,粉碎成細粉,過五號篩(80目),混勻,制成1 000 g,進行滅菌處理后,儲藏于經過消毒的干燥密封棕色玻璃瓶。兩組患者均治療30 d。
1.3 觀察指標 ⑴創面滲液評分。于治療前后,通過觀察創面滲液浸潤紗布層數情況評估兩組患者創面滲液情況:0分為創面無滲液;1分為滲液潤濕1~3層紗布;2分為滲液潤濕4~6層紗布;3分為滲液潤濕>6層紗布,評分越高提示患者滲液情況越嚴重[7]。⑵創面面積。于治療前后,將創面邊緣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拭后,使用刻度尺置于創面邊緣,測量創面的最長邊和最寬處,計算創面面積。創面面積(cm2)=最長邊(cm)×最寬處(cm)。⑶肉芽生長情況。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肉芽生長情況:0分為肉芽呈鮮紅色、顆粒狀,平整質實,擦拭容易出現鮮血;1分為肉芽呈淡黃色、略不均勻,創面有微黃腐苔,擦拭不易出血;2分為肉芽色深、凹凸不平,創面有大量黃腐苔,擦拭不易出血;3分為肉芽呈暗紅色、豆腐渣狀凸起,擦拭不易出血,分值越低提示患者肉芽生長情況越好[8]。⑷創面愈合時間。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創面形成堅固瘢痕所用的時間。⑸臨床療效。創面愈合率=[(治療前創面面積-治療后創面面積)/治療前創面面積]×100%。痊愈:創面完全愈合,愈合率100%,形成堅實的瘢痕;顯效:創面愈合率70%~<100%,肉芽呈鮮紅色,觸摸時易有出血跡象;有效:創面愈合率30%~<70%,肉芽顏色淡紅,有較多分泌物產生;無效:創面愈合率<30%,肉芽呈紫暗色,有大量分泌物,創面未顯著縮小[9]。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創面滲液評分及創面面積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創面滲液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創面面積均減小,且研究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肉芽生長情況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肉芽生長情況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手術是治療肛瘺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切除病灶或置入引流瘺管以緩解癥狀,但術后創面恢復情況直接關系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濕熱病理機制,使其術后創面愈合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濕熱導致創面易感染、炎癥反應增加,進而延緩愈合過程,使患者不適。因此,找到一種有效促進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手術創面愈合的方法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創面滲液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創面面積小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加味海浮散中黃柏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在減輕術后創面炎癥反應和預防感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0]。黃柏富含小檗堿,小檗堿具有抗炎和抗菌的功效,能有效減輕術后創面的炎癥反應,可通過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減少炎癥細胞的浸潤,有助于降低創面的滲液;其次,黃柏還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和擴散,維持創面清潔的狀態,降低感染的風險,從而促進創面的愈合[11]。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肉芽生長情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加味海浮散中的乳香能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供應,有效地輸送氧氣、養分和免疫細胞到創面,從而為肉芽生長和組織修復提供必要的支持[12];去油沒藥具有較強的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于消除血液淤積和血液凝塊,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創面愈合[13]。此外,加味海浮散中的多種草藥具有協同作用,對患者的整體生理功能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組織修復和恢復,從而提高治療總有效率。
綜上所述,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應用加味海浮散效果較好,可減少創面滲液、促進肉芽生長、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Tian Z, Li Y L, Nan S J, et al. Video-assisted anal fistula treatment for complex anorectal fistula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2022, 26(10): 783-795.
An Y, Chen X, Tian M,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of anal fistula plug and endoanal advancement flap repair treating the complex anal fistul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Updates in Surgery, 2023, 75(8): 2103-2115.
朱靜怡,張玲,柳奕誠,等.黃連解毒湯對濕熱下注型肛瘺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36(4): 12-18, 25.
王云龍,周建華,閆成秋.海浮散對大鼠背部創面新生肉芽組織的血管數、膠原蛋白含量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 2019, 39(3): 377-380.
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臨床指南工作委員會.肛瘺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20, 23(12): 1123-1130.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56.
陳希琳,史大卓,段宏巖,等.肛腸術后創面修復管理規范專家共識(2019年版)[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0, 24(4): 1-4.
高記華,田茂生,戚文月,等.貽貝粘蛋白肛腸敷料治療肛腸皮膚黏膜損傷的專家共識[J]. 中國肛腸病雜志, 2021, 41(8): 77-80.
克羅恩病肛瘺共識專家組.克羅恩病肛瘺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意見[J].中華炎性腸病雜志, 2019, 3(2): 105-110.
黎柳清,向秋紅,熊鳴琴,等.膚痔清聯合復方黃柏液對肛瘺術后創面愈合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 2023, 29(7): 111-113, 132.
路舜,崔紅倩,申遠.黃柏與關黃柏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新鄉醫學院學報, 2023, 40(5): 478-482.
崔銳,周金云.乳香化學和藥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 2003, 38(6): 407-410.
韓淑芬,金仲品.沒藥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 2008, 19(6): 1502-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