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鳳凰古城旅游,必不可少的就是去看一看苗寨,感受一下苗族風情。
苗族,是鳳凰縣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鳳凰古城的苗族屬于紅苗中的一系,具有鮮明的紅苗服飾特征和風俗習慣特征。遠古時期,苗族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與炎黃部落作戰(zhàn),失敗后苗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商周時,三苗被破,苗祖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又由湘西分遷到西南各地。
湘西的苗家風俗有很多,最出名的要算“趕尸”和“放蠱”,它們都是苗族巫文化的精髓。到底是否真實存在,我也不敢斷言。畢竟世界之大,有很多事情是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的。
除此之外,在豐富多彩的苗寨文化中,苗寨婚禮是最為重要的一項社會活動,充滿了豐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苗家婚戀,奇特而諧趣,充滿浪漫情調(diào)。
苗族青年男女大多是利用喜慶節(jié)假之日或趕場的機會相識、擇偶,即俗稱的“會姑娘”、“趕邊邊場”。苗族小伙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便會通過討要糖果、手帕或腰帶等物件的形式向這位姑娘表示愛意。而姑娘是不會輕易把自己的東西送人的,須通過多次的相會、交談、對歌加深相互的了解,感情逐漸升華,到了情投意合、如膠似漆之時,方贈物定情。此后,經(jīng)過“求婚”、“吃放口酒”、“過禮”、“討紅庚”等婚俗程序,最終迎來了嫁娶的大喜日子。


第一天是接親。男方必須派一支由接新娘及挑抬嫁妝的漢子組成的接親隊伍,帶著燈盞、火把、挑著酒肉大米趕到女方家,給女方送“迎親酒”。
等到男方的接親隊伍到了女方的村寨時,女方的迎親隊伍也早已盛裝打扮整齊,在村口把守著,一字排開唱起攔門歌,這個環(huán)節(jié)苗語里稱為“卡薩”,要對上幾個回合雙方滿意才能放行。苗歌是很優(yōu)美的,現(xiàn)在年輕人大多不會唱了,只能扯起喉嚨唱起流行歌曲了。
結(jié)過十多個回合的對唱,攔門歌唱罷,攔門酒喝畢,接親隊伍端著彩禮和禮金走進女方家。當晚女方家便把親朋好友及族人請至家中與男方客人一起喝酒、唱歌,通宵達旦。
第二天,待吉時一到,新娘及女方家的送親隊伍便于“發(fā)親”的鞭炮聲中離開娘家,浩浩蕩蕩的出了村,隨男方接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地嫁到男方家。

到達新郎家時,會有寨子里的親朋好友熱烈歡迎,舉行一系列儀式,如燃放鞭炮、唱歌喝酒等,增加喜慶氛圍。
進入新房后,會有婦女兒童前來鬧洞房,增加歡樂氣氛。在堂屋里,新郎家會分發(fā)糯米團子給看熱鬧的孩子們,寓意婚姻美滿長久。
第三天,還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謝親。男女雙方的家族成員,包括各自的叔伯姑姨都要聚齊,擺上一桌祭祀用的物品,由主婚人來述說苗族的婚禮祝詞。祝詞的內(nèi)容從苗族的洪水神話講起,人類是如何從儺公儺母繁衍下來的,如何造就了萬水千山,苗族的一些傳統(tǒng)語言夾雜其間,苗族的歷史就在這種低吟淺唱中一一演繹出來。然后,女方給男方贈禮,男方給女方還禮,給媒人贈豬頭。
最后,婚禮主婚人在灑酒祈福中結(jié)束了結(jié)親的所有環(huán)節(jié)。
苗族婚禮不僅是兩個人結(jié)合的儀式,也是兩個家庭和社會群體的聯(lián)結(jié),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家族觀、婚姻觀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近年來,我多次深入苗寨,和當?shù)厝罕娡酝。⒂H身參加了多場盛大的苗寨婚禮。作為攝影師,我更是用鏡頭記錄了無數(shù)個感人的瞬間,他們的質(zhì)樸,他們的赤誠,他們的情感,都讓我深受感染。用攝影記錄民族文化,在影像中感悟家國情懷——這是我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最大的體會。
徐毓芬
現(xiàn)任汕頭市老干部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為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汕頭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quán)協(xié)會、中國老攝影家協(xié)會、中國女攝影家協(xié)會、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企業(yè)家攝影協(xié)會(深圳)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