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系統性思維的要求開展工作,確保教學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尤其是在“大概念”教學模式的指引下,教師要基于學生特點,提煉核心概念,推進整體性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成長,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聯系起來,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以此為切入點,以系統性思維為導向,著重闡述了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模式的應用功能,分析了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模式的設計及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系統性思維;“大概念”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朱倩(1997—),女,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
隨著近年來初中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歷史學科的教學模式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尤其是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初中歷史學科突出了整體性、系統性要求,給教師改進教學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考驗。在系統性思維的指引下,教師需要整體把握教學的走勢和特性,將大單元教學作為重要抓手,提高教學工作的深度和輻射力。鑒于此,教師要提取初中歷史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推進“大概念”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從概念入手,對歷史知識、歷史場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進行全面的剖析和解讀,穩步提升歷史學習能力,掌握更豐富的歷史研究方法,為發展學生的歷史整體性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創造積極條件。
一、系統性思維下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模式的應用功能闡述
所謂系統性思維,即將教學內容、知識要點視為一個系統和整體的思維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按照新課標要求,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和舉措,確保系統性、整體性教學取得積極進展。從這個維度入手,教師要提煉出歷史大概念,推進更具整體性的教學,確保教學工作走向深入[1]?!按蟾拍睢苯虒W模式對初中歷史教學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方面,按照系統性思維的要求,以大概念為依托推進歷史課堂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從系統維度看待歷史知識內容,實現歷史思維的有效整合,穩步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質量。如,在某個單元的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認知+理解+探究+對比”的融合式學習任務,讓學生圍繞某個概念和疑難點進行單元化的層次探討,對大概念進行剖析,逐步深入知識結構,提升探究能力水平。在大概念的引領和驅動下,學生能夠規避碎片化學習的問題,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思想站位,使其站在更高的維度開展整體探究,全面提升知識應用能力,發展積極的歷史思維品質。
另一方面,對于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來說,切實把握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推進系統性的教學工作,需要借助“大概念”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工作的深度與輻射力。初中歷史知識體系中的許多概念相對零碎、煩瑣、復雜,學生存在認知、理解和應用方面的困難,因此教師必須對概念進行有效的統整,使之更系統、完整。從這個需求看,教師要基于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運用好“大概念”教學模式,將系統性教學手段與歷史“大概念”教學深入融合,提高歷史概念展示、解讀、剖析、探索的精度和深度,讓學生在認知概念、探索概念、應用概念的過程中厘清思緒,增強知識遷移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歷史知識探索和應用方法。換言之,“大概念”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初中歷史教師的可用策略變得更為豐富,對提高教學深度和質量大有裨益,能帶動歷史教學的整體發展和進步。
二、系統性思維下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模式的設計及應用策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引,推進高水平的“大概念”教學,確保學生在認知、理解、探究、思索的過程中提升概念解析和應用能力,為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賦能。
(一)開展大概念分層解構,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大概念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支點,相當于歷史知識的骨干。因此,教師借助大概念的提煉能夠對主要的歷史知識點進行概括,為課堂教學提供支撐,為學生的認知、理解和探究創造良好條件。從現實維度進行分析可知,初中歷史的“大概念”教學屬于大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核心是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教學,即從教學內容出發進行整體性分析,圍繞具體概念進行解剖,這樣可以突出教學的針對性,確保學生開展有的放矢、簡潔明了的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深度[2]。以大概念為導向,學生可以更好地訓練立體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在辨析、對比、前后聯系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深度,掌握更多元的歷史知識要點。因此,教師要開展大概念分層解構,對大概念進行分解和剖析,確保學生的深度學習收獲良好效果。
如,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九年級教材中出現的“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等概念相對宏大,但又是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重要支點。為此,教師可以把這些比較大的概念分解為若干個小概念,比如“封建制度”可以分解成“中國封建制度”“歐洲封建制度”“日本封建制度”等。在分解后,教師可以就具體的小概念進行知識點的綴合,然后開展系統性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性的知識對比、剖析中提高學習深度。歷史教學中的大概念具有概括、抽象和作用多元的特性,能夠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走向、歷史經驗的理解、聯結,有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脈絡,切實提升融會貫通知識要點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按照系統性要求,對重大的歷史概念加以梳理、歸納,將其分解為更具體的歷史概念,便于學生認識、理解、應用。通常來說,大的歷史概念是學生整體感知、理解、歸納、建構、聯結相對分散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歷史經驗的重要支點。借助對大概念的分層解構,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認知方法。
(二)打造大概念探究任務,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大概念是驅動學生開展系統性學習的“催化劑”。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歷史學習的進程就是由一個個概念驅動的,因此大概念對學生掌握完善的歷史知識至為重要。教師要按照“大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打造“大概念+知識探究”的學習任務,確保學生在概念探究、研習的過程中提高知識掌握深度[3]。此外,教師也要緊跟“大概念”教學的研究動態,吸納先進的教學經驗和理念,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在設計、運用“大概念”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驅動學生開展高效互動和探究。一方面,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靈活分組,為互動學習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教師要以大概念為起點,設計相應的探究任務,對任務進行分解和細化,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有的放矢,真正提高探究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達成深度學習。
如,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第二單元著重介紹了中國近代史的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重要概念。從理論維度分析,這個概念屬于典型的大概念,涵蓋內容較多、延續時間長,具有代表性。教師可以按照大單元教學要求,提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然后設計單元化的學習和探究任務。具體而言,在第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設計以下探究任務:(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界定?(2)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其差異如何?(3)太平天國運動是如何沖擊清王朝的?這一運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關系應該如何描述?在上述探究性任務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對本單元的核心知識點進行解讀,同時對“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等更具體的概念和事件進行分析,從而形成前后聯系和對比的意識,增強對知識點的串聯分析能力。以具體的探究任務為起點,教師可以打造深度學習模式,在提高學生探究效率的同時,逐步提升他們融會貫通知識點的能力。
(三)推進跨單元概念對比,提高整體教學深度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強調前后知識要點的有效聯系,是系統性教學的應有之義。實際上,初中歷史知識點的前后貫通是教學的重要依托,即大概念、大事件往往存在前后承接的關系,彼此會有交互影響[4]。基于此,教師要推進跨單元的大概念對比學習,提高教學的深度,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具體來看,許多歷史概念都是對歷史事件、歷史經驗、歷史走勢的精確概括,具有“以點帶面”的功能和價值。正是由于歷史概念存在前后的諸多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以前后對比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啟迪、點撥,使其形成客觀的歷史聯系觀念,逐步提升歷史學習水平。教師要合理掌控歷史“大概念”教學的進度,千方百計地創造概念學習的條件,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正確的方法推進概念的分析和解讀,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和思維觀念,為發展歷史學習素養奠定基礎。
如,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講述北伐戰爭的概念,并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充分介紹;第六單元介紹了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并回顧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第七單元則介紹了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對其中的大事件進行了回溯??梢钥吹?,三個單元出現的三個大概念是前后承接的關系,時間點上聯系緊密,具體事件、內容、涉及人物及事件影響卻大不相同。為此,教師可以將三個單元的三個大概念聯系起來,打造對比式教學方案,確保學生在系統性學習中提高理解深度,掌握更完善的學習方法。
具體來說,在開展上述三個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大概念聯系與對比的方法,跨越時空推進教學,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升級。在前后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上述三個概念的關系進行探討,比如北伐戰爭消滅了國內的北洋軍閥,一定程度上肅清了封建余孽;抗日戰爭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促成了新中國的建立。在對比、分析三個大概念時,教師要驅動學生對三個概念的性質、特點、歷史意義等進行科學探討,指出不同概念的歷史定位。在系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入相關材料和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使他們準確、全面地把握歷史概念的前后關聯,提高整體性探究、比較的深度,增強學習技能和知識貫通能力。
(四)助推大概念實踐轉化,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習慣
初中歷史教學是整體性的教學,需要兼顧課堂內外,即教師在推進教學工作時既要抓好課堂教學的部分,同時也要突出課外實踐、知識遷移的重要性,確保學生在課內外的一體化學習中形成核心素養[5]。教師可以大概念為抓手,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實踐探索和知識驗證,拓寬歷史學習視野,提升對大概念的認知、感悟和理解能力,全面提升知識素養。對教師來說,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為重要支點,打造貫通式的教學方案,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探索中釋放個人能量和思維活力,獲得更有效的訓練和提升。以大概念的融入為重要契機,教師可以對大概念進行延展、擴充,加入現實應用的元素,確保概念走入生活、融入實踐,展現大概念的應用功能和價值,讓學生在應用場景中感知歷史概念、歷史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逐步培養知識遷移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歷史知識應用習慣。
如,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1課“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提到了“中國夢”這一大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述,讓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夢的定義、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臨近結束時,教師可以設計課外實踐任務或探究作業,要求學生參觀本地的博物館、革命遺跡或相關主題展覽,近距離、全身心地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對中國夢形成更實際的感受和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大概念探索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外查閱相關資料,或借助互聯網,運用對比、探索、反思等方式,對“中國夢”這一宏大概念的緣起、演變歷程、社會影響、未來前景等進行全方位的探究,形成對概念的深刻感知,為知識的實踐遷移創造條件。以大概念為依托,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參與實踐,完成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強化歷史應用技能,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賦能。
三、總結
總體而論,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系統性思維的要求,落實大單元教學方針,以“大概念”教學模式助推歷史教學的平穩升級和發展。教師需要提煉歷史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引導學生深入概念深處,強化認知、對比、聯系、解讀和應用能力,為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支持。教師要切實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優化“大概念”教學的路徑和策略,確保學生展現自身優勢,提升學習能力和應用水平,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姜志娟.大概念視域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4):19-20.
黃衛平.“大概念”視域下初中歷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7):15-20.
李友東.大概念討論與唯物史觀深度思維培育[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1(9):10-20.
余嵐.大概念統領下的教學實踐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8):74-77.
吳曉華.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對策分析[J].天津教育,2022(9):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