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必須嚴守課堂主陣地,在作業布置上要有全新的視角,才能實現“雙”管齊下,“減”法筑能,更好地踐行“雙減”政策。
夯實課堂主陣地,開啟有效教學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學生知識獲取與能力提高的主戰場。初登三尺講臺時,我天真地認為,自己能按照課時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能夠認真聽講,這就是一節好課。從未想過一節課后學生收獲了哪些知識、體驗,產生了哪些思考。我會因學生上課昏昏欲睡而苦惱,因講完課卻未達成目標而內疚,因學生不能自主學習而困惑,因作業完成度不高而沮喪……這些現象屢次三番的出現,讓我對自己的課堂產生懷疑,痛定思痛,我決定改變。
“滿堂灌”“獨角戲”的課堂已成為過去,“雙減”之下,課堂要讓學生成為主角。其一,教師應從學生視角設置教學目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發展學生的能力。其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教學有質量、有趣味、有溫度。其三,教師要善于通過游戲、故事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適時多元性評價,促進整體提升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教學到處存在著可能性,每個學生都有可塑性,教師要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腦去捕捉課堂的活力,哪怕一個小視頻、一段小演講、一幅小圖片、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讓課堂充滿激情。
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要讓每個學生既會學數學,也能學會數學。每學期伊始,我都會按慣例讓學生寫下:你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課?你的數學學習現狀和預期是什么?一次,在瀏覽學生的答卷時,一位張同學的紙條映入眼簾:我數學不好,也沒想以后會如何,反正數學課都是一個樣子。課后我問他:“你說的‘一個樣子’是什么樣子?你心目中的數學課又是什么樣子?”他驚訝地看著我說:“老師,你怎么不先問問我的數學成績?”“成績是暫時的,態度才能決定你走多遠。”“我心目中的課堂是活躍的、充滿快樂的,不是只有聽講、刷題。其實,我以前數學成績挺好的,只是疫情期間耽誤了,然后就不想學也學不會了。”他能夠向我敞開心扉,我便說道:“那從現在開始我們做出一些改變好不好?”看著我鼓勵的目光,他用力地點點頭。之后他還整理了一篇數學筆記讓我修改,除了指出錯誤之處,我還評價道:認真做事的男孩最可愛!
創新作業大后方,設置分層作業
作業是與當堂教學內容緊密相聯或為鞏固所學知識而布置的課后任務,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作業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指向教學目標,注重實效性和針對性。如數學作業可分為口頭、書面、調查、反思和實踐作業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作業種類,讓他們完成相應目標。
“雙減”以來,教師很少再布置機械性、重復性作業,但“一刀切”現象卻普遍存在。記得有一次,我布置完作業后,有的學生說這是送分作業,有的則說這是送命作業。在學生的戲謔中我感受到作業分層的重要性。有些學生是不交作業釘子戶,有些是“復制”作業專業戶,有些是背誦作業困難戶……如果給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有的學生即使花了80%的時間,恐怕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
于是,我創新設置了“試水作業”和“自助餐作業”。前者是根據學情提前預判該作業的難易度,以及是否能涵蓋所學內容,實現本節課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后者是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作業,“吃飽、吃好”。
“雙減”工作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不斷夯實課堂教學主陣地,精心設置創新作業,一定能夠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