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長子鼓書;融媒體;傳承發展
長子鼓書是一門以唱為主、說唱相間,且采用山西長子地區一帶方言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是山西省的傳統說唱藝術。據史料記載,長子鼓書起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歷經千余年的傳承發展,獨特的民間性使其在民間曲藝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近幾年,傳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新媒體正逐漸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傳統鼓書漸漸遠離大多數人的生活,而擁有長期公信力、可信度、專業性及輿論影響力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整合發展,轉型為“資源融通、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榮”的融媒體。融媒體的產生為長子鼓書這一傳統民間曲藝形式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傳統的鼓書需要探索新的發展途徑,善用融媒體優勢,突破在融媒體環境下面臨的困境,推動鼓書的傳承發展。
長子鼓書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厚植于民,源遠流長。長子鼓書在民間,尤其是上黨地區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人們不僅喜愛它的藝術形式和說唱風格,更與人們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喬遷新居、開業慶典、婚喪嫁娶、農貿集會與寺廟祭祀等民風民俗活動都要聘請說唱團說幾天大書。人們稱之為“靈動的活化石”“神奇的天籟之音”。2011年5月23日,長子鼓書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長子鼓書起源有多種說法:一是大多數說書人供奉的祖師為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丘處機,宋元時期丘處機將道教思想與戲劇表演相結合,方便傳播教義思想。二是供奉明代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元末明初,朱元璋隨父母定居長子縣,朱元璋起義,軍師劉伯溫派遣弟子在長子地區傳播教義,發動群眾推翻元朝的統治。近年,長子史學研究者李建文先生在研究神農史中提出了長子鼓書的起源應在炎帝神農時期,距今已有近六千年之久的新論斷。因為,在長子羊頭山發掘出的文物中有土鼓、蕢桴、葦龠等器樂,與當今說書人所用器樂十分相似。長子鼓書多在民間傳播,由于民間人民的文化水平低,無法記載,常有中斷。
抗日戰爭時期,長子擁有了第一支有盲人參與的曲藝隊,他們依托表演宣傳抗日,發動了群眾加入抗日隊伍。新中國成立后,曲藝隊游走于縣城各個村莊,成為一支特殊的輕騎兵。20世紀80年代后期,長子曲藝得到快速發展,風靡全縣,迎來了長子鼓書的輝煌時刻。鼓書發展為五類曲種,即鼓書、道情、鋼板書、鼓兒詞、蓮花落。從事鼓書說唱藝術的人員分三類:擁有營業執照與演出證的60多支鼓書說唱隊;無證照的團隊80余個;民間自由說書人。他們的演出足跡遍布山西中南部、河南、河北等地。
長子鼓書作為一種表演類的藝術形式,主要通過語言和肢體媒介,采用傳承人代際傳承這一人際傳播方式。現如今,很多人學習鼓書的目的不像老一輩藝人那么純粹地熱愛、發自心底熱愛這門藝術。學習鼓書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毅力,全身心投入創作,鉆研新段子、新唱法、新曲調,這些對于新一代學生是一項挑戰。能夠創作新的曲目需要藝人擁有長年累月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經驗,藝人需要靈活融合藝術與生活,賦予有趣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年長者對新事物、新話題接受程度有限,導致內容單一、故事老套等問題,而年輕人能夠潛心鉆研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現了說書藝人的年齡段明顯斷層等問題。
鼓書作為民間傳統曲藝,在互聯網新興媒介迅速發展的時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被老百姓們傳誦至今的歷史名家名段,使許多觀眾喪失了收聽興趣和新鮮感。鼓書需要緊貼社會熱點,不再局限于傳統媒介,借助網絡媒體、自媒體等來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打造能夠與年輕一代共同互動、共同參與的網絡平臺。
隨著新媒介的出現,長子鼓書迎來了新的機遇。先進的網絡技術為鼓書傳播提供了新的土壤,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進行發展和革新勢在必行。長子鼓書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之后,政府和民間藝人應共同發力,合力推進鼓書的傳承發展。重視對長子鼓書上從事、繼承、參與說書的藝人的保護、扶持和管理,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將培養方式社會化,建立傳統曲藝演藝學校??梢耘c高校合作,開辦傳統藝術研習班,聯合培養、作為正式科目走進高等教育課堂等。請專業技能突出、表演實踐經驗豐富的民間藝人授課,來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民間曲藝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長子鼓書的持續發展要結合當代受眾新的審美要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出相適應的創新調整,使藝術緊貼當代社會,縮短與受眾審美之間的距離。立足本土創作者,吸納外來創作者進入創作團隊,創新開發和鼓書相關文化衍生品。樹立長子鼓書的品牌效應,提升影響力與傳播價值,進而吸引更多優秀的創作者和傳承者加入,豐富鼓書的曲種、層次及形式。借助融媒體的平臺優勢,收集高品質的說唱內容,打造符合當代受眾審美情趣與需求的優秀曲目。構建長子鼓書官方網站、微信平臺及長子鼓書表演視頻網站,將藝人表演作品分門別類地進行展播、實時更新,賺取網絡點擊率與關注度??山⒕W絡在線直播平臺和自媒體平臺,培養新一代受眾群體。利用新媒體平臺塑造品牌,形成立體化的傳播,從而實現更為廣泛地傳播和更好地宣傳推廣作用。
推動長子鼓書網絡宣傳和推廣的同時,仍需加強民間傳播。加大民間曲藝進社區、進學校,豐富人們的閑暇生活;與周圍地區企業聯絡舉辦曲藝比賽,鼓勵企業單位將傳統曲藝融入內部晚會,加深大家對傳統曲藝文化認同感和保護意識。
長子鼓書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融媒體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媒介平臺來更好創新發展鼓書,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長子鼓書來源于大眾,也作用于大眾,因此讓大眾認識到傳統曲藝的珍貴、傳統曲藝緊迫的生存形勢,才能形成自覺性保護和傳承,鼓書才可能會更好地延續下去。
[1]賈振鑫.中國曲藝發展論[D].聊城:聊城大學,2016.
[2]李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效果的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3]王秀萍.現代傳媒對傳統戲曲藝術發展的影響[J].四川戲劇,2008(03).
(作者單位:長子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