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作為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同與堅定信念,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力量。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文化自信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理解與領悟,更能激發其學習熱情,推動教學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本文將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實踐意義,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聲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益的探索與啟示。同時,本文還將探討如何有效地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聲樂教學實踐之中,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與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 古詩詞藝術歌曲 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3-0122-06
當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堅定價值導向,弘揚文化內涵,樹立科學教育理念,以及培育深厚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高等教育致力于發揮精神引領的重要作用,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積極探尋符合高校成長規律的新路徑,為孕育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而不懈努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音樂表演專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聲樂課程更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傳授精湛的演唱技藝、熏陶高雅的藝術素養,以及培養深刻的情感認知,聲樂課程旨在激勵學生深入挖掘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一、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質剖析
(一)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詞作為華夏文明之瑰寶,其藝術魅力歷經千年而彌新,自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濫觴,經漢代樂府詩之興起,至魏晉南北朝“四聲八病”之論說,再至唐詩、宋詞、元明散曲之繁榮,無不彰顯著詩詞與音樂交融之深厚底蘊。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旋律與標題對應精準,亦體現出獨特的審美藝術。詩詞與音樂結合,猶如天作,形成別具一格的審美體驗。在藝術歌曲中,古典詩詞的意境得以通過聲音旋律與伴奏演繹淋漓盡致地展現,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使聽者得以在音樂的海洋中領略古典詩詞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行腔美
行腔作為中西藝術歌曲間的顯著特征,其差異根源在于中國古典詩詞歌曲深深植根于漢語的獨特性之中。此類歌曲嚴格遵循漢語的語音準確性和音韻的醇厚性,其旋律創作更是遵循作曲者精心設定的調性規則。因此,在形態表現上,它們更注重通過節奏的起伏變化和音調的抑揚頓挫,精準地體現詩詞的深遠意境和歌曲的豐富韻味。在詩詞與音樂的和諧交融中,多以字音的聲調和韻味為基礎,精心雕琢出優雅動人的旋律線條,從而呈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三)精神美
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不僅在于彰顯詩詞音韻之美,更在于文化和哲學層面的內涵深化。這種融合體現了詩人與作曲家精神的相互滲透與交融,詩詞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人情感,亦融入作曲家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和個人藝術實踐的獨特體驗,從而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精神紐帶。在解讀古詩詞時,需要深入探究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與時代脈絡,同時細致剖析作曲家的創作動機與思考模式,以全面理解其內在意蘊。無論是通過詩詞陶冶情操,還是借助詩詞完善人生觀,都是傳承古典詩詞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每個人應當努力追求的精神高度。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與教學融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
藝術歌曲在類型、作曲風格及意境展現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深厚根基深植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壤之中。中國藝術歌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思想和文化精髓,是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形式。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于文化自信的倡導日益強烈,傳統文化因此得以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與弘揚。中國藝術歌曲與時俱進,既提煉并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遺產,又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成為展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對于學生而言,學習這些藝術歌曲,不僅能夠逐步理解和領悟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而且能幫助他們深刻把握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所在。因此,在聲樂課程中融入中國藝術歌曲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更能借助其內含的民族精神優勢,有效引導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從而達到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崇高目標。
(二)有利于文化素養的提升
中國古典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哲學、社會與藝術精髓,其藝術價值無可替代。古詩詞藝術歌曲以詩詞為魂,既承襲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又為其注入創新的音樂元素。以黎英海譜曲的《楓橋夜泊》為例,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弱高音技巧突出“蘇”字,以長音模擬古琴的顫音,通過聲音的巧妙變化,使學生能夠深刻感受詩人情感起伏,體驗詩中旅人孤寂的心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聲樂技能,而且能加深他們對古詩詞本質的理解,提升其文化素養。
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高校聲樂教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他們能夠接觸并欣賞更多經典的古詩詞,從而激發他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與熱愛,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進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不僅是高等教育聲樂教學的應有之義,更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的重要途徑。
(三)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
在聲樂教學實踐中,基礎教學聚焦于發聲技巧的錘煉,而綜合教學則聚焦于歌曲的整體演繹與表現。一是拓寬了教學的廣度。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教學體系,為教學帶來全新的視角與思路,激發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持續探索與創新,為實施更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學策略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二是增加了教學厚度。擴充了課堂知識的深度,催生出多樣且充實的聲樂實踐環節,從而顯著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在教授發聲技巧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古詩詞的音韻規則,如“平上去入”的聲調變化與韻腳的運用等,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發聲練習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從全新的視角理解和掌握聲樂技巧,更能使他們在練習過程中加深對傳統音樂節奏與韻律的感悟與體驗,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弘揚。
(四)有利于演唱人才的培養
古詩詞藝術歌曲以其獨特的歌唱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聲樂教學中,這些歌曲對學生的呼吸技巧訓練具有顯著效果。由于歌詞凝練且意蘊深遠,常采用一字多音的演唱方式,如石夫創作的《長相知》中的“上邪”一詞,在演唱時需通過豐富的音調變化來展現其內涵,這對學生的氣息控制技巧提出了較高要求。通過此類歌曲練習,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鍛煉呼吸肌群的協同性,提高聲音的穩定性與連貫性。
古詩詞藝術歌曲對提高學生的語音準確性亦具有重要作用。文言詩詞的每個字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演唱時需做到“字正腔圓”,發音清晰而有力。學生需要通過精確的發音來傳達歌曲的情感深度,這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語音表達能力,而且能夠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古詩詞藝術歌曲還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節奏的掌握。在詩詞朗誦中,節奏的起伏變化是表達詩人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演唱過程中,學生需保持詩詞原有的韻律,通過精準把握字詞的節奏變化,增強歌曲的情感表達力,充分展現古詩詞的韻味與魅力。
(五)有利于民族情感的培育
藝術歌曲的傳承與發展在培育學生民族情感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岳飛的《滿江紅》洋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感,展現了作者堅貞不屈的收復河山和愛國情懷的英雄氣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精髓。通過深入欣賞與研讀此類詩詞,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得以在學生心中深深扎根,進而塑造他們獨特的價值觀念、人生哲學和世界觀,有效傳承并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于學生而言,深刻演繹此類作品,需要深入理解作曲家的歷史背景、創作意圖,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情感。通過廣泛查閱資料、深入閱讀研究,學生能夠不斷激發愛國情懷,使中國藝術歌曲在學生中發揮出提升民族情感教育的功能。因此,人們應高度重視藝術歌曲的傳承與發展,通過教育引導,使學生深刻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培育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堅定文化自信的新一代青年。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方法路徑探析
(一)明確教學目標任務
聲樂教育根植音樂沃土,融合歷史邏輯與人文情感,旨在啟迪學生美感與創造力,緊密對接素質教育、文化自信,以及立德樹人的時代脈搏。文化自信視域下,聲樂教學當強化育人使命,平衡德育與智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古詩詞歌曲教學乃關鍵一環,要求教師慧眼識珠,精選佳作,深挖其文化精髓與精神風貌,因材施教,定制個性化教學計劃。通過高效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手段,將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藝術鑒賞中,觸動學生心弦,升華其思想境界,實現從個體修養至社會擔當、國家情懷的跨越,激發學生對民族未來的深刻感悟與責任擔當。
如此,聲樂教育方能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橋梁,引領學生在美的追求中成長為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國家棟梁。
(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文化自信的大潮中,當前聲樂教育中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遭遇淺層化瓶頸,過分聚焦于演唱技巧的傳授,忽略了其蘊含的深邃文化底蘊及教學手法的多元化探索。這不僅讓課堂沉悶,更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為扭轉該局面,教師需勇于創新教學策略,融合多媒體資源,如借電視劇《大宋宮詞》片段解讀《越人歌》,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感受文化韻味,激發學習興趣。同時,設計創意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團隊創作,將古詩詞改編為藝術歌曲,既培養創新思維,又增強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高校亦應積極響應,舉辦古詩詞藝術歌曲表演賽、傳統文化音樂競賽等課外活動,搭建展示平臺,引入專家評審,以獎促學,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促進音樂技能與文化素養雙提升。
總之,高校應突破傳統桎梏,采取多維度、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內在動力,讓他們在深度學習中傳承文化精髓,提升綜合素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為了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聲樂教育,人們應著眼于文化自覺和中華文化底蘊,從而培養出演唱技藝與文化內涵兼備的音樂人才。
學校應強化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鼓勵教師開發特色教材,構建全面教學體系,提升教學質量,并深化文化滋養。另外,學校應推動跨學科協同教學,如結合漢語言文學與聲樂教學,發揮專業優勢,形成合力。同時,組織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通過專家解讀,充分激發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興趣。這些舉措旨在為學生學習古詩詞藝術歌曲創造良好條件,培育既具備卓越聲樂技藝又深諳中華文化底蘊的音樂人才。
通過以上舉措,學校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還能有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出更多具備高度文化自信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音樂人才。
(四)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對于情境意境的傳達應予以高度重視,其目的在于促使學生主動探尋詩詞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而非僅僅局限于歌唱技巧的訓練。因此,通過采取“由淺入深”的教學策略,能夠引導學生逐步領會詩詞意境精髓,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演唱的藝術感染力。
以《點絳唇·賦登樓》為例,當演唱至“休惜余春!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的歌詞時,學生需深入理解作者在靜憩之中對春日流逝的惋惜之情,試圖以酒挽留春光,而春卻默然無聲,只能借卷起的窗簾遙望西山雨幕,期盼山霧能留住春色。為此,在演唱之前,學生需深入探究詩詞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脈絡,然后在充分理解詩詞情與景的基礎上,將個人的情感理解和感悟融入演唱之中,以此提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繹技巧。
這種在演唱中融入個人情感理解的方法,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藝術歌曲技巧的掌握,同時能夠豐富他們的情感表達,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培養出舉一反三的能力,將自我情感與歌曲情境相融合,從而呈現出更加生動、感人的演唱效果。
(五)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優化古詩詞藝術歌曲與高校聲樂教育的整合程度,核心在于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素養。教師應針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獨特性,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并實施以下策略,以改進教學方法。
1.確定演唱方法
古詩詞藝術歌曲品類繁多,每種類型皆蘊含著獨特的演唱技法。為有效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高校聲樂教育體系,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精心挑選教學曲目。例如,美聲唱法以其卓越的發聲技巧而著稱,其重點在于增強歌手的共鳴感和聲音穿透力。在教授美聲唱法時,教師可選取《陽關三疊》《楓橋夜泊》等作品作為教學范例,指導學生運用美聲技巧,精準把握呼吸與音調的細微變化,從而深刻傳達歌曲中蘊含的憂郁與思念之情。
另外,民族唱法注重吐字的清晰與旋律的流暢,強調“依字行腔”和“以情帶聲”的原則,旨在凸顯鮮明的民族音色。為使學生深入領會民族唱法的精髓,教師可以選取《錦瑟》《青玉案·元夕》等典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教學材料,指導學生通過合理運用氣息與咬字技巧,展現歌曲中的韻律之美,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歌唱技能。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技巧,還能夠增進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為培養具有全面藝術素養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挖掘歌曲文本
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構成深刻融合“詞”與“曲”兩大核心元素。為了讓學生在演唱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歌曲的情感與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尤為注重對歌詞的深入解析,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深刻領會詩詞作者的情感世界,還需要他們能夠準確把握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深化對作品內涵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效果。
《長相知》是石夫先生的佳作,歌詞源于《上邪》。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度剖析歌詞,理解其中堅貞不渝的愛情主題。演唱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精準把握入聲韻律,強化發音力度,體現愛情的堅定。同時,為展現古典神韻,教師可指導學生融入昆曲唱腔,如“上邪”展現昆曲特色,而“冬雷震震”等詞句則運用昆曲腔調技巧。學習該作品時,理解石夫先生的音樂構思是關鍵,這將有助于學生精準詮釋這首經典之作,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
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能夠使學生深刻領會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魅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3.強化氣息訓練
呼吸調控與語音清晰度訓練作為聲樂教育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傳授相關技術時,教師可巧妙運用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教學媒介,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其內在的藝術魅力。古詩詞藝術歌曲對歌手的語音清晰度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這不僅是對發音技巧的一種考驗,更是藝術修養的一種體現。
以趙季平作曲的《靜夜思》為例,演唱者在演繹這首歌曲時,需特別關注“ang”韻尾的處理,確保“光”“霜”“鄉”等字的韻母飽滿圓潤,同時保持聲母與韻母之間的微妙分離,達到一觸即發的效果,從而展現出旋律的連貫美感和古典韻味。這樣的處理不僅提升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也使聽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味與意境。古詩詞藝術歌曲也強調呼吸控制。如《我住長江頭》中,“日日思君”需運用持久婉轉的氣息表達思念;而在《關雎》中,“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需巧妙換氣,細膩表達相思難眠之情;再次出現時,則充沛氣息引領高潮,展現強烈情感。這些技巧不僅提升歌曲藝術表現力,也讓聽眾更深刻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味與意境。
古詩詞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聲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素材。通過對其深入研究和探索,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演唱技能,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4.注重文化教學
在“文化自信”的戰略推動下,為提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教學質量,教師應深化文化底蘊,創新教學方法。第一,教師應突破傳統框架,認識到古詩詞藝術歌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它不僅能提升演唱技藝,還能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增強文化認同感。因此,教師應豐富古詩詞知識,研讀專業書籍和在線資源,在教學中生動傳遞文化精髓。第二,教師應注重文化教學的藝術性和靈活性,避免機械灌輸,采用情境教學、探索式學習等多樣化方法,使文化元素自然融入聲樂教學中。同時,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合作,提煉教學方法,組織公開課、競賽等活動,激發教學熱情,推動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聲樂教學的深度融合。
教師在提升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質量的過程中,既要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積累與提升,也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確保文化教育與聲樂教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培養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卓越藝術才能的全面發展人才。
(六)精準把握歌曲意境
1.借景抒情
古代詩詞以其深邃的創作技巧而著稱,詩人們往往避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巧妙地借助周遭環境之景,將內心的情感與思考含蓄地寄寓其中,從而實現情感傳遞。此種手法,即借景生情,既顯詩人之匠心獨運,又使情感表達更為含蓄而深遠。然而,在歌唱實踐中,眾多學生往往過于關注技藝層面的細節,如:呼吸的調控、口型的調整,忽視了如何深入詮釋歌曲的情感內涵。此時,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他們需引領學生悉心揣摩歌詞,將自身代入詩人的角色,嘗試構建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進而體會這一畫面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唯有如此,學生方能真正深入歌曲的內核,領略詩人創作時的心境。
2.動靜結合
古典詩詞猶如一幅幅流動的畫卷,既追求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又注重動與靜的和諧統一。這種動靜結合的手法,使得詩詞呈現出更為鮮活、生動的藝術魅力。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亦可以借鑒這種動靜結合的理念,指導學生仔細區分歌詞中的“動詞”與“形容詞”,共同探討如何生動演繹動詞所蘊含的活力,以及如何精準傳達形容詞所展現的美學意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歌詞內涵,從而在演唱中更加精準地表達情感。
3.情景交融
在中國古代哲學理念中,推崇的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融,這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得以體現。當這一理念滲透至古典詩詞的創作中,彰顯出情感與景象相互滲透的特點。詩人創作詩詞時,字字句句都蘊含著個人的情感色彩。于是,詩詞也成為詩人情感表達的媒介,他們在描繪景致的同時,也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景色承載情感,情感寓于景色之中,從而深化詩詞的內涵,增強情感的深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歷經數千年沉淀的藝術瑰寶,匯聚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智慧與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在當代聲樂藝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基于“文化自信”的戰略視角,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入聲樂教育,不僅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懷,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錘煉他們的演唱技藝,提升情感表達能力、個人修養、學習效率。因此,人們應深刻認識到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探究古詩詞藝術歌曲對聲樂教育的價值所在,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之中,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層次,推動聲樂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文佳.文化自信視域下古詩詞藝術歌曲聲樂教學改革研究[J].戲劇之家,2023(20):65-67.
[2]沈丹,李想.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高校聲樂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大眾文藝,2023(11):136-138.
[3]賴曉芬.課程思政視域下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實踐探析[J].大眾文藝,2023(23):217-219.
[4]栗雪,MARIANO T.BAGASOL.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古詞新唱”——以高師院校教學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01):7-9.
[5]吳極巧.新疆高師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新探索 ——以伊犁師范大學為例[J].藝術評鑒,2020(14):121-123.
[6]牛藝添.古詩詞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與推廣[J].音樂生活,2021(07):51-54.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一般項目,項目名稱: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為載體的高校音樂教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C24B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