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黃河賜予了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正因為黃河,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才有了堅韌不拔的品質、天人和諧的智慧與靈活務實的創業精神。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賡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李振峰、王勤山所著的《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是黃河三角洲地區首部水文化研究之作,該書在搜集翔實資料和多方求證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黃河三角洲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次的水文化內容,為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開辟了新思路,也為后續研究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全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講述了水與人類文明、中華文化、黃河三角洲之間的關系,層層遞進,闡述了水之于文明與文化的重要性,水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起源。同時,在考證水利史的基礎上梳理了黃河三角洲的水系演化歷史,并梳理了國內外水文化研究的理論成果。第二章研究了黃河三角洲的地理環境如何孕育獨特的黃河三角洲地名文化、移民文化、民間藝術和旅游文化。第三章陳述了黃河三角洲直觀的物質形態的水文化,如水形態、水環境、水工程和水工具。第四章闡述了黃河三角洲制度形態的水文化,講述了治水理念與方略、治水法令與法規、治水機構的變遷和發展以及黃河三角洲豐富多彩的水民俗。第五章介紹了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精神形態,列舉了大禹治水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詩詞碑刻、治水英模、民諺民謠、信仰傳說等民族文化。
《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深入探索和研究了黃河三角洲種類繁多的水文化資源,為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新的啟示。結合該書內容,黃河三角洲水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挖掘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內涵,總結和凝練民族精神。黃河三角洲是地域文明的搖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相應的民族性格、風俗習慣、民間信仰、思想觀念等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是對黃河三角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方式及特點的抽象化概括。因此,黃河三角洲水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傳統美德和獨特的精神基因。這種水文化和民族精神孕育于黃河三角洲勞動人民生產和抵御災害的實踐中,應該總結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具體內涵,并凝練和升華出鮮明的民族精神。如黃河三角洲大規模移民形成的對外開放、兼容并包的和諧統一精神,又如應對黃河三角洲歷次災害形成的不畏艱難、未雨綢繆的抗爭精神,再如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的三角洲人民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務實精神。這些民族精神是治國理政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益啟發。
第二,推進黃河三角洲水文化教育實踐,弘揚與傳播水文化精神。總結和凝練好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內涵和民族精神之后,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講好黃河三角洲的故事,將黃河三角洲水文化和民族精神進行傳播與傳承。講好黃河三角洲的故事就是要講好勞動人民的故事,要以人民為中心,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協同發力,采取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內容豐富的三角洲故事。在家庭,將弘揚黃河三角洲文化與家風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講述抗擊洪澇災害的家族故事。在學校,結合學生思想發展的規律和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融入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教育資源。在社會,打造一批優秀的黃河三角洲文化題材的圖書、動畫、戲劇、歌曲、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借助多種形式的媒體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第三,推動黃河三角洲水文化創新與發展,充分發揮其時代價值。黃河三角洲水文化傳承與發展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精神的發展,不斷豐富內涵、創新形式,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抓住近些年來興起的“ 旅游熱”,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打造黃河三角洲文化風光旅游帶和體驗長廊,推出相應的旅游線路,建立黃河三角洲創意產業園區,開發多樣化的、受年輕人喜歡的文創產品,著力推動三角洲文旅產業集約化、精品化、規模化發展。借助現代科技,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數字化、智能化新型文旅體驗與服務,優化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大數據智慧導覽,培育黃河三角洲特色文旅品牌。
綜上,挖掘黃河三角洲的水文化與民族精神可以更好地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立自強,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必然要求。《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為黃河三角洲水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提供了新的思路,水文化不僅是精神文化,而且是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只有全面挖掘和培育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表層、中間層和核心層,才能不斷豐富黃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持續促進黃河三角洲水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創新和適應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