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是誰在買百麗?”
在這樣一條有1567個點贊和515個評論的帖子下面,不同的網友談及了他們被百麗吸引的原因:“巨好穿”“打折狠”“不穿百麗幾乎告別國產專柜的鞋子了”“鞋子比較好穿,80%的中國女性至少擁有一雙百麗或者旗下的鞋子”。
幾乎是以不太高調的方式,百麗逐漸占據了很多中國人的鞋柜和衣柜。當下,當你隨意走進一家大型的購物中心,兜兜轉轉也繞不開百麗,皆因它的旗下已經擁有包括Belle、Tata、STACCATO在內的19個核心品牌。百麗也曾自豪地喊出:“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
今年3月,百麗時尚集團(以下簡稱“百麗”)再度遞交IPO申請,第二次沖擊資本市場。其招股書顯示,2022年,百麗以12.3%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時尚鞋履市場第一,而第二名的市場份額僅為9.1%。
7年之前,百麗時尚集團退市了,鞋王黯然落幕。
7年之后,百麗再次沖刺港交所,鞋王野心勃勃。
和人們記憶里的百麗不一樣了,現在的百麗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但從退市到又上市,不嫌折騰的百麗,究竟在想什么?
在社交平臺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縣城體制內的標配,是百麗和哥弟。
哥弟,另一家服裝品牌,平均衣服價格接近千元,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因為質量穩定、剪裁得體、渾身沒有張揚的大logo,備受小城市里追求生活安穩的顧客青睞。

在小城市的消費市場,百麗衍生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文化圖騰”。
百麗,也被賦予了這樣的期待。
在小城市的消費市場,百麗衍生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文化圖騰”:一雙價格在數百元價位的單鞋,既不低檔也不奢侈,款式多樣,購買方便,服務也足夠貼心,種種元素拼接在一起,滿足了不少中青年女性的購物需求—穿上這么一身,總讓人感覺你干活靠譜、值得信賴。
1981年,“神秘”的商人鄧耀,在香港成立了百麗國際的前身,麗華鞋業。與鄧耀一起搭檔的是任正非的“粉絲”、百麗國際的CEO盛百椒。
對于“神秘感”,京東前零售CEO徐雷曾深有體會。他曾在2011年到2013年在百麗國際旗下的電商平臺優購網,擔任過兩年CMO(市場營銷總監),徐雷談及他2011年為何會加盟優購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百麗和盛百椒的神秘感:
“當獵頭電話我問及對百麗電子商務是否感興趣時,第一反應,我對百麗的電子商務不感興趣,但我對百麗感興趣。百麗對于我來說是一家神秘的企業,一家在媒體宣傳上找不到任何文字的企業,只有每個季度、每個年度的財報答投資人問題,老板盛百椒只有一篇當年上市時的專訪,之前之后再無文字。”
在鄧耀與盛百椒的帶領下,百麗逐漸成長為具有極高知名度的國民品牌。在不少人心中,也種下了對百麗品牌認知的種子。
不過,百麗真正變得“時尚”“數據化”“理解消費者”,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2021年,高瓴資本進行了一項調查,估算出百麗的用戶有3到4個億。其中,每天進店的人數達到400到600萬;試穿的人數至少有60萬。按照互聯網的思維來審視,百麗的日活躍用戶數量能成為全國前十的電商量級。

在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雙十一”里,百麗分別有10款、7款、10款的單品銷售額超過一千萬,轉型成績顯著。
小紅書上,百麗還被稱為“國產鞋業版的ZARA”。后者曾因從設計到上架只需要14天時間的速度聞名。對比起來,百麗絲毫不遜色。
當然,和ZARA不同的是,百麗的鞋子自帶一股無與倫比的貴婦氣息。
在連Lululemon都忙著下沉市場、圍獵縣城貴婦的時候,百麗早就俘獲了一批忠實擁躉。她們不僅是“體制內的話事人”,也有可能是“小城市里的大小姐和貴婦們”,愛美且低調,日子歲月靜好。
近年來,百麗經常與安踏被同時提及。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在一次次并購中,擴展了自己的集團版圖。
發展最初,百麗想要把池子做大的勢頭已經顯現。最早,百麗還只是美麗寶品牌的代工廠和合作伙伴,后來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拓,百麗把握住了市場趨勢,實現超越:2008年,在已經收購了其重要品牌天美意(Teenmix)五年后,百麗提出,以15億的價格全面收購美麗寶。
此外,百麗的收購動作也一直不斷,“百麗系”的池子也比想象的還要龐大,比如,百麗還獲得了Champion、CAT、SLY的中國獨家代理權。
今年8月初,據媒體報道,百麗還完成了美國運動品牌Allbirds中國區獨家經營權的接手。這一舉動被稱為,“中國鞋王”買了個“硅谷老人鞋”。
Allbirds是創立于硅谷的明星公司,品牌主打輕盈和環保的理念,但是,這個品牌在中國市場一直未能火起來。外界認為,百麗選擇接手Allbirds,或和其希望復活該品牌,并且找到新的運動零售增長點有關。
百麗在戶外運動領域一直希望有所動作。2021年,它投資了女性運動品牌MAIA ACTIVE—根據報道,其也曾有收購該品牌的意愿,但最后安踏完成了最終的收購,百麗未能如愿。
其實,在品牌收購的道路上,百麗盤活和運營品牌都有一定的能力。
譬如,73Hours是專注輕奢級別的女鞋。當時,它定位城市高端女性的印象深入人心,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好先生》里都出現了這個品牌。
2018年,百麗時尚收購了高端女鞋品牌73Hours,拓展了其在輕奢線上的空缺。
而且,不同于此前收購后將品牌納入統一的經營模式,百麗對73Hours采取了保持品牌獨立運營的方式,并借助百麗的渠道、供應鏈等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拓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73Hours的收入較2022年同期同比增長近60%,與此同時,這一年的“雙十一”,73Hours的中國線上銷售額幾乎實現了翻一番。

小紅書上,百麗還被稱為“國產鞋業版的ZARA”
與之類似的,Champion在百麗的運營之下也實現了門店數量的增長。2023年底,百麗新設了將近100家Champion門店,其產品供應和設計也更加多元。
2024年,百麗時尚集團旗下共經營19個核心品牌,由12個自有品牌和7個合作品牌(包括授權經營品牌及代理品牌)組成。招股書里,百麗寫道,品牌成長平臺為差異化的多元時尚品牌組合賦能,以迎合廣泛消費者群體的需求。
不過,不管是百麗旗下的Belle,還是Tata、STACCATO等品牌,都存在著產品重合度高、市場定位相似甚至重疊等問題,以至于不少淘寶買家會吐槽說道,這些牌子的款式都沒有相差多少,只是材質有略微差異。
百麗在資本市場的道路,走得并不順暢。
早在2007年,彼時的百麗國際已經登陸港交所。那一年,它成績斐然,坐穩了“中國最大的女鞋零售商”的椅子。到了2013年,其市值一度突破1500億港元。
但是,在電商的沖擊下,百麗盡顯疲態。它沒有乘上互聯網的東風,線上流量玩不轉,線下的門店租金高昂,兩方承壓之下,整體業績不斷下滑。
從2014年底到私有化退市前,百麗國際鞋類業務同店銷售額連續13個季度負增長,門店數量也在下滑,和此前的巔峰時期相比,門店減少的數量達到7000家。
一份公開的資料顯示,當時百麗的創始人鄧耀提到了,公司存在的種種困境,包括“渠道戰略調整不夠到位,新型營銷方式有所缺失”,以及“在核心鞋類業務中,也出現了品牌形象老化、產品更新周期過長、設計感不足、性價比降低等諸多問題”。
無奈之下,百麗的選擇并不多。
2017年,在股價表現每況愈下的情況下,百麗最終以私有化退市收場。當年,以531億港元被正式私有化,百麗創下港交所史上規模最大的私有化交易記錄,其創始人鄧耀和CEO盛百椒將股份全部變現,分別套現110.3億港元和31.77億港元。

65歲的百麗國際CEO盛百椒將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百麗轉型沒有成功,責任全在自己。
85歲的鄧耀因年事已高選擇了離場,盛百椒選擇繼續留在公司做CEO,由于沒有參與私有化,轉身成為企業的一名“高級打工仔”。
此后,以高瓴資本、鼎暉投資以及由百麗國際管理層組成的智者創業正式入場。
資本化的運作下,百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舉措,包括數字化轉型、數據整合、渠道整合等,也由此開發出了上述頗具特色的“訂、補、迭模式”,百麗變得更貼近市場,商業版圖也在不斷擴充。
從數據上來看,這樣的轉型收到了成果: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的9個月,百麗時尚營收同比增長12.8%至161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92.7%至21億元,兩項數據都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此外,凈利潤率達到12.8%。
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一直看好百麗的發展,他多次稱贊百麗所擁有的大規模零售網絡和線下流量:“你們見過哪個失敗的企業,一年還能有幾十億的現金流?”
不過,在成績背后,百麗的債務數據也引發了關注,其債務表現讓人擔憂。
截至今年1月份,百麗時尚的債務包括了25.08億元的短期銀行借款,22.9億元的長期銀行借款,9.97億元的租賃負債以及5.2億元的關聯公司款項以及2.9億元的認沽期權負債。這意味著,百麗有超過66億元的債務問題。
所以,百麗在其招股書的募資用途部分,清楚地寫明,首要用途是“用于償還銀行借款”,其次是將資金用于投資技術創新,以加速業務多方面的數字化轉型。
2024年3月,是百麗時尚集團第二次沖擊港交所了。根據港交所官網披露,百麗曾在2022年3月遞交招股書,但以招股書失效告終。
其實,在經歷一次次資本市場的折騰后,百麗的股權變遷、組織架構進行了很大的變更,這和曾經的百麗已然不同。
這一次,百麗的鞋王姿態更強硬了。當百麗在縣城市場風生水起,在貴婦們受盡喜愛之時,它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上也獲得同樣的青睞?
責任編輯何子維 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