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潛葉蛾(Tuta Absoluta),又名番茄潛麥蛾,是全球性有害生物,對茄科類作物,特別是番茄的生產破壞性極大,嚴重時會導致番茄減產80%~100%[1]。番茄潛葉蛾起源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魯,現已入侵124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8月首次在中國新疆地區被發現,隨后迅速擴散到其他省份,2022年在山西呂梁市被發現,截至2023年底,呂梁市13個縣(市、區)均有分布。為此,呂梁市植保部門積極組織植保技術人員對其進行防控,經過2年的不懈努力,總結出一套綜合防控技術,這種技術可將番茄潛葉蛾的蛀果率控制在5%以內,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每年可減少使用化學農藥2~4次,番茄產值增加8%~12%,它既可以降低番茄潛葉蛾的危害率,又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還可提高番茄等蔬菜品質。
1危害特征
番茄潛葉蛾寄主較為廣泛,主要以茄科類作物為主,目前已發現該害蟲寄主在水果、蔬菜、糧食作物等在內的19科40種植物上。監測結果顯示:它主要以幼蟲危害番茄為主,在辣椒、茄子、豆角等作物上也零星發生,設施種植重于露地種植,它嗜食番茄時,幼蟲會潛入到番茄的葉片、頂梢、腋芽、嫩莖以及果實內吸食汁液、潛食葉肉、蛀食果實[2]。當吸食汁液時,會使植株失綠、枯萎;潛食葉肉時,會使葉片干枯,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直至葉片死亡脫落,蛀食果實會導致果實形成孔洞、畸形或引發病菌感染,進而腐爛,嚴重影響產量。
2特征識別
番茄潛葉蛾屬鱗翅目全變態昆蟲。它的成長歷程分為卵、幼蟲(1~4齡)、蛹和成蟲4個階段。(1)卵:卵呈圓筒狀或橢圓狀,卵體長約0.35 mm,寬約0.21 mm,外部呈乳白色逐步變為淡黃色。(2)幼蟲:分為4個齡期,初孵(1齡)幼蟲呈乳白色或淡黃白色,頭部色暗呈淡黃色,體長大約在0.4~0.6 mm,后期體長會達到1.5~1.8 mm;2齡幼蟲呈淡綠色或淡黃色,體長大約在2~3 mm;3齡和4齡幼蟲為綠色或淡黃綠色,頭部棕黃色,腹節綠色,背部粉紅色,胸足淡黃白色,后緣有2條棕褐色眉形斑紋[3]。(3)蛹:番茄潛葉蛾的蛹為被蛹,復眼黑褐色,形狀呈圓筒狀,體長在5~6 mm,蛹身初期呈翠綠色、棕綠色,羽化前顏色逐步加深變為棕色或棕褐色,而且蛹身常覆蓋白色絲繭。(4)成蟲:為小型蛾類,體色呈淺灰色、灰褐色,前翅斑點逐步向褐色、銀灰色、黑色轉變,體長約6~7 mm,雌性成蟲的體長大于雄性成蟲的體長,觸角為絲狀,足細長,觸角和足均具有灰白色與暗褐色相間的橫紋[4]。雄性成蟲的爪形突較寬;抱器瓣指狀,端部多毛;顎形突U形,具有突出的盲囊。
3發生規律
番茄潛葉蛾寄主植物較多,且生存能力極強,經專家試驗顯示:幼蟲可在-18oC左右存活,蛹可在-16oC左右存活,成蟲可在-17oC左右存活,番茄潛葉蛾成蟲在0oC可存活17.9 d,在5oC可存活27.2 d[3]。成蟲具有晝伏夜出的特性,它白天隱藏在植物或作物的遮光處,到黎明或黃昏時出來活動,危害作物,成蟲繁殖能力極強,喜歡在嫩葉上產卵,一生中雌雄交配可達6~10次,一次交配時間可持續4~5 h,產卵260~350粒/雌,產卵時一般都是散產,只有少部分3~7粒聚產,卵極小,粒徑大約為0.2~0.3 mm,產卵高峰為交配后前7天[5]。它發育不齊,從卵到成蟲一般為25~80 d,而且各蟲態同時發生,它每年可發生10~13代,22~80 d/世代[6],世代重疊,在番茄種植區可周年發生并取食危害。
4防控措施
4.1加強監測預警
4.1.1露天番茄種植基地監測預警
每塊田布設3個三角形或翅形粘膠式性誘捕器。苗期時3個誘捕器呈正三角形布設,間距約50 m,與田邊距離大于5 m;成株時誘捕器放置于方便操作的田埂上,與田邊距離約1 m,誘捕器呈直線排列,間距約50 m。每隔3~5 d進行記錄1次誘蛾量,及時更換新的粘蟲板和誘芯。
4.1.2設施番茄種植基地監測預警
每個棚室布設2個誘捕器。苗期棚室靠近入口處和中后部各1個,誘捕器與田邊距離大于1 m,誘捕器底部與地面距離20~30 cm;成株期誘捕器放于近通道的田埂上,與田邊相距約1米。誘捕器距地面10~20 cm,每3 d記錄1次誘蛾量,及時更換粘蟲板,也可采用智能蟲情監測設備進行監測。
4.2加強農業防治
4.2.1合理輪作倒茬
同一地塊盡量不重復種植同一種作物,尤其是茄科類作物,每年清園后,要進行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比如將番茄、茄子等作物與黃瓜、西葫蘆、苦瓜合理輪作。
4.2.2清潔種植園區
拉秧后,要及wigyQD8254SdZIZIgUOe7zpl7jtuNjOQXmTuep7cUBs=時清除作物及雜草殘株殘體,消滅橋梁寄主;整枝打叉、疏花疏果的殘枝落葉等隨手裝袋,集中銷毀;拉秧落架前先噴藥,再清除殘株,并添加堆肥發酵菌劑就地覆膜堆悶。
4.3加強物理防治
4.3.1防蟲網阻隔
設施種植基地,可以采取防蟲網進行阻隔番茄潛葉蛾的入侵,在種植棚的入口和通風口處安裝60目防蟲網雙層門簾進行阻隔[7]。
4.3.2粘蟲板誘殺
在連片種植田設置粘蟲板誘殺成蟲,發生初期每公頃45~75個,密度大時每畝放置8~10個,誘捕器放置在植株頂部向下15 cm處,底部距離地面10 cm以上;設施大棚每公頃可放置30~60套誘捕器[8]。
4.3加強生物防治
4.3.1利用自然天敵捕殺
可保護和利用捕食性天敵,在田邊地頭或溝渠旁種植芝麻、蕎麥等蜜源植物涵養天敵,如花蝽、瓢蟲等均可捕食番茄潛葉蛾的卵、幼蟲和蛹。
4.3.2生物農藥滅殺
生物農藥滅殺番茄潛葉蛾時,可選用蘇云金桿菌G033A、球孢白僵菌和金龜子綠僵菌。此外,也可以選擇在番茄上登記且防效好的農藥,如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噴施農藥要選擇在作物嫩葉、葉尖、葉梢等部位均勻噴灑,連噴2~3次,每次間隔期在7~10 d。
4.4優化化學防治
在田間調查過程中,初見幼蟲潛道時,可以選擇用化學農藥對幼蟲和卵進行精準、科學的防控,可選用15%甲維·茚蟲威懸浮劑、30%蟲螨腈·虱螨脲等藥劑對整株作物進行精準噴霧防治,每7~10 d施藥1次,連續噴施2~3次。
參考文獻
[1]張桂芬,冼曉青,等.警惕南美番茄潛葉蛾Tuta ab‐soluta(Meyrick)在中國擴散[J].植物保護,2020,46(2):281-286.
[2]馬菲,張俊華,于艷雪,等.番茄麥蛾[J].植物檢疫,2011,25(5):55-58.
[3]冼曉青,張桂芬,劉萬學,等.世界性害蟲番茄潛麥蛾入侵中國的風險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19,46(1):49-55.
[4]張桂芬,劉萬學,郭建洋,等.重大潛在入侵害蟲番茄潛葉蛾的SS-COⅠ快速檢測技術[J].生物安全學報.2013,22(02):80-85.
[5]李亞茹,張連軍,劉寧,等.番茄麥蛾生物學特性觀察及人工飼料優化[J].環境昆蟲學報,2023,45(6):1738-1746.
[6]海永強,劉媛.番茄潛葉蛾的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習性[J].中國植保導刊,2022,42(8):24-28.
[7]吳圣勇,張起愷,張燁,等.番茄潛葉蛾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23,49(2):6-12.
[8]許海陽,賀曉紅,趙慧琳,等.不同藥劑對番茄潛葉蛾的防治效果初探[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5):174-176.
(1山西省呂梁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白育銘,李寧,孫超超,張進強2山西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中心鄭衛鋒,鄭曉東,李衛偉,劉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