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的持續改革,養殖業規模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生豬及其相關產品的銷售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飼養管理措施,加上對衛生防疫的疏忽,豬傳染病發生和蔓延已經變得更加嚴重,患病率已經達到70%以上,死亡率也非常高,傳播速度非常快,對養殖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國共報告發生59起家豬疫情(其中包括34起野豬疫情),累計撲殺生豬約6.3萬頭,直接經濟損失達近億元。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病死率高達8%~12%,其中70%病死源自傳染病。本文旨在深入探討部分規模豬場的傳染病流行狀況,分析當前豬傳染病的發病機制、傳播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1流行特點
1.1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
隨著病原體多樣性的增加,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已經成為豬群流行病的主要形式,其中單一病原引發的病例相對較少,而多種病原共同作用的病例則更加普遍。目前,中國常見的混合感染病例包括藍耳病、豬瘟、圓環病毒、豬流感、偽狂犬病、弓形蟲病、附紅細胞體病等,這些病原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豬群的健康狀況受到了嚴重威脅。此外,還存在一些新發疾病,如PRRSV與CSF綜合征、副結核病合并豬肺疫等。這些疾病不僅加大了治療難度,同時還會導致病情加重或反復,嚴重危害豬群健康。繼發感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它可能導致豬的健康問題。豬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豬流行病學中的許多病毒,如副豬嗜血桿菌病、鏈球菌病、豬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大腸桿菌病、喘息病及附紅細胞體病都具有多種病原體,其特征是病情變化快速,表現出復雜的臨床癥狀,從而給診斷和預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據最新統計,藍耳病、圓環病毒、偽狂犬病的感染率分別占豬疫病檢疫的54.4%、10.5%、14%,這3種病毒的感染率均超過了10.5%。
1.2免疫抑制性疫病威脅豬群健康
病毒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它會損害生豬的免疫系統,導致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紊亂。這些疾病包括藍耳病、圓環病毒II型感染、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瘟、豬流感、喘氣病、傳染性胸膜肺炎、沙門氏菌病和弓形體病等。這些疾病通常會對生豬的免疫器官和細胞造成損害,并增加它們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此外,許多豬場使用大量抗生素進行保健,長期濫用抗生素會使得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失調,從而引起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甚至出現多重耐藥菌株。
1.3病原體在豬群中持續性感染
許多免疫抑制性疾病通常會對豬造成持續性感染,并可能通過垂直或水平方式進入人體。若豬感染了這種疾病,它們可能會長時間存在,并且很難完全消滅。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包括持續感染、垂直傳播、水平傳播及雙重感染或多重感染。它們可能會對豬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并可能成為疾病在人類社區中的重要來源。藍耳病病毒的感染率一般超過85%,尤其是母豬和后備母豬的感染率甚至可達92%,因為它的持久性,無論是隱性感染還是潛伏期感染,都伴隨著持久的病毒,尤其是母豬,一旦懷孕,病毒就會從胎盤傳播給胎兒,仔豬也會持續攜帶病毒,最終被排出體外。公豬的疾病主要通過其精液傳播,但也可能通過水平傳播,導致健康的豬群患上疾病。。
1.4病原體發生變異
隨著疫情的蔓延,許多病原體的毒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最初的強大,到后來的減弱,再到最近的變異,甚至是出現的新的血清型,這都是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過度的免疫接種、濫用抗生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導致的。藍耳病變異毒株的存在可能導致嚴重的疾病,其中A型和D型血清型的可能性較小,而B型則更容易感染,這種病毒可能導致嚴重的病情,使得病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顯著提升。藍耳病是一種高致病性疾病,它可導致仔豬發病率高達40%~ 80%,而育肥豬發病率大約為30%,死亡率通常在30%~80%。母豬流產率可能會高達50%,死亡率可能會在10%~30%。
2預防措施
2.1迅速撲殺患病豬
鑒于許多豬傳染病的傳播能力極強,而且死亡率也極高,因此,在任何生豬養殖場出現傳染病疫情的情況下,相關工作者應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盡快將患病的豬只進行處理,阻止疾病的進一步傳播。在撲殺病豬后,相關工作人員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將它們徹底焚燒,使之不再產生任何污染物,從而防止它們變成新的疾病傳播源。同時,若出現了豬傳染病的征兆,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疾病蔓延,并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的不良影響。
2.2提高“兩場”生物安全系數
“兩場”指的是種豬場和養豬場,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加強對“兩場”的監督和管理,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以確保豬傳染病防控體系的有效實施和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應當嚴格遵守"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則,積極協助養豬場和種豬場的工作人員,仔細檢查場內可能存在的隱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豬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以提高“兩場”的生物安全水平。對于混合感染的豬傳染病,防疫人員應當采取詳盡的措施,仔細檢查,以防止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2.3建立健全豬傳染病防疫小組
為了應對大規模的豬傳染病危機,必須建立專門的防控團隊,團隊成員需定期參加專業培訓,以增強他們的預防意識。在培訓過程中,正確預測目前的豬傳染病,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積極搜集豬的血液樣本,并仔細檢查,以確保它們的健康狀態和安全。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疫病防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2.4及時更新防控觀念
在飼養豬的過程中,有關人員應該對傳染性疾病予以充分的重視,并且積極學習有關的飼養技術,以便能夠滿足實際的飼養要求。此外,也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防護意識,并且按照最新的疾病流行情況來制定健康的飼養方案,以增強身體和免疫力。為了確保動物健康,應該加強對各個環節的控制,包括引進、檢測、隔離、消毒和飼料管理。這樣才能有效防止疾病傳播。還應該加強市場管控,各有關部門應當更加嚴格監督和管理市場,以確保市場的公平性和健康性,防止病死豬的流通和疾病傳播。另外,也應當按照《動物防疫法》的相關標準,嚴格執行防疫措施。
2.5重點加強排查工作
為了有效防控豬傳染病,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日常檢測。這對于阻止疾病的傳播至關重要。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排查意識,加強檢測力度,在生豬養殖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檢測。在實施排查檢測時,一旦發現鄰近地區出現疫情,應當加強對本地區的排查工作,并且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排查檢測方案,確保排查檢測工作得到有效實施,密切關注疫情傳播動態,以期達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在防疫過程中,若發現有豬死亡,應立即采取科學的措施,收集病死豬的樣本并進行化驗,以便及時診斷出這些豬是否患有某種疾病。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防控,也為后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此外,還需要向上級部門匯報具體情況,以便得到他們的正確指導和整體部署。
2.6加強日常飼養管理
為了有效減少生豬患上傳染病的風險,必須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因此,飼養者應該積極學習飼養管理的技術,并且結合實際情況,提高飼養管理的效果,以便給生豬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1)為了維護豬舍衛生,應該定期清掃,及時處理掉豬舍內的雜物,以確保其環境衛生。此外,為了徹底消滅病原,應該對豬舍的各種設施,如飲水、飲食器皿等,進行徹底消毒,并且保持良好的通風,以提高豬舍的空氣質量。(2)為了確保豬的健康成長,必須給它們提供充足的營養,保證每天都能攝取到適量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提高免疫力,從而更好地抵抗各種疾病。(3)采用全面的飼養管理模式,在養殖過程中,確保產房和保育飼養階段的完整性,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母豬患病的可能性。
2.7貫徹綜合性防治措施
生豬養殖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是傳染病威脅卻不容忽視。這種情況不僅嚴重影響到豬的健康,而且也給人類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因此,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加強疾病監測,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豬只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極端情況下,甚至有可能造成毀滅性后果。
綜上所述,為了防止豬傳染病的蔓延,建議各個飼養公司加強對豬場的監管,并嚴格執行所有的檢測措施,確保生豬都能夠健康成長。同時,相關工作人員也要注意日常的環境消毒和清潔,以保證豬場衛生,制定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增強生豬免疫能力,有效阻止疾病擴散。
(廣西北流市西埌鎮農業服務中心戴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