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豬規模化養殖與管理概述
1.1規模養殖
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由于飲食習慣的原因,人們對豬肉消費的偏好相對穩定,肉類食品消費中占比在60%以上,預計到2035年中國人均豬肉消費將進一步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豬養殖產業實現了迅速且穩定的發展。當前,生豬產業逐漸從散戶養殖向規模化養殖轉變,該方式可以對資源進行整合,以此提高養殖戶的綜合效益和風險抵抗能力,2020年各地積極落實生豬穩產保供政策措施,在規模養殖下新建、擴建養殖場建成投產,全年生豬達到了12.7億頭,且未來生豬產能還將持續提高,采用規模化養殖已成為了越來越多養殖戶的選擇[1]。
1.2養殖管理
生豬養殖管理是配合現代化科學理念,配套適宜生豬繁殖、生長發育的最佳環境條件,以保證生產經營的穩定性,其中包括了遺傳育種、免疫防疫、日常飼養等多個方面,以此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經營率以及生產經營水平。自2007年開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政策,各地區相繼出臺了養殖標準規范,并大力提供技術支持及財政補貼,使得生豬產業迅猛發展,相關產品的供給能力也在逐步增強,在良好的管理下產業整體實力得到穩步提高,后續在相關工作開展中還要結合實際進行調整,從而實現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2生豬規模化養殖與管理分析
2.1養殖基本概況
2010~2016年間中國生豬主產地區分布相對穩定,生產布局集中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主要原因在于養殖資源豐富,其中四川、湖南、河南3地共計生豬占比接近全國總數的60%,到2017年開始逐漸向費用較少的地方轉移,如山東省濟寧地區在短期內出現了局養殖集中的狀況,后續隨著優化和調整,實現了地區養殖合理分配。在2018年,山東濟寧規模化養殖項目約為10個;到2020年規模化養殖項目已達36個,新建養殖場約42個;2021年計劃調整后涉及1個經濟開發區、1個農村新區,214個鄉鎮,全市生豬養殖總面積已達12 066 km2,且初步建成了養殖優勢區,良種繁育體系也在隨之不斷完善。
2.2養殖綜合調查
2.2.1飼養品種
根據統計,山東濟寧市的常見生豬養殖品種包括梁山黑豬、嘉祥大蒲蓮豬、里岔黑豬等,調研統計地區存欄2 000只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飼養以黑豬品種的居多,占當前區域市場總份額的60.0%以上,配合精細化養殖管理,能夠保證生豬規模養殖與現代市場條件相適應。
2.2.2養殖規模
對小規模、中型規模、大規模進行劃分,年出欄生豬160頭以上的即為規模養殖,出欄量在160~1 600頭劃分為小規模養殖場,占比為60.1%;出欄量在1 600~10 000頭劃分為中規模生豬養殖場,總占比為20.3%;生豬年出欄量大于10 000頭劃分為大規模養殖場,總占比為19.6%,且整體的標準化程度較高。
2.2.3機械程度
根據調查發現,山東省濟寧市的生豬養豬的機械化程度較好,在規模化養殖中圈舍絕大多數為半開放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成本,且大大提高了養殖管理質量。同時,地區中、大規模養殖場自動化管理的占比現已超過50.0%,但小規模養殖場仍以人工為主,后續應對此方面加大關注[2]。
2.3養殖發展特征
濟寧市生豬養殖在山東省內的占比較高。高質量、規模化是濟寧生豬養殖業實現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此地區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政府高度重視,配合各項政策來調動養殖戶規模化發展的積極性,并大力強調環境保護工作,從而避免因糞便不經處理直接返田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危害。
3生豬規模化養殖與管理的優勢分析3.1資源稟賦
隨著國家升職養殖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山東省濟寧市能夠進一步突出產業區位優勢,提升產品質量安全。調查區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有利于肉類產品的銷售和流轉,且區域氣候環境四季日照充足,生豬飼養的條件十分優越,是該省重要的養殖產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3.2政策輔助
近年來,山東省先后出臺了規模化飼養幫扶政策,增加養殖場項目投資,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按照農業部《關于印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造以獎代補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配套出臺了以獎代補項目實施方案,對生豬年出欄量在1 600~10 000頭的給予補貼,以此來為產業升級創造經濟條件。
3.3基礎調整
該地區生豬飼養起步早、普及程度廣,隨著社會資金注入加速,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為生豬產業提質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礎。根據調查統計,2017~2020年生豬存欄數量穩步提升。濟寧是省內傳統生豬養殖大區,全區生豬存欄量占比較高,且總產值處于省內領先位置,后續可著力建設重點龍頭企業[3]。
3.4技術完善
生豬養殖產業技術體系在濟寧市設有綜合試驗站,為后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市農牧局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6人,下至基層滿足重大動物疫病監測的要求。同時,地區中心實驗室已通過了農業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驗收,并建立了多個疫情監測點,現已能夠基本做到全區域覆蓋。
3.5區域協同
現如今山東省已將農業發展上升至戰略層面,確定到2030年地區率先基本實現養殖業現代化,從而疏解產能和生態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頒布扶持養豬產業的政策,將傳統的散養式養殖模式轉變成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養殖模式,后續通過各地區協調發展,還能夠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效益。
4生豬規模化養殖與管理的制約因素
4.1飼養技術落后
生豬飼養技術與效益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散養戶及中小規模養殖場更多的是憑借自身經驗摸索前進,且在此過程中片面追求規模化發展,未能及時更新飼養技術,最終導致了各項指標難以契合發展需求。
4.2管理體系缺失
就目前來看,小型規模養殖場仍然存在忽視日常管理工作的問題,在工作開展中未能及時有效地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飼養管理體系不完善,規模化養殖產業應有的職能作用不能有效發揮。
4.3經營不夠規范
生豬規模化養殖中,經營會嚴重影響到后續效益,如存在設計、引種、防控等方面不合理的情況,可能會給規模化養殖管理增加難度,且可能會引發其他風險問題。
5生豬規模化養殖與管理技術的策略
5.1提高養殖技術水平
生豬的規模化養殖是生豬生產經營發展的重要模式,能夠有效優化生豬的生產經營環節,生豬的規模化養殖也是提高生豬豬肉品質的有效措施,若想切實發揮出該模式的效益,就必須從技術方面入手,地區養殖場應加強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實現養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5.2做好養殖過程管理
規模化養殖應構建完善的生豬管理機制,落實國家有關于生豬規模化養殖的相關政策,結合“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地區政府與相關部門應切實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從而為生豬規模化養豬全方位的服務,以此有效推進生豬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在此基礎上,需要做好管理人員隊伍建設,重視并加強現有養殖場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培訓,使其能夠在實踐中明確具體的工作范圍和工作責任,將每個環節的內容嚴格落實到個人,做到正規化管理、流程化管理、精細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保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5.3優化生產經營環節
生產經營與生豬規模化養殖效益有著直接關系,在實際工作開展中應建立健全良種繁育的體系,擴大目前優良種豬企業生產經營的基數,改善和提高優秀種豬的質量,加快對優良品種選育,并強化種豬營銷等各項相關配套措施,從而保障優秀種豬資源的供給。
5.4做好生豬養殖布局
合理布局主要包括兩方面,適度規模不是盲目引進國外超大規模的生豬養殖模式,養殖業主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把各種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并加快養殖區域布局調整步伐。區域布局首先要考慮到糞便的消納的容量,交通要便利、電力要充足,場內布局要進行合理化建設,明確區分生豬不同的功能單元,推動農村養殖戶向適度規模的發展。經調研,濟寧市適度規模的養殖場正逐步把分散的殖場組織起來,以此進一步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支持鼓勵加快轉型升級,從而有效提高生豬規模養殖產業的經濟性。
5.5著力打造生豬品牌
創建生豬品牌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針對銷售機構注重改進包裝水平,政府方面要支持品牌建設,推行綠色養殖,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生豬規模化養殖是“先有品,后有牌”,品質是最終在市場中立足的關鍵,為此要以絕對的實力和良好的口碑贏得人民群眾信任,為此可以在產品上設置二維碼標簽,通過掃一掃二維碼獲取詳細來源,根據本地市場需求,找準生豬類產品的定位,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銷售可直接面對消費者來推廣產品,傳統渠道如超市、商店等陳列產品、張貼海報、開展促銷活動等,多種方式結合培養更多的消費群體。
5.6強化人員綜合素質
規模化生豬養殖業要強化技術服務,積極做好“科技入戶”示范,建立專業型養殖隊伍,引進自動化設備,通過各級畜牧站的引薦人才,并不斷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定期邀請專家舉辦生豬生產技術培訓班,畜牧部門應通過媒體、入戶宣講等方式做好服務和引導工作,為養殖戶送去健康養殖理念和科學養殖技術,并針對具體養殖問題進行實地指導。
若想推動農業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借助規模化養殖對其進行優化和調整,持之以恒地采取綜合措施,徹底改變傳統的粗放模式,使之能夠與當前時代的發展需求相結合。同時,規模化養殖必須要做好管理工作,支持與鼓勵養殖場運用現代化技術、設備,推動生豬養殖向布局合理化、適度規模化發展,促進地區生豬產業的良性、有序發展,切實提高農業養殖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善高,徐章星,劉吉雙.環境規制對不同規模生豬養殖的影響研究——基于“減排”和“增效”雙重視角的考察[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4):49-59.
[2]王曉燕.千陽縣生豬養殖現狀與發展對策[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1(5):55-56.
[3]蔡辛娟,肖紅波.不同生豬養殖模式的效益評估及比較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2021,57(7):267-272.
(山東省梁山縣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張春山,田青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