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上,吃飯取暖燒水,主要用煤,部分用柴。清晨傍晚煙云繚繞,看似有畫意,但對城市整體環(huán)境是很大挑戰(zhàn)。1949年新中國誕生,北京成為首都。為了解決北京大氣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北京市委專門組建了煤氣組負責論證、規(guī)劃、設計,在北京建設煤氣生產基地。北京市當年有向新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工程,而煤氣生產則是這個偉大工程的配套項目——北京煉焦化學廠。
籌備處
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從學校被分配到北京焦化廠的,一干就是二十來年。前后進廠的師兄弟里面能把五十年代國慶十大工程說全了的,沒有幾個。這十大工程,都是北京的地標性建筑。它們是: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全國農業(yè)展覽館、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當時領導提出的要求是,十大工程要趕在1959年國慶節(jié)之際投入使用。北京煉焦化學廠作為國慶十大工程的配套工程,也必須如此。
任務下達后,隨之進入了緊張的籌備工作之中。十大公共建筑如果沒有煤氣,那么投入正常使用就很困難,甚至無法正常使用。所以北京市委領導對建設北京焦化廠予以了高度重視。組建了以全國政協(xié)原秘書長李霄路帶領的“籌備處”,北京焦化廠籌備處設在宣武門外大街220號大院內。李霄路是新中國成立之前北平地下黨負責學生運動的干部,工作能力很強。強將手下無弱兵。籌備處的干將們,有來自北京市委各部門的,也有冶金部、化工部等國家各部委的。因為焦化廠不僅僅生產煤氣,它的主產品是焦炭,可以用來煉鋼,而副產品化肥可以農用。
我父親李長印就是這時候從湖南衡陽被調進京,參加焦化廠建廠工作的。父親隨四野打到湖南衡陽,為支援地方建設轉業(yè),負責經(jīng)營工作。進入籌建處負責供銷工作。記得那時候,父親一年也回不來幾趟家。我們家在太仆寺街,離籌建處并不很遠。后來父親跟我說,那時候就像打仗,顧不上家。萬事開頭難,所有的人都是連軸轉,一個人頂幾個坑。籌建處是建設焦化廠的“心臟”,這里的精兵強將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中青年。
焦化廠從籌建之日起,就非常重視職工文化生活建設。我進廠后廠圖書館擴建新館,而且還創(chuàng)辦了技術圖書館。焦化廠投產后,籌建處的人逐漸搬進廠辦公樓,宣外大街的院子變成了宿舍。六十年代初分配我家兩間房,搬進去后,我在房間里還發(fā)現(xiàn)過幾張鉛筆畫的仕女畫。李霄路也住在這座院落中,他喜歡讀書。
八個月
作為北京煉焦化學廠第一任廠長的李霄路,87歲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起1959年建廠之際的情形,依然十分動情。
在他的描述里,初期工廠的環(huán)境與樣貌,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風貌——先生產后生活。“那時,廠區(qū)就是一片低洼地,下雨就被水淹,旱時地面又干得裂縫,農田里還有青蛙不停地叫。”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全廠職工干部沒黑夜沒白天,八個月建成焦化廠,完成了周恩來總理批準建設的第一座煉焦爐,廠里人簡稱“一號爐”。1959年3月18日正式開工,到當年11月17日,整整八個月過去,一號爐建成正式投入生產送氣。
臨近投產的日子,是最為緊張的時候。焦化廠的生產,高溫高壓易燃易爆。開工投產的每一步,所有人——從干部到職工,精神都繃得緊緊的。后來,焦化廠自己擁有一個消防中隊。一號爐主要是煉焦,供首鋼煉鋼之用,煤氣只是它的副產品。盡管如此,建廠之時就修筑了儲存煤氣的罐站(地址在垡頭),修建了20余公里的煤氣輸送管道,1960年1月25日,北焦煤氣通過輸氣管道,傳至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它們成為結束北京市沒有煤氣歷史的第一家用戶。此后煤氣送往大會堂、大飯店、大使館等。
初期,只有一座焦爐生產焦炭,煤氣量有限,從那時起,廠子的任務就是必保煤氣供應大會堂、大飯店、大使館與中南海。員工把它凝聚成一個口號,叫“三大一海”,它既是焦化廠的生產任務,更是政治任務。我進廠時受的教育就是,安全生產是政治任務。“三大一海”,小時候父親在家時候總是念叨。
焦化廠初建時,條件是極為艱苦的。趕上冬天,食堂送到工地的饅頭凍了,沒有條件解凍,怎么辦?人們就把凍了的饅頭放進自己的懷里,用自己身體的熱量讓饅頭解凍,然后再吃。我學徒時車間請來過一位電焊師傅,就是1958年建廠的“元老”老戴。記得戴老師傅跟我說過,那時吃凍饅頭是常事,他很懷戀那個年代的意氣風發(fā)。
奇跡
北京煉焦化學廠正式投產運行是1959年11月18日,火紅的焦炭就是這一天從爐膛中被推出,如排山倒海般落入攔焦車。之前不分晝夜的苦干,終于迎來碩果,從干部到工人,心中洋溢著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喜悅。1960年1月25日,一號焦爐生產的煤氣,輸向京城。同年11月,即正式投產一周年,國家領導人朱德同志來廠視察,在第一任廠長李霄路、黨委書記王大任的陪同下,朱德同志對廠區(qū)進行了視察,1958年的老人每每說起這事,臉上依舊會洋溢著無比的興奮與自豪。朱德同志的視察,是對焦化廠創(chuàng)業(yè)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全廠職工的鼓勵與鞭策。朱老總親自提筆寫下“北京煉焦化學廠”廠名。工廠大門上的廠名一直用的就是朱老總的親筆題名。
巧合的是,同年12月鄧小平同志和楊尚昆同志,來焦化廠視察工作,可見國家領導人對焦化廠工作的重視與關注。
1976年唐山發(fā)生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焦化廠的焦爐紋絲未動,完好運行。又是一個奇跡。同年,國家領導人烏蘭夫同志率領中央慰問團來廠看望在抗震救災期間仍然堅守崗位的全體北焦職工。
另外還有蔡暢、康克清、曾憲植等革命老前輩老大姐們,在全國婦聯(lián)和北京市婦聯(lián)同志陪同下,來廠視察參觀。她們高度評價焦化廠的工作為婦女解放做出的偉大貢獻。煤氣的使用極大地減輕了婦女家務,尤其是廚房勞作。
2006年7月15日, 為了凈化北京大氣環(huán)境,焦化廠進入停產程序。2022年12月28日,廠遺址入選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北京焦化廠從此完成并實現(xiàn)其光榮、光輝的歷史使命,載入北京當代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