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人們對自己國家首都城市起源地的追索,都至為重視。有的國家甚至還進而追索它的形成之日,以供人們慶祝紀念。
自古以來,我國對城址的選擇,就有“卜地相土”的習俗,但多少年來學者們都尚未發現在咱北京的歷史上有類似的記載。倒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一位叫G.泰勒的人當選為美國地理學會主席,竟然在就職演說中,詳細地闡述了北京城早期的發展和城址的關系問題。他說:要指明北京之所以超越黃河沖積平原上其他大多數城市,而發展起來的任何環境因素是困難的……看來很清楚的是北京城址的選擇,有不可忽O9x6i1G9+mDndyYEVdZ2KnPCUPBp+nKeySnoZlkHhDI=視的人為因素。在早期,占卜者認為北京城的城址是特別吉利的,而政治上的原因則是主要的……早在公元前273年以前,正是由于占卜和政治上的原因,導致了這個城市的誕生。當時它的名稱叫作薊。
G.泰勒的這個講話,在后來還被收進了他的《城市地理學》一書之中。
對此,侯仁之先生曾這樣評論:把北京原始城址的選擇,歸結于巫術,用哲學名詞來說,這就是“不可知論”。
侯仁之先生堅定地認為,北京起源于“薊”,這是史實。而且,并沒有經過占卜的任何記載。“薊”的興起,有明文記載的是始于周武王十一年所褒封的薊國,時在公元前1045年,去今已有三千多年。比“薊”稍晚被分封的“燕”,其故址在今房山區琉璃河鄉,北去薊城不過百里。這薊、燕兩個邦國都處于古代由華北大平原上直達北京小平原的唯一的一條南北大道上(即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因為,當時這條大道以東的平原水網密布,以西又有太行山平地崛起,南來北往都不可行。而“薊”又正是這條南北大道北方的盡頭。由此再向北去,古代大道開始分歧。而薊城正是這條南北大道的樞紐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正是由于這一有利的地理條件薊城才有可能發展起來。其后,燕國并吞了薊國,并把都城也由“燕”遷到了“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薊城已是所謂“海內名都”了。秦始皇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創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之后,歷代王朝先后相繼,薊城一直是華北平原北部的重鎮和地區行政的中心。公元938年,興起于西遼河(西拉木倫河)上的契丹人南下,并取得薊城,改稱南京,又稱燕京,是為遼代的陪都,也就是作為進一步南下中原的前哨基地。其后,興起于松花江上的女真人又南下占領南京,并加以擴建,于公元1153年正式遷都。這就是金朝的中都城,也就是北京歷史上正式建都的開始。而相繼崛起于北方高原的蒙古族南下占領了中都城之后,為了取得更豐沛的水源,又于公元1267年在中都城東北郊外的一帶天然湖畔另建新城。這就是元朝正式建都的大都城,從而為今后的北城奠定了基礎。明永樂遷都北平,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擴建成北京城,清起而繼之。
由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建城的地理因素,在充分考慮其原始狀況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