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書市開辦在文化宮和地壇那些年,作為一個久居京城的人,如果沒去逛過書市,那么你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二十年的風光歲月,書市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和地壇這兩座公園里面,火爆到一塌糊涂。
具體熱鬧到什么樣兒?按照《北京日報》1992年10月的一篇報道里說的,文化宮書市上人潮涌動,著名出版社和書店的攤位前水泄不通,手提肩扛的買書人比比皆是。每天平均有兩萬多人次光臨書市,人最多的一天,尖峰時刻每分鐘有200多人進入大門。
那陣子想買幾本打折的書不容易,書市算是個全面點兒的場子。所以有不少像我這樣的人,都是憋了挺長時間的勁頭兒,想著到書市上“血拼”一把,給自己囤出下一屆“圖書節”來臨之前的精神食糧。所以遇見好書,只要能比書店里面便宜點兒,人滿為患也是正常。
背著被撐到快拉不上拉鎖的背包,蹬著嘎吱亂響的自行車,朝著落日的方向哼著小曲兒回家。忽然有一種通過在書市上淘書獲得的心滿意足,讓我覺著周身通泰,早忘了腿疼腰酸腦門發麻,反正在這一刻,我是快樂的。當我提著二十幾本書走出文化宮南門的時候,買書淘寶的好心情總抵消不完疲乏帶來的絕望,和很多剛走出書市的人一樣,一屁股就能坐在馬路牙子上。
后來書市搬家了,搬去了地壇。每次去地壇書市都是坐地鐵,二號線到安定門,穿過北二環從西門進地壇公園,然后開始淘書之行。和文化宮比起來,地壇書市地方大了攤位多了,以前每年只有春季一次的書市,到了地壇以后,也改成了春季和秋季每年兩次,有幾年甚至還辦成了春夏秋冬一年四次。開始幾年是真不錯,可停辦之前那幾屆,書市的內容多少就有那么點兒跑偏了。幾大出版社,像是人民文學、中華書局、中國書店、商務印書館、新華書店、三聯這樣高高在上矜持淡定不掉身價的,繼續保持著最低八五折以上的傳統。當然人家不降價也不是沒道理,通觀整個書市,能看見幾本像樣書的,也就這幾家。
有的店家把老到不能再老的積壓庫存拿出來趁亂傾銷,我清楚記著在一個攤位前的書床上,赫然就看見了一本老掉牙的《自行車修理基礎知識》,記憶清晰是因為那本書在那里擺著,顯得特別刺眼。也不怪有好多人會說,書市變味兒了,變成了文化垃圾傾銷場。當劣質、盜版、殘慫、雷同開始滿天飛的時候,書市開始代表著什么,那其實就是不言而喻了。
可是說歸說,書市該去還是會去,一次都沒落下。只是從沒再趕著第一天開門時候去過,少了些長久期待后的興奮勁兒。最后一次去地壇書市,應該是在2012年,早沒了前些年的風光紅火,就連新華書店都開始賣兩折、三折的書了,這是絕對能說明問題的。被電商圖書吸引之后,人們開始把淘書的陣地從書市轉向了互聯網。京東和當當下了單,第二天直接就送到家,免去搬運之苦,還總會有額度挺大的折扣。
2012年秋天和冬天,書市沒開。2013年,看見新聞說,書市停辦。地壇書市的關閉,在老百姓中還是熱議過一陣子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把書市再辦回來,因為那是很多北京人的一個念想兒。
2014年,書市回來了,把地址遷到了朝陽公園,這次離家更遠了。去著不方便,興趣也就淡了。在朝陽公園辦了將近十屆的北京書市,我只去過兩次。一次是陪媳婦去的,她買了不少英文原版讀本,我依舊什么也沒買。聽著幾個喇叭里小聲兒播放著:“各類進口原版……歡迎選購……”驀然間就覺著是到了超市的酸奶區,被幾個促銷大姐裹在了中間。
想當年剛開始逛書市的時候,我也就剛剛二十歲,身邊周圍有不少比我還小的人,每張臉上都洋溢著青春的笑。逛著逛著,自己不再年輕了,怎么身邊的那些人,也都不年輕了呢?心里還真有點兒不好受。不知道該說點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