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記者來到河南省鶴壁市浚縣白寺鎮前崗村蔬菜種植基地時,一畦畦翠綠的蘆筍蔚為壯觀,村民們正在忙著采收。
“蘆筍書記”劉海燕掩飾不住心頭的高興,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今年品質好的蘆筍20多塊錢一斤還供不應求。這不,我們今天上午收的蘆筍,下午就已經發往各個市場了,想從倉庫里找點兒存貨都不容易。”
近年來,看到鄉親們靠種蘆筍腰包越來越鼓,劉海燕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
“咱沒文化、學歷低,但自小就種地,別的不行,吃苦能行。種蘆筍不還是種地嘛,別人可以,我也行。”
談起年少時的經歷,外表剛強、做事雷厲風行的“女漢子”劉海燕忍不住哽咽:“我家世代務農,我有3個妹妹和1個弟弟,我是老大,干啥活兒都跑不了。”
劉海燕回憶,自己八九歲就跟著父母去地里割麥子、收谷子,很早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地里的活兒沒有我不會干的。現在要讓我說過去的苦,我都不愿意提。”
可一年到頭,繁重的田間勞動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入,一家人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我記得有一次下過大雨,我開著拖拉機去翻地,結果因為地里太濕,拖拉機打滑側翻,把我壓在了下面。好在周圍的村民及時發現,合力把我救了出來。”劉海燕說,那次差點兒把命丟在地里。
16歲那年,因為各種原因,劉海燕沒再繼續上學。走出校門后,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后來結婚、生子。婚后的生活依舊很艱難,丈夫在外給人開大貨車,她在家里照顧孩子和老人,繼續種地。一年忙到頭,他們的收入還是很低。“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天三頓飯,圍著灶臺轉”的日子,劉海燕過了十幾年。
孩子漸漸長大了,劉海燕開始想著改善家里的經濟條件,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2012年,劉海燕去了山東:“到那里給人家收蘆筍、切蘆筍,干的也是體力活兒,一個月能掙1800塊錢。”雖然工資不高,但劉海燕勤奮好學,除了干好自己的活兒,還用心學習蘆筍的種植、篩選、銷售等知識。
“咱沒文化、學歷低,但自小就種地,別的不行,吃苦能行。種蘆筍不還是種地嘛,別人可以,我也行。”在山東干了幾年,劉海燕不僅學會了蘆筍種植,還了解到種植一畝蘆筍收入有一萬多元,比種小麥、玉米的收成多好幾倍,是一個致富的好項目。
“遇到困難不能躲,咬緊牙關堅持下來,付出總會有回報。”
2016年,劉海燕家鄉的蘆筍廠倒閉,村民們地里的蘆筍賣不出去,一個個愁眉不展。當時有人想到了劉海燕——她在山東的大廠站穩了腳跟,或許有辦法,便設法跟她聯系上了。
劉海燕聯系山東一家專做蘆筍出口生意的貿易公司,收購了村民們的蘆筍,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憑著這幾年的經驗,我覺得只要打開銷路,還是可以靠種植蘆筍致富的。”劉海燕決定回到家鄉自主創業,帶動鄉親們一起種蘆筍,一起致富。
“我不同意!之前的那個蘆筍廠都倒閉了,你有多大能耐,就覺得自己能干成?!”劉海燕回鄉創業的想法遭到了丈夫的反對。
劉海燕理解丈夫的心情:“家里沒什么積蓄,他在外開大車很不容易,我們的日子剛剛好過一點兒,他想穩扎穩打。”不過最終,丈夫還是在她的軟磨硬泡下同意了。
可創業并沒有那么容易。村民們之前在種蘆筍上栽過跟頭,一聽劉海燕還讓他們種蘆筍,很多都不愿意。劉海燕就一家一家上門講自己的經歷和技術,主動跟愿意種植的村民簽訂協議,約定保底收益,終于發動了一部分人。
種植的事兒解決后,劉海燕開始跑銷售。第一年,到了蘆筍收獲季節,她帶著樣品南下北上找銷路:“蘆筍的保鮮特別重要,時間稍微一長就不新鮮了。因此我外出幾乎不休息、不停留,盡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產品帶到客戶面前。”
有了銷路,劉海燕租來半掛大貨車,裝滿后開始送貨,想著可以大賺一筆。可天不遂人愿,貨車還沒走出村子,就翻溝里了。
“那天下雨路滑,貨車側翻。那個溝有一人多深,我踉踉蹌蹌地從駕駛室爬出來,看著變形的車廂和滿地斷裂的蘆筍,忍不住放聲大哭,都沒注意到大腿上的血正往下流。”回憶那次經歷,劉海燕說,她又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一車蘆筍,除去污染、斷裂的,所剩無幾;加上車輛的租賃費用、維修費用以及給村民的保底收益,劉海燕損失了五六萬元。“我老公當時就不讓我干了,說他辛苦一年掙的錢,被我一下子弄沒了。但是我想,遇到困難不能躲,咬緊牙關堅持下來,付出總會有回報。”
第二年,劉海燕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到年底算賬的時候,我給老公說掙了30萬,他剛開始不相信,以為我在騙他,反復確認了好久才相信。”
2018年9月,劉海燕創辦了鶴壁市首家蘆筍專業種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鄉親們發展蘆筍種植產業。農戶自愿參股合作社成為股東,合作社為種植戶提供種苗供應、技術咨詢、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在穩步擴大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劉海燕設法延伸蘆筍產業鏈,建立了集優質蘆筍育苗基地、蘆筍種植示范基地、冷藏保鮮銷售區、農產品加工區于一體的海燕蘆筍產業園,建成了年產1000噸蘆筍干菜和其他蔬菜烘干生產線。小蘆筍真正成了前崗村的支柱產業。
在劉海燕的帶動下,白寺鎮乃至周邊鄉鎮累計發展蘆筍種植戶1000余戶,蘆筍種植面積達1.6萬余畝,農戶種植蘆筍實現每畝收入萬元以上。同時,她的產業園累計安置了300余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她說:“我一直覺得,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起來才叫富!”
根據村里情況,成立“巾幗服務隊”和“退役軍人服務隊”,幫村里解決了很多難題
2022年,浚縣白寺鎮前崗村黨支部書記職位空缺,鎮里領導知道劉海燕很能干,便提出讓她試試。誰知,劉海燕想都沒想就回絕了:“我的生意已經走上正軌了,自己的事兒都忙不過來,哪有工夫再去管村里的事兒!而且我沒啥文化,不一定能干好。”
可讓劉海燕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十幾天,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接二連三地到她家里給她做工作。最終,她只好同意試試。
劉海燕剛剛上任,村里就傳來一些不好聽的話:“多少男的都干不好,她一個女的,我看干不了半年就得下臺!”“她這是生意做大了,掙錢還不夠,還想來管人了?”……這些話激起了劉海燕的好勝心,她暗想:“我還就非得干好,給你們看看!”
可很快,劉海燕就碰到了硬茬兒:在整治人居環境時,有個70多歲的老人,就是不讓在他家門口附近修整花壇。看說不過劉海燕,他竟躺在地上破口大罵起來。
劉海燕沒理他,轉頭叫來了他的兒媳婦,讓兒媳婦勸他。他兒媳婦過來叫了第一聲:“爸,起來。”他不動,還是罵,周圍聚了一圈人。兒媳婦加重語氣,叫了第二聲:“爸!起來!”這次他不罵了,但還是躺著不動。兒媳婦大聲叫了第三聲:“爸!起來!!”他噌地一下就站起來了——事情也就解決了。
劉海燕說:“在村里,很多人怕老婆、怕兒媳婦,家里的這半邊天不高興,日子甭想好過。”
這件事情順利解決后,劉海燕想出了一個“組團計”:“就是把在家里能說上話的、愿意干事兒的婦女組成團,一起為村里服務。”
從那以后,劉海燕隔三岔五就叫上村里的姐妹們吃個飯,希望她們支持自己的工作。剛開始,有7個人加入,后來增加到十幾個人,現在全村47名留守婦女成立了“巾幗服務隊”。她們發揮自身優勢,將原來村干部磨破嘴、跑斷腿也無法解決的事,一一解決:拆除違規建筑28座,硬化街道16條,修建花池5700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村里工作久了,劉海燕又發現,村里還有不少退伍軍人:“他們聽黨話、素質高,如果能把他們也攏到一起,村里的工作就更好做了。”于是,她組織村里17名退役軍人成立了“退役軍人服務隊”,幫村里解決了更多難題。
有了這“一文一武”兩支隊伍,村里再有什么事兒,劉海燕解決起來就輕松多了。
如今,前崗村發展越來越好,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紅火,大家都說,這一切都多虧了“蘆筍書記”劉海燕。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