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畫、裁、縫……幾天時間,一套精美的晉制半袖襦裙就被馬琳制作出來了,成為孫女的一套新衣裳。從秦漢曲裾,到南北朝木蘭戰甲,再到唐制缺胯袍……退休后的馬琳為孫女縫制出5個朝代的漢服,還在網上發起“漢服全球打卡”計劃,弘揚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引起央視關注
得知馬面裙設計樣式被著名奢侈品牌迪奧剽竊,退休奶奶義憤填膺,加入維權行列
今年60歲的馬琳是湖南衡陽人,小時候因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家人的衣服都由母親買布料縫制。馬琳從小對縫紉感興趣,常向母親學習,練就了一雙巧手。
2022年退休后,馬琳每天接送上幼兒園的孫女,沒事練練瑜伽、到公園散散步……可她不喜歡這樣的晚年生活,覺得沒有目標,有些空虛。恰在這時,迪奧“馬面裙”新聞沖上了熱搜。
當年7月,有網友發文質疑奢侈品牌迪奧的一款新品—售價近3萬元的黑色半身裙,高度“撞款”中國傳統的馬面裙。但該品牌的介紹里只字未提它與馬面裙的關系,稱其款式為“標志性的迪奧廓形”。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款裙裝的“前后開衩”“側邊打褶”“前后裙門重疊”等樣式,都與馬面裙雷同。
馬琳義憤填膺,加入了為中國傳統服飾維權的行列,到迪奧官網發帖指責他們抄襲。同時她發現,一些年輕網友并不懂什么是馬面裙,自然也看不出迪奧涉嫌抄襲。一直喜歡漢服文化的馬琳,便在網上普及相關知識: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疊,外裙門有裝飾;側面為裙脅,打褶;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兩端有繩或紐,用以固結。馬面裙是明清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其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但它的“馬面”結構一直沒有變。
不僅在網上科普,馬琳還決定親手縫制真正的漢服,讓孫女穿出去,展示中國古代服飾之美。
但會做衣服并不代表能縫制漢服,因為古裝大有講究,設計、制作都很復雜。為了做出地道的漢服,馬琳買了很多漢服方面的書認真閱讀,并上網查詢制作方法。
馬琳為孫女做的第一件漢服,是晉制半袖襦裙,袖口寬大,非常適合愛玩耍打鬧的小孩子穿。
因為沒有經驗,為了不浪費布料,馬琳采取了傳統的制衣方法:先在紙上畫出樣式,確定無誤后再在布料上裁剪。由于是第一次做,進度很慢,一周時間馬琳才做出衫子、襦、半袖等幾個部分。到做下身的間色裙時,馬琳被選擇何種面料、如何還原間色裙的歷史原貌難住了。她又反復查閱資料,并請教懂行的人,才將難題一一解決。
最終,馬琳花了半個多月時間,按照孫女啾咪的身量做出一套半袖襦裙。啾咪穿上后,開心地在鏡子前轉圈:“好漂亮呀,穿著好舒服!奶奶真棒!”
寓教于“衣”,用漢服傳揚歷史故事,普及漢服文化
啾咪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回頭率極高。不少人詢問啾咪在哪兒買的衣服,得知是奶奶親手給她做的,路人都驚嘆奶奶手藝高超。馬琳很受鼓舞,決定挑戰馬面裙。
做馬面裙,十分考驗裁剪手藝,因為前、后裙門各分內、外兩片,皆兩兩重疊,需要精準測量與剪裁;裙脅打褶,以增強裙子的立體感和美感,必須精準計算褶間距……可以說,制作馬面裙的每一步都費工費時,但為了做出滿意的作品,馬琳很耐心,邊學邊做。
因為沒找到理想的做裙擺的布料,馬琳干脆找出一塊紅藍白配色的舊窗簾,上身的衣服則選用了質地柔軟、透氣的蒸籠布。這些原本看似無用的布料,經她巧手加工后,真的變成了讓人眼前一亮的馬面裙。當啾咪穿在身上興奮地擺出各種姿勢時,馬琳越看越有成就感。
之后,馬琳又給孫女做了高腰襦裙、秦漢曲裾、南北朝木蘭戰甲、唐制缺胯袍等一套套精美漢服,令孫女和兒子、兒媳都喜笑顏開。
每做一件漢服,從布料、配飾的選擇,到款型的還原等,馬琳都要請教不少人,其中有網上的資深漢服愛好者,也有托朋友找的古文化專家。她還查閱了很多文獻,力求做出來的每件漢服都“原汁原味”。“必須找到漢服的原貌,這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吧!”馬琳說。
2023年春節前夕,馬琳特意為孫女趕制了一套拜年服:上衣為明制方領對襟短襖,下裙是明制馬面裙。為了保暖,她還搭配了一件連帽斗篷。而且,馬琳聽從兒子的建議,把制作過程拍成短視頻發到了網上,向網友分享制作方法。
沒想到,視頻很快吸引了大批粉絲,網友們紛紛留言:“量身定做,每件漢服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我也想要一位這樣的巧手奶奶!”“飄逸漢服,穿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給奶奶點贊!”……
看到這些留言馬琳很高興,覺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上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于是,邊做衣服邊拍攝短視頻成了馬琳的一大愛好。
做了許多套漢服后,馬琳發現孫女雖然也很喜歡穿,但只是覺得它們漂亮,并不懂漢服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于是在制作漢服時,她又開始向孫女和網友們講相關的歷史故事。
比如制作木蘭戰甲時,她給孫女講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并讓孫女參與制作盔甲,培養孫女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孫女對閃閃發光的甲片很好奇,對奶奶講的花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很著迷,一邊幫奶奶遞甲片、記數量,一邊聽故事,時不時來上一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馬琳感慨:“網友們看看,我做的這個事多有意義,不僅能讓更多人喜歡上漢服,還能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
“硬核奶奶”漢服打卡全世界:“我想讓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漢服的魅力!”
一天,馬琳在給孫女制作唐朝背帶褲時,老伴兒和兒媳看到她參考的資料—《雙童圖》里的背帶褲,都覺得穿上不會好看。馬琳只說了一句話:“要相信老祖宗的審美。”
果然,背帶褲做好讓孫女一穿,不僅行動很方便,看上去也很新穎別致,小區里的一些家長見了,紛紛請求馬琳也給自家孩子做一條。
這時馬琳做的漢服已經不少,趁機在社區策劃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公益活動,免費提供自己做的漢服給孩子們試穿。
2023年夏,電影《長安三萬里》上映后,馬琳又著手復刻影片里的衣服,不僅制作了唐代圓領袍衫,還全家齊上陣玩了一把角色扮演:兒媳和孫女身著白衣,分別扮演李白和小杜甫;兒子身穿寬袍大袖的漢服,像極了盛唐時期的風流才子。
當馬琳把一家人身著漢服的生活照、短視頻發到網上后,引發更多網友關注,粉絲量一舉突破50萬。
馬琳的老伴兒喜歡看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當看到劇中段奕宏飾演的陳濟身著直裰中衣、手持長卷的樣子時,不禁心馳神往,問馬琳:“你說我要是穿上這衣服,是不是也很帥?”馬琳心領神會,幾天后就為老伴兒做了一套直裰中衣。黑色外套搭配白色內襯,將帥氣的老伴兒襯得更有風度。老先生在電視機前一邊踱步一邊模仿段奕宏,把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馬琳還策劃了一個“漢服全球打卡”計劃,為此她專門制作了近30套漢服。該計劃分為“打卡歷史”和“打卡潮流”兩部分,由馬琳做出不同風格的漢服,讓國內外網友穿上后走上街頭,拍照留影。
“打卡歷史”部分,馬琳與漢服圈有名的陳士龍和符南君聯手,推出了王陽明、班昭兩個人物造型,還原不同時期的文化大家。而在“打卡潮流”部分,馬琳更是花了不少心思:為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她從抖音、微博、電視劇中尋找靈感,并征求網友們的意見,縫制了多套熱播劇中經典人物的服裝。當看著身穿這些服裝的年輕人現身長沙街頭時,馬琳的成就感爆棚。
“漢服全球打卡”計劃還聯動了身在澳大利亞、美國、法國、新加坡的華人博主和文化學者。他們都是馬琳在網上認識的,得知馬琳的計劃后,一致請求馬琳把她制作的漢服寄給他們,然后由他們組織當地華人穿上漢服走進鬧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明朝的立領琵琶袖、馬面裙,宋朝的對襟百迭裙,漢朝的直裾……當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人們出現在澳大利亞、美國、法國、新加坡的城市街頭時,立刻引起圍觀與拍照。色彩鮮亮、款式飄逸、細節考究,馬琳做的不同朝代的漢服,所到之處皆引起驚嘆。
退休至今,馬琳已先后為孫女和家人制作漢服50多套,風格與款式涉及漢、魏晉、唐、明、清等朝代。網友直呼她為“硬核奶奶”!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是馬琳社交平臺的簽名。在萬千網友助力下,2023年10月初,“六旬奶奶做出五朝漢服復刻歷史”的消息還火上了央視。
如今已在網上走紅的馬琳表示,她會繼續把漢服做下去,把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傳播給更多人:“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透露著我們的文化自信,我想讓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漢服的魅力!”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