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有云“生生之謂易”,指天地萬物處于永恒的生成、變化之中,陰陽的交互作用構成了“生生”的內在動力,這也是不久前在成都舉辦的“2024社會設計展”的主題——“生生社會”。如展覽介紹所云,在當下,“生生”寓意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創造與再生的能力,設計在其中作為催化劑,倡導一種動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模式,這也與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對于全人類共同未來的期許相呼應。
近些年,隨著以用戶群體為中心的參與式設計、共同設計等新的設計模式或方法的介入,人與人、設計與人、設計與社會問題等之間的話語與權力面臨著重構,相應地,設計師也在積極構建新的行動框架,思考并組織新的生活方式,圍繞設計本身的設計的價值、實踐范式及設計知識等設計生態也在進行著變革。從1971年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Papanek)在《為真實世界而設計》中提到“設計造福社會價值:回應人類的真實需求、減少資源浪費、創造安全平等的環境為己任,而非滿足少數人的需求”至今,緣起于工業革命之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覺醒的社會設計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理論及實踐已取得長足的發展。曾有學者梳理出,近年來,社會設計被賦予了更多的主題,在跨學科視角下,與社會學、哲學相聯系;在范圍上,不再只專注于物,而是包括設計方法、設計物、設計服務等一系列設計概念和活動的集合。
設計是一種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式,不斷解決人類發展中所出現的各類問題。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設計;哪里有產生設計解決問題的場域,哪里就有人類文明秩序的更新、優化與完善。在設計運作環境轉變背景下,“設計”在美化外觀、提升功能性等表達手段與價值衡量上,其重心已經從解決人們物質生活需求擴展到關注、促進社會問題解決層面上進行思考,設計的社會價值被重新詮釋、考量,社會活動、事物和服務交織在一起,創造價值,設計生態在設計的價值邏輯、設計的范式以及設計知識等方面都進行了轉向。
設計一直處于從遭遇問題到探索解決方法再到實現目標的進程中——這也就是設計治理之流。“設計治理”的概念是由英國城市設計學者馬修·卡莫納(Matthew Carmona)在2016年提出的。他在城市設計與公共政策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將治理理念、城市治理理論引入城市設計領域,并通過實證1999年至2010年英國建筑與建成環境委員會(Commissionfor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CABE)的相關案例,首次提出了“設計治理”的概念,并建議將其作為城市設計學科的子領域進一步研究。設計治理的概念被定義為“為了使設計過程與結果更符合公眾利益,在建成環境設計方法和過程中介入的國家認可的干預過程”,它主張以政府為核心,建立專家、投資者、市民等多元主體共同構成的行動與決策體系,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治理工具來優化城市設計運作過程。設計治理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實現“更好的設計”和“更好的場所品質”,還包括“更好的治理過程”。自卡莫納提出這一概念以來,國內外學者對設計治理的理論研究與相關實踐討論逐漸廣泛深入,設計治理作為公共管理學、政治學與城市設計的交叉創新學術概念,已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本期專題集結了諸多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或獲得設計獎項認可的社會設計項目,供業界探討和借鑒。
《孟加拉國羅興亞難民兒童的數字教育》——為難民兒童制作的可視化課程
設計:Children on the Edge(孟加拉國)
在語言成為教育障礙的地方,視頻課程使得學習成為可能。
孟加拉國庫圖帕朗難民營的兒童必須用緬甸語學習緬甸課程,而羅興亞人幾乎聽不懂緬甸語。為了解決語言障礙,并確保提供良好的教育,“邊緣兒童 ”組織制作了可視化課程,并將其通過投影的方式帶進難民營各處的教室中。緬甸語教科書中的課程用羅興亞語進行配音,這樣孩子和老師就能聽懂。利用簡單的技術和可視化學習,為被困在難民營中的孩子們打開了體驗世界的窗口。
“邊緣兒童”組織特別關注難民兒童的教育需求。他們通過提供可視化教育材料和數字工具,幫助難民兒童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這些材料通常包括圖像、視頻和互動內容,以適應不同年齡段和學習水平的兒童。通過這種方式,即使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也能為羅興亞兒童提供教育機會。
然而,這些努力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難民營的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數字教育計劃,包括缺乏穩定的電力供應和互聯網連接。其次,由于羅興亞難民在孟加拉國沒有正式的難民身份,他們無法像當地兒童一樣接受正規教育,這限制了他們獲得數字教育資源的機會。此外,難民營中的兒童往往需要在家庭和社區中承擔重要的角色,這可能會影響他們參與教育活動的時間和能力。
盡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這些項目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包括資金不足、資源有限和基礎設施不足。然而,隨著國際社會對羅興亞難民危機的關注增加,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支持和資源投入到這些重要的教育項目中。通過這些努力,可以為羅興亞難民兒童創造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并不總是有趣的》——喚起大眾關懷丑角綜合征的海報
代理: SQUARED
創意總監: Yana Okoliyska
營銷與戰略總監: Marina Varlyakova
插畫: Yana Okoliyska
文案: Dessislava Pavlova(保加利亞)
丑角綜合征(Harlequin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主要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導致面部一側在運動、情緒激動或炎熱天氣時出現無汗和皮膚潮紅,而另一側面部則可能出現代償性潮紅和出汗過多。這種疾病最早在1988年由Lance教授描述,其病理生理學機制是支配患側面部的交感神經元發生病變,導致熱調節性血管擴張障礙及無汗,而對側面部則代償性地潮紅及出汗過多,在頭面部中線有明顯的分界。
設計師基于對“丑角” 一詞的雙關呈現,通過將滑稽的小丑形象與丑角綜合征的癥狀并置,來揭示丑角的滑稽與患有丑角綜合征的現實境遇之間的差異。這種視覺呈現旨在提高公眾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和理解,呼吁社會對患者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通過這樣的視覺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患者所面對的挑戰,并促進對這一罕見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進展。
《LOOOP罐》——可重復使用的節能型月經墊清潔包LOOOP CAN
60%的貧窮地區的女性或難民,沒有多余的錢買姨媽巾,衛生紙、布等就成了代替品,Looop Can是為女性難民設計的可重復使用的經期墊清潔套件,使月經期婦女能夠在經濟拮據、文化禁忌和衛生設施有限的情況下自信地管理自己的月經期。該產品特別關注于解決水資源稀缺地區的“經期貧困”問題。Looop Can通過利用浮力原理,只需500-700毫升水就能有效地清潔經期墊,這使得它非常適合水資源稀缺的地區使用。Looop Can的一個創新之處在于使用了回收的鋼罐,用戶如果發現罐子生銹或損壞,可以更換罐子,確保了產品的長期可用性。價格約為3~5 英鎊。設計使用壽命長達五年,可滿足難民營中等待身份批準的女性難民的需求。Looop與非政府組織如Phoenicia Finesse和iDE Cambodia合作,確保產品能夠到達需要幫助的人手中。Looop Can的設計不僅提供了一種有尊嚴的經期衛生管理方式,而且還通過其創新設計促進了跨性別對話,這是一個通常被忽視的話題。
Looop Can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將使用過的經期墊卷起來放入罐中,加水覆蓋墊子,并加入少量小蘇打;將旋鈕重新插入罐中并旋轉幾次以混合小蘇打和水;讓墊子浸泡30分鐘,然后沖洗干凈。
《“一方 土地”駐地藝術行動》——探索鄉村精神的長期駐地藝術行動"A SQUARE" ACTION GRAPHICS
設計:王坪/ 一方土地(中國)
“一方土地”是一個以藝術為工具,為鄉村人建立精神生活的長期駐地藝術行動。挖掘鄉村——這片被失落的土地與鄉村“普通人”生而為人本身的價值;加強人和人之間的真實連接,幫助留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重建起他們的精神生活,讓人更像人。
“一方土地”首先是從老人群體開始的,為鄉村老人組織了一系列公益文化藝術活動,比如學習繪畫、寫作、表演,舉辦茶話會、故事會、電影放映會等,一起挖掘本土文化進行藝術創作。《大清潭傳說》就是這樣一個衍生項目,大家選取了關于家鄉的一個神秘地點“大清潭”來歷的傳說,一起編成故事,寫成劇本,學習表演,拍攝了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片,目前在剪輯階段。
“一方土地”行動:此次共同創作的老年參與者,都是看似非常普通的鄉村老人:老農民、小商販、紅白喜事樂隊成員、退伍老軍人、退休村干部等。年齡60~88歲不等,大都是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在這幾個月持續的激發下,他們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建立了更有質量的社交關系,重新找回了自我價值感。
老人故事1:《大清潭傳說》之“看地先生”
演員為84歲老人王鐵,小學畢業,退伍軍人,老了無事可做,在家放牛。喜歡看書,苦于在鄉村沒有同好。馬克思、恩格斯、柏拉圖都是他喜愛的作者。當聊起他為什么喜歡看這些,他說:“一個民族,一定要有仰望星空的人”。目前準備創作自己人生故事的定格動畫。
老人故事2:《大清潭傳說》之“丫鬟母親”
肖鳳玉,69歲,一生磨豆腐、務農。接觸了寫作和繪畫之后,目前開始創作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已經用這些內容創作了兩部短片,連續作為閉幕影片在2023以及2024母親影展放映。
《純白敘事:摸到所有堅持》——用設計與藝術對話無障礙生活的日常可能
設計:SDA可持續設計與藝術促進會(中國)
純白敘事,是由 SDA ( 可持續設計與藝術促進會 ) 發起的無障礙設計項目。用設計與藝術對話無障礙生活的日常可能,是傳遞平等人生和社會溫度的創作堅持。
每一種命運都渴望向上的人生,每位父母都期盼孩子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桌子”。面對學習、高考、工作,夢想,視障人士在黑暗中前行,他們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項目以“摸到所有堅持”為主題,這些生活日常之物透過白色的盲文凸點,賦予一個平等人生中應有的善意、肯定、溫暖、鼓勵。
這個項目不僅僅是關于物質的無障礙設計,更是關于情感、認知和社會參與的無障礙。它試圖通過設計,讓視障人士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也讓社會對這一群體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項目中包含了多個子項目,例如“存取期盼”關注銀行無障礙設計的可能性,提出銀行業務辦理工具和服務流程的無障礙設計;“一場未知歡途”探討酒店無障礙設計,如何為視障人士提供更貼心的服務;“綠蔭傳奇”講述盲人足球運動,以及無障礙設計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運動;“不負好時光”關注視障人士的假期娛樂活動,如何通過設計讓他們享受生活;“摸到所有堅持”則是關于求學無障礙設計,特別是視障學生的教育需求;“所遇皆溫柔”和“為幸福而生”分別關注節日和生育無障礙設計,讓視障人士在這些重要時刻也能享受到平等和尊重;“守護好夢”和“觸動”則是關于哺育和醫療領域的無障礙設計。
這些設計不僅關注功能性,更注重情感和體驗,旨在通過設計讓視障人士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溫暖。項目通過展覽、論壇、直播和媒體報道等形式,激發公眾對視障生活的理解和對無障礙設計重要性的認識。通過這些活動,項目希望能夠推動社會對無障礙設計的關注,并促進相關設計的發展和實施。
《空氣泡泡》——可凈化空氣的微藻生物技術游樂場
設計:ecoLogicStudio(英國)
AirBubble是世界上第一個集成空氣凈化微藻培養的生物技術游樂場。由 Claudia Pasquero 和 Marco Poletto 領導的倫敦建筑與創新公司 ecoLogicStudio 為 Otrivin Breathe Clean 設計了 AirBubble。這項創新將世界上首個集成空氣凈化微藻的生物技術游樂場帶入了生活。
AirBubble 在華沙(波蘭)市中心為兒童創造了一個凈化的小氣候,一個真正的清潔空氣泡泡。該項目位于哥白尼科學中心(Centrum Nauki Kopernik)外的公共綠地內,這里還將舉辦一個專門的展覽,展示 AirBubble 發明背后的設計創新。該游樂場整合了Photo.Synthetica 技術,將光合作用先進地融入建筑環境中。
ecoLogicStudio聯合創始人Marco Poletto認為將自然系統的生物智能引入城市,將建筑變成生產能源、儲存二氧化碳和凈化空氣的有生命的機器,其中蘊含著尚未開發的價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ecoLogicStudio需要將生物世界視為當前數字革命的一部分:自然成為新的生物智能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空氣污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華沙是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因此被選為該項目的首個啟動城市。
AirBubble 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筑類型。它采用圓柱形木結構,外面包裹著一層 ETFE 膜,保護著 52 個玻璃藻類反應器。這就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城市藻類溫室。該空間配備了繩索、腳踏泵和彈力球,既可作為游樂場,也可作為戶外教室。藻類園藝系統發出的白色氣泡聲掩蓋了周圍的城市噪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安靜的玩耍和互動環境。
游樂場結構的建筑形態加強了過濾過程。ETFE 膜——ecoLogicStudio 于 2018 年在都柏林展示的 PhotoSynthetica 城市幕布系統的進化版——控制著 AirBubble 內部的微氣候。倒錐形屋頂膜進一步促進了空氣再循環和自然通風,從而保持了游樂區的清潔。
AirBubble 監測系統集成了城市空氣污染傳感器,并與數據處理平臺相連,能夠實時比較測量結果,并突出顯示六種核心污染物的空氣質量指數:細顆粒物 PM2.5、PM10、地面臭氧(O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AirBubble 能夠吸收空氣中 97% 的氮氣和 75% 的顆粒物。峰值減排率達到了 83%。監測階段將持續整個夏季和秋季,以便在更長的時間內驗證這些可喜的成果。AirBubble 有 52 個硼硅酸鹽玻璃制成的大型生物反應器,其中包含 520 升綠色小球藻培養物,可以過濾每分鐘 200 升的污染空氣。
凈化過程的動力來自太陽能和孩子們的玩樂產生的動能。孩子們可以在地面上設置的四個水腳泵上跳躍,同時在彈力泡泡和內部繩索系統上保持平衡,進行互動。
“這個游樂場需要兩個動力源:太陽能和孩子們探索和玩耍的本能動力。這就是氣泡樂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燃料。AirBubble空氣泡泡是一個過程的觸發器,這個過程只會發展壯大,并為子孫后代帶來更多的益處。一切都在我們手中——我們要對我們的健康和氣候負責”。——ecoLogicStudio 聯合創始人克勞迪婭-帕斯奎羅解釋道。
為了紀念首個 AirBubble 的落成,ecoLogicStudio 設計了一個互動多媒體展覽,展示游樂場系統的核心建筑創新和生物技術。展覽由三個區域組成: “監測”從兒童健康的獨特視角探討城市空氣污染問題。“凈化空氣”揭示了建筑與活體微生物之間強大的共生關系,重點關注空氣污染物的過濾和再代謝。“呼吸”讓孩子們參與互動演示,了解如何通過游戲的能量和呼吸潔凈的空氣來治愈他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城市。
《多多里》——廢棄瓶蓋玩具積木系統
設計:PLAY31 inc(韓國)
“多多里”(Dodori)是由韓國設計公司PLAY31 inc.開發的一款創新玩具系統,它巧妙地將廢棄的瓶蓋再利用,轉化為可供兒童玩耍的積木玩具。這個設計不僅體現了環保理念,鼓勵孩子們從周圍環境中收集廢棄物品并將其重新用作玩耍的材料,而不是購買新的塑料玩具。
通過提供一種全新的玩耍和學習方式,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Dodori的設計理念是將廢棄物品轉化為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通過這個系統,孩子們可以使用這些由廢棄瓶蓋制成的積木來構建各種結構和模型。這些積木的設計允許它們像樂高積木一樣相互連接,提供了無限的創造可能性。這種模塊化的玩具系統不僅有助于減少塑料垃圾,還教會孩子們關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Dodori 玩具積木系統幾乎可以與任何圓形瓶蓋輕松連接,共有三種積木類型: 基本積木用于平面連接,Plus 積木用于垂直連接,Stand 積木用于更高層次的連接。孩子們可以使用這些瓶蓋積木來搭建各種形狀和結構,從而提高他們的空間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Dodori的設計還充分考慮到了兒童的安全性,確保所有的材料和連接方式都適合兒童使用。通過這種方式,Dodori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種有趣的玩耍體驗,還為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Dodori作為一個創新的玩具設計,它通過再利用廢棄材料,為兒童提供了一種既環保又富有教育意義的玩耍方式。這個設計展示了如何通過創意和創新思維,將日常廢棄物品轉變為有價值的資源,同時也為玩具設計領域帶來了新的靈感和方向。
《抱樸再生“編DE”包》——非遺“道明竹編”手工藝和再生材料制作的包
設計:抱樸再生(中國)
據2019年數據顯示,全球塑料垃圾的數量超過3.5億噸,只有不到10%得到回收利用。設計師深受惜物哲學的影響,相信塑料不是人們的敵人,它的實用性和便利性難以被替代。設計師希望通過在回收、設計、生產和包裝環節的可持續探索,賦予廢棄資源二次生命,打造經久耐用的環保包袋,倡導“使用比擁有更重要”的價值理念。
再生材料:每1秒鐘,世界上就有無數個塑料瓶被生產出來,與此同時,又有成百上千個廢棄塑料瓶被埋進土壤、焚燒,或是直接倒入江河湖海,直到450年后才會被分解。抱樸再生「編de」系列包袋所使用的面料,正是來自這些散落在各處的廢棄塑料制品,通過抱樸環保再生技術打造 100% rPE環保面料,它比許多天然材料要更輕巧、柔韌、結實,能長久地使用。避免了廢棄資源對環境的污染,也改變了塑料制品用完即棄的命運。
回收流程:在傳統回收行業中,大量廢棄飲料瓶經由松散的作坊回收再利用,極有可能對山間、小鎮、村落中的河流造成嚴重污染。
抱樸擁有完整的飲料瓶回收及再生全流程產業鏈。一個塑料空瓶被安全回收之后,還要經過篩選分揀、粉碎清洗、聚酯切片、深層分離清潔等12道抱樸專業工序處理,才能變為環保再生面料。通過安全可控的閉環模式,整個生產環節達到全流程可追溯,避免在各個環節對水源的二次污染。設計師在產品包裝上堅持可持續原則,用再生和天然材料制成收納袋替代一次性塑料包裝,選擇使用環保材質的吊牌、可降解水溶性紙膠帶以及再生紙包裝箱。
非遺傳承:抱樸再生“編de”系列環保包所使用的材料,被稱為再生塑料(rPE),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垃圾循環再造而來的。是一種比藤條還要結實,比竹子還要耐用的材料。“編de”包由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手工藝者全手工完成,采用rPE材料呈現如竹般柔韌結實的質感,打破對再生材料的想象,是對時尚藝術的創想,亦是對傳統工藝的傳承。
《樂齡設計:服務設計與系統創新》——為人們規劃老年生活的服務設計
設計:李盛弘 、約瑟夫·考夫林(美國)
設計探討技術和體驗設計如何改變用戶-顧問的體驗?
用戶和設計流程:如何重新構想樂齡規劃體驗,幫助用戶確定他們諸多可能的未來?設計師將玩樂、游戲和學習的元素融入實驗研究中,探索設計理論和方法在財務規劃服務中的應用。并且創建了樂齡與財務規劃工具包和游戲化組件,以重新設想樂齡與金融規劃服務,滿足人們從職業生涯早期到退休后各個不同階段的需求。其中研究探索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35次專家訪談、4次產品共創研討會、1次服務共創研討會和3款設計的原型。
游戲體驗和產品:有目的的游戲和增強現實如何增加人們對未來需求的理解,以及可能為他們服務的產品的范圍?設計師如何將沉浸式技術(如投影、平板電腦和可穿戴增強現實)與服務設計原則相結合,以創造一種能夠改變行為的體驗,從而為樂齡規劃提供支持?
初步實驗結果發現:財務顧問的角色以及為客戶提供便利的需求會根據所采用的技術而發生變化。并且沉浸式技術體驗增加了個人的隱私感,支持探索和發現不同的財務希望和關注點,并促進了這些見解的分享。在游戲體驗環境中使用有形的人工制品可以激發參與者的新想法,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抽象的金融與樂齡概念。
該項目概括了設計樂齡指導服務體驗的迭代過程和結果,將有形物體、樂齡規劃模塊(LPBs)與不同形式的沉浸式技術(如投影增強現實(AR)、平板增強現實和可穿戴增強現實)配對使用。
目的和平臺:如何從辦公室會議轉向合作體驗,從而獲得更好的規劃結果和更牢固的用戶-顧問關系?這項研究探討了在以人為本的設計和創意流程的指導下,通過在規劃領域引入新的主題和想法,并改進整體財務規劃流程,如何使用交互式、有形的人工制品和服務,增強財務咨詢建議提供者和從職業生涯早期到退休后各人生階段的人們的能力。
設計師使用部分觀察和訪談的方法,配合實體的產品來檢驗樂齡規劃模塊(LPBs)的概念,形成一個財務規劃工具包,由與樂齡相關的四個階段(1、擁抱不確定性2、做出關鍵決策3、管理復雜性4、獨居)組成。這些主題被用來規劃跨代際生活dd10019919d4a311620c5eb9d6aa998e0c6e3c18bf93fc66c17e4da56068b491階段變化的樂齡與財務規劃服務。
《“童學習?置未來”計劃——為劏房家庭設計之家具套裝》——改善狹小起居空間學童生活健康的學習家具
設計: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中國香港)
“童學習?置未來”計劃是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發起的一個項目,旨在為居住在劏房的學童設計和提供特制的家具套裝,以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劏房是香港常見的一種住房形式,指的是將一個住宅單位分割成多個小房間出租,這些房間通常空間狹小,居住條件較為擁擠。
這個項目由香港理工大學的跨學科研究團隊設計,在“置地公司家基金”的支持下開發家具原型,建立供應鏈進行量產。團隊成員來自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眼科視光學院及設計學院。他們針對劏房環境的特點,如空間狹小、光線不足,以及學童可能因坐姿不佳而面臨的脊柱側彎和近視風險,設計了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特制家具。這些家具包括書桌、座椅、閱讀擋板、閱讀燈等,旨在為4至16歲的學童提供一個適宜的學習空間。家具的設計考慮了高耐用性、輕便和可調節性,以適應不同的家居布局,并方便收納及拆卸。首批180套特制家具已于2022年11月下旬在九龍城進行首輪派發,共有184名適齡學童受惠。其余批次按計劃在2023年上半年陸續派發至油尖旺、深水埗等地區。
通過精心設計的家具套裝,為劏房中的學童帶來了一系列的積極變化。這些家具不僅優化了他們的學習環境,使家庭空間轉變為有利于學習的環境,而且其人體工學的特點也幫助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坐姿,從而保護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一個專屬的學習空間的設立,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此外,這個項目也彰顯了社會對教育平等的重視,以及對基層家庭的關懷,讓學童和他們的家庭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支持。
“童學習?置未來”計劃希望這套家具能夠為學童在狹窄和雜亂的居住環境中營造一個較合適的學習“微環境”,并對他們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希望聯結更多社會資源,增加受惠學童的人數,讓社會創新的努力能夠持續地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為獲釋婦女建造安全住房
發起者:Clean Start Africa(肯尼亞/內羅畢)
對于刑滿釋放的婦女來說,幾乎不可能找到負擔得起的安全住房。Clean Start項目為出獄后希望重新自立的婦女和女孩提供過渡性住房、經濟機會和社會心理支持。婦女在獄中往往會失去住所,然而,安全的住所對于打破重新犯罪的惡性循環至關重要。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很少有人像帶著孩子出獄的母親那樣艱難。Clean Start 制定的計劃具體而直接,與政府和學術界的強大合作伙伴一起為這些家庭提供支持。雖建造住房的慈善事業資金不足,但卻為變革提供了基礎。”
減少農產品損失——使用太陽能冷庫
發起者:Sokofresh Agri-innovations East Africa Limited(肯尼亞/內羅畢)
SokoFresh 的目標是盡量減少農產品收獲后的損耗和收入損失。為此,我們建立了太陽能冷庫基礎設施,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 該項目包括招募、培訓當地青年并與他們合作,每年在農村地區創造 1,000多個工作崗位。迄今為止,SokoFresh 已在全國九個農業樞紐吸引了 7,000 多名農民參與。其目標是農業樞紐的數量增加近一倍,并提高婦女在該行業的參與度。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這項措施讓我們意識到,最好讓農民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務農。我認為該解決方案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是以支持和尊重農民的職業的方式進行的,而且是為農民的發展提供支持服務。”
美食社區:烹飪培訓計劃
發起者:Project Armonia(希臘/雅典)
Culinary Community是一項針對難民的烹飪培訓計劃,旨在促進難民融入社會,滿足酒店行業對合格員工日益增長的需求。這項在雅典推行的培訓計劃提供免費的烹飪培訓。這有助于提高經常受到社會排斥的難民的就業能力。為期兩個月的非全日制課程幫助參與者快速自信地進入餐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該計劃代表了與飲食習慣和文化等重要需求相關的共同目標。其積極的社會影響和參與者的愉悅感是實實在在的。”
數字機器人——線上教育計劃
發起者:Digify Africa PTY Ltd(南非/豪登省)
DigiBot通過使用WhatsApp 教授數字技能,解決了非洲數字教育機會有限的問題。該解決方案以非洲年輕人為目標,彌合數字鴻溝,讓他們掌握數字經濟的關鍵技能。目前已有超過 80 萬名學員接受了培訓,完成率達到 62%。通過一個廣泛使用的平臺提供教育機會,不僅解決了教育障礙,還有助于解決更廣泛的人道主義問題。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 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DigiBot通過使用WhatsApp教授數字技能,解決了非洲數字教育機會有限的問題。”
給陌生人的信
發起者:Letters to Strangers(美國/加利福尼亞)
自殺是全球 15-29 歲年齡段人群的第二大死因。為解決這一問題,Letters toStrangers(L2S)致力于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提高人們獲得可負擔的優質治療的機會。這個由學生設計的在線信件交流平臺具有獨特的功能,如獎勵系統和日記功能。目前,每年有來自 20 多個國家的超過 35,000 人使用該工具。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該項目提供匿名信件交流,促進同理心,關注 12至24歲邊緣化青年的心理健康。它的創新性、廣泛的適應性和對心理健康的奉獻度確保了其包容性,為全球面臨交叉身份認同的青少年提供關愛。”
具備臨床診斷支持的健康應用
發起者:MedBrain, Platja d'Aro,西班牙/吉羅納
MedBrain 是一個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診斷支持系統,適用于初級保健領域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輸入病人的主要訴求后,MedBrain 會根據對病人的提問和身體檢查生成動態臨床訪談。經過 10 到 15 個這樣的動態步驟后,MedBrain 會生成準確的診斷預測。這使護士和衛生官員能夠在既沒有專家也沒有先進診斷設備的農村地區實現專家級的診斷準確性。目前,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地區的 25 家醫院都在使用MedBrain。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Medbrain的人工智能應用有可能大幅縮小當前存在的診斷差距。該公司擁有一支技術精湛的團隊、成熟的產品和合作伙伴,可以擴大規模,幫助更多的人。他們還負責保護患者的數據。”
打破冷暴力的惡性循環OMENA
發起者:Omena(美國/普羅維登斯)
Omena 組織為馬達加斯加的年輕人提供社會情感工具,以消除冷暴力。它為欠發達地區的5,000多名學生提供服務。Omena 將心理健康預防、社會心理支持和社區賦權融為一體,致力于打破代際創傷的惡性循環,培養更有韌性、更具同理心和更健康的一代。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改革來自社區內部,需要堅強的、具有韌性的個人站出來挑戰現狀。心理健康和內心幸福是關鍵。Omena 展現了這一切,是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之間真正的橋梁。
殘疾人的“超”能力
發起者:Youth4Jobs,印度/海得拉巴
Youth4Jobs Foundation是一個致力于增強殘疾青年自信和獨立生活能力的愛心組織。SwarajAbility 是 Y4Js 首創的人工智能驅動的殘疾人無障礙就業平臺。
它專注于為殘疾青年(包括最弱勢的殘疾婦女)建立有彈性的生計。為此,SwarajAbility 與政府、市場和民間社會合作,消除物質和態度上的障礙,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該團隊在推動項目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所作出的承諾和所表現出的熱誠、對細節的關注、清晰的熱情,以及模型的設計如何在各種環境中輕松適應和復制,尤其令我們印象深刻。”
社會設計:塑造未來社會形態的創新力量
社區創業空間
發起者:La Fábrica De Hobbies,西班牙/瓦倫西亞
La Fábrica De Hobbies為創業、產品制造、培養新愛好和社交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其目標是通過學習新技能和結識鄰居,幫助大城市中的人們改善心理健康。為人們提供生產工具、原型設計和測試的空間,以便創新。它還將促進失傳工藝的恢復,為當地藝術家提供支持。該項目將擴展到其他社區和城市。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LaFábricaDeHobbies“展示了如何通過共同培養興趣愛好來消除孤獨、成癮和工作不穩定。它以社區為基礎,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涉及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僅可以從瓦倫西亞推廣到西班牙,還可以推廣到世界各地所有大大小小的社區。”
農業指導計劃
發起者:CAMFED USA(美國/舊金山)
投資非洲各地的女性農民對于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通過 CAMFED 的農業指導計劃,年輕女性在其農村社區的基層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女性農業指導員鼓勵采用創新的本土氣候友好型技術,促進可持續生產,幫助建立蓬勃發展的企業,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營養狀況,創造就業機會。該計劃以社區和性別為重點,支持女性農民提高抗災能力,以適應氣候變化的極端影響。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這是一項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變革者計劃,旨在通過女性賦能來解決婦女被排斥的問題,使她們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引領農業變革,通過行動發揮領導作用、提供教育機會,以創新促進社區發展,從而增強氣候適應能力。”
平等就業網站
發起者:Asociación Civil Impacto Digital(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Contratá Trans 促進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TNB)人士的平等就業機會,解決歧視和偏見等系統性障礙。該平臺將跨性別求職者與包容性雇主聯系起來,并提供虛擬資源,如簡歷協助和對公司非歧視性招聘做法的支持。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跨性別求職者開辟了經濟賦權和社會包容的途徑,并幫助雇主獲得多樣化的人才。該項目采取以社區為導向的方法,完全由變性和非二元專業人士領導,以確保干預措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杰出的 Hire Trans 項目將技術、社會創新和人權結合在一起,為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人士提供更好的機會,促進阿根廷的職業融合。該項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長遠前景。”
沖浪
發起者:SOMA Surf(葡萄牙/埃斯托利爾)
SOMA的使命是通過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沖浪療法,增強非洲年輕女孩的能力,消除性別不平等現象。圣多美是非洲性別差距最嚴重且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由于教育和就業水平較低,受貧困影響的女性人數多于男性。目前,SOMA已經輔導了100多名來自桑塔納的6至18歲女孩,鼓勵她們成為自信的社會貢獻者,并為她們提供成功所需的工具。
該設計獲得2024年度iF社會影響力大獎,評委認為,“SOMA及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輕領導人通過沖浪俱樂部在一個發展援助極其有限的地區,采取了創新的方法來推動女孩賦權、安全、健康和聯系。”
社會設計:塑造未來社會形態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