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言障礙;適老化;設計策略;多模態干預;產品服務體系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8-0090-04
引言
隨著老齡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行列,針對老年人群的設計研究迫在眉睫。其中,語言障礙問題在該群體中廣泛存在,并一定程度影響其生活質量。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老年人認知老化與言語感知及理解的相關研究成為亟需關注的問題之一[1]。針對語言障礙的不同診療階段,基于相關病理特征及其影響,對老年群體的語言障礙現象進行設計學思考,分析其原因、現狀和策略,并結合老年人生理與心理特征進行設計研究展望。
一、研究背景
(一)中國老齡化社會背景
我國于20世紀末步入老齡化社會,也是世界上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資料,202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19059萬,占總人口的13.50%,全面進入了老齡社會。
預計2033年前后,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0%,將進入超老齡社會階段。
(二)老年語言障礙干預現狀
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語言障礙成為阻礙老年群體生活溝通交流的因素之一,亟需社會和學界關注。老年群體的語言障礙主要表現為交際中的重復、口吃、詞匯提取困難等特征[2],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一。個人生理因素、心理認知能力衰退、個體的差異化經驗均可能造成老年語言障礙。針對不同的病理,治療方法亦各異。旨在通過訓練提升老年人的語言運用能力,但解決語言障礙問題需多方持續干預,涵蓋預防、診斷、治療,以及康復評估的全診療流程。
(三)設計適老化進展
隨著全社會范圍內的老齡化趨勢,適老化設計的概念逐漸被重視。設計行業也發生重心轉向,即從傳統基于人因工程學的身體參數、材質、行為參考指標的“硬件適老化設計”,轉向“社會適老化設計”,重在提升服務體驗,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好的生活便利、文化福祉乃至社會價值。具體而言,“社會適老化設計”可分為適老化空間、適老化產品、適老化服務三大類型。
二、語言障礙的多模態干預
(一)多模態干預策略現狀
多模態干預在使用產品的基礎上,能結合多通道感官進行多層級的信息傳達,因此,廣泛應用于語言障礙的治療之中,主要包括視覺、聽覺、行為支持等策略。例如,通過綜合利用各種視覺工具(包括圖片、表格、實物、符號等)輔助日常行為,理解時間順序,了解環境特點等[3];又如家庭和醫療指導相結合的語言干預模式中,通過玩具、卡片、書籍和游戲活動,利用生活中的場景,促進行為形成和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以及言語康復訓練中,言語康復病理學家及康復人員將訓練內容制作為卡片手冊,引導患者訓練,是國內最常用的言語康復工具。
(二)多模態干預相關因素
1. 聽覺因素
老年人聽力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而50 至59 歲則被認為是中國人聽力功能的轉折期[4]。然而,隨著生理感知能力的減退,老年人的語言和聽覺感官較為復雜,簡單的量化信號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需要在環境中接收到更多的聽覺刺激,以滿足信息接收和傳達的需求。
2. 視覺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視覺細胞的衰退導致視覺感知功能的下降。此外,由于語言功能受到疾病的限制,治療干預中的視覺策略成為較為有效的溝通途徑。在針對腦卒中失語患者的護理中,往往采用自制語言圖片識別卡,從而達到護患間及時有效的溝通[5]。
(三)干預手段應用現狀
1. 基于感知的心理干預方法
基于感知的心理干預方法包括音樂療法、懷舊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等各種方法。音樂療法有效融合不同學科,通過心理及物理作用,直接影響腦干網狀結構、中樞下丘腦與邊緣系統,為臨床常用的干預手段;懷舊療法則主要通過對過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顧,[6]安撫認知障礙患者,提高認知能力、增加言語流暢性[7];情緒療法則基于心理感知,通過多種方式緩解情緒,提供正向引導。
2. 面向病理的行為干預方法
面向老年失語癥患者,針對不同的癥狀與病因,可分為下列差異化治療方法:行為訓練治療、視聽與發音訓練治療,回應式環境教學法、圖片交換溝通法等。言語治療基于不同病理,分為刺激療法、阻斷去除法、認知心理學方法等。通過蒙特梭利行為對老年癡呆病人進行聽覺訓練,能有效改善認知功能和語言交流能力;朗讀古詩或文章段落句子,鍛煉聽力、理解和記憶力[8],通過認知干預提高患者語言功能[9];加強舌頭靈活度訓練,進行張嘴、閉嘴、咧嘴、舌前伸等一系列運動[10];對于感覺性失語患者,主要以理解力訓練為主,包括通過詞卡進行詞語聽覺辨認,按照順序對物品功能屬性與特征反復理解[11];對于運動性失語患者,康復治療以發音器官的語言訓練為主,對患者的舌部、唇部、軟腭組織進行訓練[12]。為清晰呈現上述干預方法與感知能力、心理因素、生理情況和病理特征的關系,特繪制下圖:
三、老齡化設計現狀與策略
在人與外界的交互中,產品發揮著重要作用。聲音、圖像、文字、材質作為聽覺、視覺和觸覺的信息傳遞媒介,正逐漸受到重視。現有研究關注聲音、圖像和震動等元素在適老化設計中的應用。在聽覺層面的交互行為可以分為人與環境的交互和人與物的交互。人與物之間的交互主要通過語音輸入和反饋輸出實現,如老年交互式智能音箱和各類數字軟件的交互架構和界面設計。與環境之間的聲音交互方式多為被動,即聲音作為提供給用戶的信息傳達工具。相關研究還探討了環境心理學理論下,醫療外部環境的康復性景觀[13],以及在人與環境交互中的聲學環境空間和主次關系。
四、干預中設計支持概述
(一)服務設計支持
服務設計的實質是設計一種有效的模式,用于組織、規劃服務系統中的人、基礎設施、溝通交流以及有形物質的各組成部分[14],整體的服務被視作一體化且需要不斷迭代的動態架構。
(二)產品服務體系設計支持
產品服務體系設計(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主要針對產品服務系統所涉戰略、概念、產品(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管理、流程、服務、使用、回收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15]。其中包含服務接受者、服務提供者、服務接觸點、用戶需求以及用戶體驗五要素,這是一個以綜合方式考慮戰略、系統、流程和觸點設計決策的整體方法。[16] 服務設計通過改善并提高各個具體觸點,為用戶帶來一連串完整的服務觸點,并基于此著力提高服務體驗。
五、面向老年語言障礙的支持策略
(一)服務系統介入思路
基于產品服務體系設計的思路,面向老年語言障礙群體進行全流程分析,從物理觸點、數字觸點、人際觸點等多方面著手,在篩查、診斷、治療、評估、康復的全流程中,為患者提升體驗。在此過程中,按照用戶與接觸點交互的先后順序可進行如下分類:前往治療機構的初步信息收集、癥狀篩查與語言功能的檢測、進一步的語言信息接收、轉換、輸出功能分布檢測、評分量化;實際干預過程中,結合多模態康復材料進行差異化治療,并持續關注診療產生的影響,保障溝通,提升生活體驗。
(二)接觸點設計策略
基于服務設計中的用戶視角,老年語言障礙群體全流程診療中,各個觸點可進行以下具體設計:
1. 物理觸點
整個以治療干預失語癥為目標的流程中,以用戶旅程圖進行分析,物理觸點主要可概括為:前期通過宣傳媒介了解診療相關流程,與對應的就醫提示;在門診前臺掛號過程中,輔助就診的流程手冊、病歷本,醫院診療科室的可視化標識;在診療環境中,基于心理體驗給予多模態支持,包括空間動線與家具陳列、治療中所用視覺卡片和語言材料、日常康養居住場景等。針對各類溝通需求,設置相應距離間隔、背景音、日用品;檢測康復效果的評估產品與用具,后期恢復中提供的周期性健康管理。根據應用技術特征的不同,溝通輔具可分為低科技溝通輔具(溝通圖卡、溝通板等)和具有打印或聲音輸出功能的高科技溝通輔具(計算機溝通系統、語音溝通設備等)。
2. 數字觸點
以主要老年患者和其緊密相關的親屬和醫務人員為主要用戶,在康復治療前后,通過數字化交互界面介入,提供記錄生理數據、醫患間信息溝通、日常診療及康復記錄、同類用戶間交流的數字化平臺。并基于完善的醫療系統,提供專業治療指導下的康復練習與相關資訊。在診療流程中主要包括:應用軟件界面、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平臺,空間內視覺標識系統、空間內的顯示屏等。
3. 人際觸點
指在行為過程中與其他人類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接觸,接觸方式可源于不同渠道。在診療流程中,老年患者的主要人際觸點包含:醫生、護士、其他患者、護工、家屬等。通過不同的群體,老年患者能夠與這些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產生物質流與資金流的交換,同時接收不同渠道的信息流。在老年語言障礙治療中,多數康復訓練以及干預治療并非獨立依靠藥物或器械治療完成,故人際溝通處于康復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保障康復計劃進行的同時提供良好體驗。
4. 視覺觸點
可分為面向患者與醫務內部系統的視覺策略。對于老年患者,更注重測試與訓練材料的視覺信息可讀性,可分為字體說明與圖案兩大類。其中文字辨認率最好的是宋體、黑體和中圓體,楷體字較差[17]。字號大小以12 或14pt,間距是 0.7pt 和 1.0pt,行間距 1.0和 1.2 倍標準間距為宜。同時字體以及相關標注顏色應避免接近黃色、綠色和藍色,以免造成視覺差異,而致理解誤差。對于醫務人員,更注重診療信息的準確性和易讀性,包括通過視覺識別系統構建的各類醫療設備標簽、康復中使用的工具包分級可視化等。
5. 聲學觸點
適老化聲學設計應考慮聲音特征,如音量、音調、音色、響應時間,滿足老年患者的聽覺需求和反應速度。同時在聲音交互的過程中,確保機器輸出的話術符合老年人的認知和語言習慣,提升交互效果和體驗。在醫療環境中,通過康復性景觀的聲音交互,提供更舒適、對治療有益的環境。
(三)接觸點設計
1. 個性化治療實體工具包
醫囑發起階段,醫生可使用提供的量表工具包,初步了解患者情況并與家屬訪談后為患者評估分級,制訂康復規劃;長期治療可以依據患者語言障礙前期評估程度,設置長期階段性訓練,定制個性化的言語康復內容,如將患者更熟悉、更感興趣的詞語與圖片印制在卡片上,制作個人專屬康復材料包,并根據康復反饋定期調整訓練內容。
2. 治療康復管理平臺
在康復實踐中,實體卡片類言語康復工具效率低于電子類工具,但由于患者受自身能力限制,且暫無成熟的系統性言語康復軟件[18],不具備使用條件。可以結合遠程協作與移動設備的廣泛普及,通過系統平臺支持患者、家屬、醫生和輔助訓練人員之間的及時溝通,提升康復效率。
3. 多模態產品設計
由于主要用戶為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較低的老年患者,較難通過軟件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故將實體可交互產品作為首選。基于言語康復工具所需要承載的康復訓練內容主要包括3 種形式:文字、圖片和音樂,可以從產品設計視角提供的康復訓練支持包括康復訓練內容傳達設備與康復訓練動作器材,以適用于言語康復的不同診療場景。
4. 空間體驗設計
治療過程所處的空間一般為醫院診療室或病房,通常存在噪聲和其他對話聲,對治療會產生一定干擾。除了消除環境中非必要聲音,醫務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家庭環境、工作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為患者制定康復目標與康復環境:選擇患者熟悉的家具、設備、環境聲等,并以此設置康復訓練內容,提高患者的溝通交際能力,增加其社會參與度[19]。
(四)全流程診療場景策略
基于PSS 提出的分析工具,依據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用戶旅程圖中的階段與觸點兩個維度,可以對該完整診療過程進行分類:首先,按照患者與治療過程中進行交互的觸點進行分類,主要涵蓋與患者有接觸的人、物(數字和物理)、人際三類觸點,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其次,根據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用戶旅程,即從接受診斷到治療的時間跨度,進行分類和研究。在確定語言干預過程中的問題聚焦和設計思路后,將全流程診療場景整理為“信息收集—整體評估分析—診斷方案—治療干預—效果評估—調整方案”六大環節,分別對應干預的前中后階段,如圖2所示:
以診療中的干預治療為詳細研究對象細分,當前老年語言障礙的診療流程可分為3 階段:醫囑發起、治療執行和康復評估。貫穿整個流程,主要使用的是三類信息接觸點:醫院視覺標識、治療單和治療中使用的訓練工具。其中病患的個人信息、治療記錄和康復評估表單是較為重要的信息,能幫助不同的醫務人員在非連續性的周期性治療中完成訓練。例如,執行治療階段中使用語言識別卡片進行訓練的場景中,物理觸點為識別卡片、病房環境,數字觸點為電視屏幕,人際觸點為參與治療訓練的醫生,護士,與家屬,通過針對專業從業人員在不同場景下的操作制定行為規范并進行培訓。
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指導準則:前期需對患者的語言水平和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中期制訂方案時,需對康復治療中的使用設備作合理的設置,協助言語障礙者參與溝通互動,滿足其表達思想、交換信息、康復訓練、維護人際、保持尊嚴等需求[20],從而充分調動患者的參與積極性與能動性;后期評估治療效果時,需類比診療時關注各方面能力變化、康復生態環境評估與實際場景應用情況。
(五)全流程診療場景設計支持
第一階段:前期需要對老年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主要包括基礎信息收集、基礎行為認知能力與語言能力評估,目前,主要有聲音覺察能力、言語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3 種評估方法。通過被試能否覺察和辨識測試中單獨的音素(分別代表250 ~ 8000 Hz 言語頻譜之間的不同頻聲音),評估聽覺察知能力。但是,聽覺能力不同程度下降的老年患者,面對相同的測試材料,亦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測試結果。由于測試材料缺乏差異化適配,導致難以將評估結果呈現的病理現象準確歸類,一定程度上影響評估可靠性。因此,提出前期評估的設計支持策略,即收集基礎信息后,根據其基礎認知行為能力將其分級,為差異化老年群體提供適配的語言評估材料,通過差異化適配減少個體認知誤差。
第二階段:中期制訂干預方案時,需要對康復治療中的語言材料、環境設備、溝通輔具進行合理設置。從已有的語言干預實踐來看,圖片、流程圖、實物、符號等視覺工具的使用是最主要的途徑。基于醫務人員規劃的康復治療方案,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可供選配的康復工具包,硬件康復器材搭配移動應用軟件錄入訓練計劃,及時更新訓練進度,實時指導康復訓練,并基于收集到的用戶信息持續迭代用戶數據,更新計劃。
第三階段:后期評估治療效果時更加關注言語理解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的變化。傳統語言康復較為注重諸如發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層面的康復,但面向老年患者群體,應該更著重培養生活場景下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通過語言為其生活賦能。因此,評估材料則應偏向真實使用場景,基于行為邏輯以目的為導向,而非強調物的自身屬性而配置決策依據的物理邏輯[21]。同時,為醫護人員提供工具包,用于考察和評估影響語言能力康復的生態系統,包括家庭互動質量、注意力以及與應用溝通技巧等。
針對全流程診療中各個階段情境下的醫務人員、老年患者、患者家屬的共同目標,將為老年群體提供更良好的積極治療體驗作為第一前提,同時保證檢測評估的準確性與康復效果。
六、治療策略未來趨勢
(一)交互方式遠程化
線下場景已無法滿足復雜系統中的持續康復與干預需求。已有部分醫療機構如:暨南大學附屬順德醫院、選擇遠程方式進行溝通。通過SLP和ENT替代面對面咨詢,以在遠程環境中診斷和治療語音障礙。在治療后的康復常態化階段,言語康復師通過視頻會議軟件對患者進行遠程指導,并定期遠程觀察表現,評估患者恢復情況。
(二)產品設備便攜化
手機作為通訊設備的同時,可在獲得授權后,收集日常對話作為素材,并進行深入分析,為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溝通及社會活動參與情況提供參考。同時,受地理條件限制而無法到醫院進行言語康復訓練的患者,則可選擇平板等便攜式電子設備作為媒介。
(三)服務模式社區場景化
未來老齡化社區場景下,“社區養老”概念將使醫療機構逐漸向小范圍的社區醫療機構轉變,小規模的康復試點場所將在社區網點分布[22]。因此,社區空間將成為集日常康養、放松調理和康復訓練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康養空間,而康復服務模式將轉移至居家社區中。通過對日常溝通任務進行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并根據需求制訂使用方式,滿足使用頻率,保證治療效果,這將極大節省患者往返醫院的通勤時間和精力,并幫助社區醫療機構更精細地制訂個體化的康復計劃。
結語
老年語言障礙是老年型社會的諸多問題之一,群體較廣,表現不一。因此,根據不同病理特征,結合生理和心理表現,充分利用多模態干預手段,為診療全流程提供設計支持至關重要。通過踐行“社會適老化設計”,實現治療策略個性化、差異化,提升老年群體生活幸福指數,助其實現社會價值。
為探索老年語言疾病治療干預中的“設計支持”策略現狀與展望,本文首先回顧了語言病理學的背景知識,并以老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在生理與心理特征的基礎之上,結合語言疾病的治療干預現狀,分析其中多模態干預的當前較為顯著的效果與存在的其他機會,并由此延展至全診療流程場景下的研究方法與可適用理論,然后討論了設計視角下多模態如何介入的可能路徑,最后梳理并提出了當前設計視角中的多模態診療策略及其適用機制,為未來的老年語言障礙的康復治療介入提供了設計學視角下的支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