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工業設計;可持續設計;設計倫理;案例分析;思辨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8-0098-03
引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當前社會正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可持續設計理念在工業設計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然而,一些反面的工業設計案例層出不窮,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體現了設計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的道德困境。這一現狀提醒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應該遵循可持續設計倫理的理念,將設計倫理和可持續設計原則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設計之中,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一、可持續設計倫理概述
(一)可持續設計倫理的定義
可持續設計倫理是一種指導設計活動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要求設計者在創造產品或服務時,不僅要考慮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還要關注對自然環境和社會公平的影響,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設計倫理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產品設計領域的具體體現,反映了設計者的社會責任和道德擔當,也是設計創新和轉型的動力和方向。
(二)可持續設計倫理的意義
可持續設計倫理強調產品設計不應局限于產品的功能性,還需考慮其對環境和社會的綜合影響。這意味著設計者需在設計創新中保持正確道德取向,從而推動產業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其次,可持續設計倫理引導設計者在決策時權衡不同利益,確保不僅僅滿足消費者需求,還要考慮生態、文化和社會的長遠利益。此外,還可以促使設計者與利益相關方密切合作,以確保設計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共享責任。最重要的是,可持續設計倫理塑造了一種長期視角,鼓勵設計者思考產品壽命周期內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從而創造更完善、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因此,可持續設計倫理不僅可以為工業產品的設計提供方向,更能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積極貢獻。
二、工業設計案例的可持續倫理分析
(一)分析維度
在進行設計時,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還涉及到對某些人群的忽視、低劣的品質和濫用科技等方面。文章將從“環境倫理”“社會倫理”“經濟倫理”和“科技倫理”這4 個維度分別展開舉例,并從可持續設計和設計倫理的角度進行分析[2]。
1. 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責任。這涉及到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提倡循環利用等方面。在可持續設計中,環境倫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環境倫理的引導,設計者可以選擇使用環保材料、優化生產工藝,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產品的生命周期內的可持續發展。
2. 社會倫理
社會倫理關注的是設計對社會的影響和責任。這包括考慮到設計對人類健康、社會公平、文化價值等方面的影響。在可持續設計中,社會倫理要求設計者在設計中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需求和權益,避免因設計而造成的社會不公平和負面影響。同時,社會倫理還要求設計產品的生產過程符合勞工權益,遵循公平的商業實踐,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3. 經濟倫理
經濟倫理涉及到設計對經濟的影響和責任。這包括了產品的價格合理性、經濟效益和資源分配等方面。在可持續設計中,經濟倫理要求設計者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責任和長遠發展。通過合理定價、節約資源的設計和生產方式,可以實現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4. 科技倫理
科技倫理關注的是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責任。在設計中,科技倫理要求設計者在運用科技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倫理風險。在可持續設計中,科技倫理指導下的產品設計應該注重信息安全、隱私保護,遵循適度原則,避免技術濫用和對人類社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二)案例分析
1. 環境倫理:污染環境的設計
現今牛仔褲作為風靡全球的時尚單品,非常受大眾喜愛。但加工牛仔褲的過程中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其中,中國的牛仔褲之都——新塘,已經因為牛仔褲工廠的污染,變成了一座“黑色”的城市。
據統計,生產一條牛仔褲所消耗的水量大約是一個成年人5 年的飲水量,造成水浪費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水污染。牛仔褲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污染源于為了做舊效果的打磨工藝和后續的漂洗工藝。因為靛藍的染料不溶于水,所以需要通過化學品加工對藍色布料進行褪色處理,一般情況下會在牛仔褲上噴撒強堿還原劑。但強堿還原劑對人體有危害,上市前牛仔褲需要經過反復沖洗,將有毒化學物質沖洗掉。許多牛仔褲水洗廠排出的污水,往往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河里,最終匯入江流和海洋之中[3]。
如果僅僅以刺激人們消費欲望為目的的“時尚”設計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可持續”并不意味著拒絕任何新鮮事物,可以是前衛的、充滿生命力的和“時尚”的,簡約可以是時尚的,克制與自律也能成為時尚。“時尚”與“可持續”都在自我發展和進化。一方面,可持續設計領域通過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對環境影響更小的材料與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推動“時尚”理念的轉變,打造新的時尚觀。
可持續設計中三重底線之一:保護環境。一味追求利益而忽視環境問題,是當今社會環境污染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態環境問題是可持續設計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在任何時期都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作為設計者,要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要旨,把生態環境放在設計中的重要位置。在設計倫理中,我們需要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選擇、生產過程中的化學物質使用、以及產品廢棄階段的環保處理[4]。在牛仔褲的設計中,可以探討采用更環保的染料和工藝,以減少對水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設計者應該在追求時尚的同時,充分考慮到生產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致力于創造更加可持續的產品。
2. 社會倫理:忽視弱勢群體的設計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為滿足視障人士日常出行的需求,城市公共設計開始注重無障礙的建設,例如,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上鋪設盲道來輔助、引導盲人的出行。但事實上,即使在經濟繁華,基礎設施較為健全的大都市,盲道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即使盲道的寬度已然被壓縮到幾十公分,但依舊存在阻礙視障人士行進的情況。盲人與其他公眾都應該是平等的城市公共空間使用者,盲道本應該是盲人行走的道路設施,應當作為方便視障人群的無障礙通道,卻反而給視障人士帶來了諸多不便[5]。
此外,盲道的設計和布局在城市規劃中往往被邊緣化,優先級遠低于城市的其他功能系統和景觀系統,如綠化系統、電力系統、排水系統、通信系統、交通系統等。這導致了盲道經常通向井蓋和電線桿等不適宜的地點。城市管理者對盲道的維護和更新也缺乏關注,只管投入使用,不管運營維修,使得現在的盲道設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可持續設計中三重底線之一:社會公平。目前大多數設計都是針對于大眾群體的設計,而針對于弱勢群體的設計往往被忽略。所以設計者應該致力于用平等的視角去設計,不應該以損害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為大眾設計。只有解決了世界上各個階層人群的需求,才能實現整體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設計者應該從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將視障人士的需求納入設計考量,并通過用戶參與、維護管理、教育宣傳等方式,促進盲道設計的改進和優化,以確保城市公共空間能夠真正實現無障礙和包容性。
3. 經濟倫理:偷工減料的設計
孟加拉國是全球最大的低成本時裝出口國之一。用作服裝生產的拉納大廈包括貝納通、杰西潘尼、家樂福、Primark 等數十個著名品牌的服裝零售生產服務商。而這座商業建筑卻于2013年4月24日上午倒塌,造成了1134人死亡,約2500人殘疾。此次事件被認為是孟加拉國最嚴重的工業災難,全球貿易工會(global tradeunions)稱之為 “大規模工業命案”。事后據調查表明,導致該建筑坍塌的主要原因是違規加建和偷工減料。拉納大廈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在被填埋的池塘上建成的,所以本身的地基并不牢固,因此最初該建筑只被允許建到4 層。由于大廈老板并不不滿足于當前收益,于是從2008年至2012年間,大廈從4層違規加建到了8層,甚至在大廈倒塌時9 樓還在加建中。隨著調查的深入,拉納大廈在設計建造過程中使用的都是劣質材料,鋼筋、水泥、磚塊等材料都達不到建筑標準,甚至在加蓋的4 層樓中都沒有修建承重墻。這場災難歸根到底是因為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造成的。
可持續設計中三重底線之一:經濟發展。可持續設計中強調的經濟發展是以一種長期、健康的形式發展,而不是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可持續設計本身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設計理念,作為設計者,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不僅要考慮設計如何滿足當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證人身安全,環境質量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最大化。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就提出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就是我們提到的倫理道德,而物質文明就是經濟發展。設計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工具,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設計者通過深入研究社會需求,運用創意思維,不斷探索符合可持續原則和倫理道德的設計方案,以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這種設計實踐不僅有助于提升社會的整體福祉,也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4. 科技倫理:濫用科技的設計
隨著國家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各個設計領域都在積極利用新興科技去創新產品,而在此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濫用科技的設計案例。以AI 換臉技術和AI 聲音克隆技術為例,這類技術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交流和互動方式。這在概念上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意義的。然而,隨著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出現了許多AI詐騙的案例。犯罪分子利用AI 換臉技術和聲音克隆技術偽造身份,欺詐民眾并從中牟利。這些濫用科技的設計案例不僅侵犯了人們的隱私權、肖像權也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財產安全和社會秩序。
濫用科技是一種負面設計,也屬于過度設計,會給用戶和產品兩方面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合理的利用科技,減少在設計過程中形成的“無用的設計、越界的設計”。“適”需要在合適的產品中使用合適的科技、技術;“度”,即把握適度原則,控制科技的使用程度。在高科技時代要加強人們的倫理責任,濫用科技的現象頻頻發生,小到產品中科技的濫用造成的過度設計,大到被不法分子運用到違法犯罪的活動。科技自然不應游離于道德規范之外,而應受一定規范的制約和引導[6]。作為設計者,需要思考如何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技術濫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少濫用的風險。這可能包括加強對這些技術的監管和法律約束,設計更加安全和可信賴的產品,以及提高公眾對于科技濫用的意識和警惕性。
三、工業產品可持續設計倫理的踐行策略
可持續設計是當前社會和環境問題背景下的重要議題。通過對文章案例的可持續設計原則與倫理道德價值觀的交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可持續設計是符合設計倫理原則的行為,強調保護環境、提高社會福祉和尊重人權的價值觀。可持續設計通過減少資源消耗、優化能源利用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有助于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并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其次,可持續設計的倫理道德分析需要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到各方的利益和需求,包括設計者、制造商、消費者、社區和環境。通過對倫理道德原則的綜合權衡,可持續設計可以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影響,并為各利益相關者帶來共同的利益。綜上所述,可持續設計理念與倫理道德原則完美契合,涉及到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
可持續設計是未來的設計趨勢,呼吁更多的設計者能關注可持續設計,并融合倫理道德來指導設計實踐。文章結合上一章節從4個維度展開的案例分析,提出以下實踐策略。
(一)保護自然環境,減少生態污染
生態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人類也屬于生態自然的產物,所以環境倫理道德是我們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品德。作為設計者,需要擔負起更重的倫理道德責任,讓環境倫理道德在設計中體現,并能有效引導使用者保護生態環境。
1. 源頭干預:要求設計者在設計初期就需要充分考慮設計對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設計過程中需要從材料的選擇、生產流程的規劃到產品的最終形態都要致力于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7]。在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優先選擇環保材料、可降解材料、綠色材料等[8];在生產過程中設計者需要規劃好對材料的使用及再利用,避免過度消耗資源。
2. 末端治理:強調產品在廢棄后的處理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考慮產品的回收利用,例如瓦楞紙的回收,通過回收瓦楞紙并進行適當的工藝處理,能再次將其轉化為紙箱等產品,延長其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可以考慮產品的廢物再利用,將廢棄的產品或零部件進行重組,來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例如,將廢棄的塑料瓶重新加工,制成家居用品或者工藝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發揮了創意設計在資源再利用方面的作用[7]。
(二)遵循平等原則,促進社會公平
弗里德里希·思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可見倫理道德并不是孤立的社會現象,而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社會發展,認為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等同于社會的進步,但實Q3jbXzU6adFYwkQiheXmzYwgMG2HfY2mZl6qV/8R2k0=際上,這些只是社會發展的部分考量因素[9]。社會發展主要包括人口、居民消費、社會福祉、消除貧困、防災減災等,這些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
1. 以平等的視角去設計:設計者在考慮產品或方案時,需要從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與需求出發,確保設計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社會的整體可持續發展與和諧進步。例如,在設計基礎設施時,需要考慮到各個社會階層的便利性與可及性,以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條件與服務。
2. 為弱勢群體的設計:以此為設計核心,旨在通過在設計中融入“善”來彰顯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由于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設計總被忽略,設計的價值只有建立在以他們為依托、為其打造恰當生活的基礎上,方能具備公正和倫理道德等社會價值,方能展示設計在促進社會進步中的積極作用[10]。
(三)權衡經濟利益,推廣服務設計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也有著較為突出的成就,而目前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往往出現了許多舍棄倫理道德的現象,如偷工減料、廢料排放等。這些企業旨在追求經濟最大化的經營方式,完全背離了倫理道德,作為設計者,一個立足于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角色,不僅要依托于消費者的切實需求,還要兼顧企業的經濟利益,這就導致了諸多矛盾。例如,消費者希望產品經久耐用,而資本家卻希望限制產品的使用壽命,并要求縮短產品的迭代周期,這樣才能擴大收益。針對這一矛盾,可持續設計理念中的“服務設計”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針對企業做出模式轉型,用服務代替產品。例如,多年前在復印機行業,競爭激烈。某些公司開始實施戰略轉變,它們提供免費的復印機,按實際使用量計費,而不是每個辦公室都購買一臺。由于這些機器需要長期使用,企業將產品質量提高,并延長了復印機的壽命,同時承擔了維護和回收的責任。這一舉措使公司從銷售復印機轉變為提供復印服務,并取得了經濟效益[11]。
(四)謹慎運用科技,把握適度原則
科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設計創新的重要工具。科技為設計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使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然而,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倫理問題和挑戰,如科技的濫用、科技的依賴、科技的風險、科技的公平等。作為設計者,應該如何正確地運用科技,使其既能促進可持續設計,又能遵循設計倫理呢?
1. 明確科技的目的和價值:科技的發展應當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福祉為導向,而非單純追求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因此,作為設計者,應該謹慎思考每項科技應用的價值所在,確保其能夠真正造福人類社會,而不是帶來新的問題或削弱社會責任感。科技的發展方向應當與人類的需求和價值觀相契合,以此為出發點來指導我們的設計實踐。
2. 掌握科技的尺度:即科技應該用多少,科技應該用到什么程度。科技的尺度和度量應該遵循適度原則,科技應該適應人類的實際需求,而不是超越人類的承受能力。設計者在運用科技時,應該平衡科技的利弊和風險,即科技帶來的好處和壞處,科技存在的機會和威脅。科技的利弊和風險應該基于全面的分析和評估,而不是個人片面的看法和偏見。
總結
文章從理論到實踐,從概念到案例,全面深入地探討了可持續設計與設計倫理的緊密聯系,以及可持續設計倫理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和意義,為設計者提供了設計方向與實踐策略。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應當更加重視可持續設計倫理,將其融入到工業設計的各個環節中,以推動產業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