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民族服飾;數字時尚;AIGC;嘉絨藏族;時尚傳播;人機協同
中圖分類號:J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8-0105-04
引言
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學者們對傳統文化領域的數字設計進行了廣泛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技術驅動的傳統文化數字化,聚焦于使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分類,并構建數據資產庫,例如崔因等[1] 構建的磁州窯裝飾紋樣的人工智能數據資產庫,以及覃京燕等[2]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創新設計中人工智能應用的研究;另一類則側重于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驅動的數字化,研究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創新性地傳承和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數字技術在文化傳承和推廣中的作用,如馮雨霏等[3]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創新研究路徑,以及Deng 等[4] 在苗族女性服裝設計中應用的數字設計和機器學習技術。盡管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關于如何將人機協同創作模式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滿足年輕一代對數字時尚的需求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仍然相對較少。這個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創新機會,迫切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發展,以實現傳統文化與數字時代多元化表達方式的融合。因此,研究聚焦于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數字建模技術,從人機協同創作的角度出發,探討民族服飾在數字時尚領域的創新設計方法,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一、民族服飾與數字時尚
(一)民族服飾發展困境。隨著現代社會中交通、網絡通信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生活方式和節奏遭遇了巨大的變革[5],這對民族服飾的傳承和發展構成了重大挑戰。許多民族服飾面臨著世代傳承的斷層問題[6],加之在數字時代,它們的傳播和展示方式未能有效適應,導致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內影響力受限。民族服飾雖然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逐漸受人關注,但在數字化不斷重塑時尚界格局的當下,尋求民族服飾與數字科技、時尚創意融合的當代價值實現新路徑則更為迫切。
( 二) 數字時代的需求轉變。根據麥肯錫《The State ofFashion Technology》報告,2021 年全球虛擬商品支出達到約1100億美元,較2015 年增長一倍以上。預計到2025 年,電子商務將占到全球時尚銷售額的1/3,而到2030 年,時尚公司在科技上的投資預計將提升至收入的3% 至3.5%[6]。中移智庫《2022 數字青年新消費洞察報告》指出數字青年群體對虛擬線上產品(游戲服裝、數字時尚產品等)已經養成了一定的消費習慣,僅有12% 的數字青年未購買過虛擬線上產品。
Z 世代(出生于1995-2009 間的人)在設計理解、消費者需求和審美上經歷了顯著的轉變。隨著這一代人走入社會,他們的消費能力不可忽視,也將成為消費的主力軍[7]。傳統消費群體更傾向于實用性和傳統審美,而Z 世代成長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對技術的融合和創新持開放態度,沈杰等人的研究[8] 認為Z 世代沉浸在數字化世界中生活、學習、工作,而且又用數字化踐行作用于世界,改變著世界,尤其傾向于使用那些能展現自己獨特風格和個性的產品,同時也熱衷于虛擬產品的消費。在面對傳統文化產品時,Z 世代的年輕消費者不滿足于傳統的、保守的設計理念。因此,設計不僅要體現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要符合現代審美和生活方式。這一年輕群體傾向于將傳統元素與數字科技元素結合的設計,并在消費習慣上更青睞于在線購物、社交媒體推廣和數字內容消費。因此,在設計傳統文化產品時,需考慮這些變化,采用結合數字時尚的表達和現代傳播方式,以吸引包括民族本體Z 世代們的關注和興趣。
(三)民族服飾數字時尚創新設計機遇。數字時尚是一個近年來出現的新興概念,是數字技術與時尚產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產物,具體表現為時尚產業的數字化和虛擬時尚[9]。數字時尚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尤其是對年輕一代而言,數字化展現形式變得格外受歡迎。為吸引年輕消費者的目光,全球時尚行業都在數字時尚領域進行積極探索。例如巴黎世家(Balenciaga)2021 秋冬系列與數字時尚和游戲文化的結合,通過與3D 掃描工作室Rigsters 的合作,推出了游戲+ 時尚的虛擬服裝系列(圖1);古馳(GUCCI)在2022 年與設計師潮玩公司Superplastic 合作推出了SuperGucci 系列NFT 玩偶,進一步體現了奢侈品牌在探索數字時尚領域中的積極姿態。(圖2)
數字時尚的興起,雖然為民族傳統服飾領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但同時也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如果能將傳統民族服飾巧妙轉化為符合數字時尚趨勢的作品,將民族傳統服飾設計與數字青年一代的個性化、創意性和多樣性需求之間建立聯系,激發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為民族傳統服飾注入數字時代特征,為民族服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利用數字時尚的傳播性、分享性和互動性將極大地推動民族服飾文化的當代價值的實現,使其在數字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二、人機協同下民族傳統服飾數字時尚創新設計方法與路徑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成為流行之前,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容易受到傳統文化的主觀判斷和個人創作經驗的限制,這種情況在民族服飾設計領域尤為明顯。但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藝術的觀念,主體、對象、程序,藝術家等都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和推動藝術創作的發展,這一現象可以被視為一個全新的藝術范式的誕生。AIGC 技術通過其高度的創意和靈活性,使設計師能夠超越傳統文化和思維慣性的局限,探索更加豐富多樣的形象設計可能。
(一)數字時尚人機協同創作機制。人機協同是虛擬數字設計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通過人機協同,設計師和工程師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時協作,從而提高設計與開發的效率[10]。20 世紀60 年代,利克萊德最先提出了“人機共生”的概念,勾勒出人類與計算機密切結合、相互作用的未來走向,從此關于人機關系的討論不斷演進[11]。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與數字技術之間的關系從簡單的共存合作演變為更深層次的人機協同。
AIGC人機協同設計需要將服裝的款式和藝術設計特點轉換成數據驅動的算法。為此,需構建智能語義庫進行自然語言處理,以及對服裝設計要素進行屬性標記和規范化的提取,以便將設計的創意過程轉換為計算邏輯。人工智能先驅希爾伯特·西蒙認為數字技術在設計中的發展機制本質在于擴大計算機的容量以輔助設計[12]。目前,AIGC 在服裝設計領域面臨的主要技術挑戰包含數據的質量和數量的限制,因為人工智能技術依賴大量數據進行模型訓練。特別是在民族服飾的數字創新設計中,民族服飾的復雜細節和深層文化含義往往難以被AI 算法完全捕捉和再現。其算法的決策過程通常缺乏透明度,使其難以被完全理解和解釋。因此,在人機協同設計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以及人與機器重復的迭代變得尤為關鍵,需要將人類的設計思維與AI 的數據處理反復訓練至同一高度。通過這種方式,設計師可以更好地利用AI 技術的優勢,同時保持民族傳統設計的人性和文化深度。
(二)基于人機協同的創新設計路徑。數字時尚設計作為一種新興領域,融合了傳統設計理念與現代技術,在人機協同創作機制的背景下,呈現出獨特的設計特點。研究結合在設計實踐中的思考,歸納了基于人機協同的數字時尚創新設計路徑(圖3),共分為3 個階段。(1)數據庫搭建:此階段的核心在于構建一個包含傳統文化素材與現代時尚審美需求的綜合性數據庫。不僅僅局限于整理和歸檔傳統文化元素,該數據庫還需融合針對年輕消費者的時尚審美傾向與偏好,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資源庫。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的應用中,這一數據庫的構建主要依托于圖像資源及相關描述性語言材料,旨在為人機協同創作提供豐富而具體的素材基礎。(2)迭代訓練:在人機協同的創新設計過程中,強調對人工智能生成的設計內容進行持續的迭代與優化。這一階段,設計師與算法系統共同作用,細致調整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數字時尚特征之間的結合比例,以尋找兩者之間的最佳融合點。該過程不僅挑戰了傳統設計的邊界,而且促進了跨時代設計語言的創生,使得最終的設計成果不僅呼應了時代的審美趨勢,同時也保留了文化的深層意蘊。(3)現代傳播:現代設計領域,數字傳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對于民族服飾數字時尚創新設計而言,其最終的呈現形式至關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屏幕展示、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多種數字時尚展現手段。在選擇這些展示方式時,需要綜合考慮傳播效果、觀眾體驗的舒適度、互動性以及技術實現的可行性。屏幕展示作為一種傳統且廣泛的展示方式,便于觀眾通過各種設備觀看且易于傳播,但可能缺乏沉浸感。而虛擬現實技術提供了一種更加沉浸式的體驗,使觀眾能夠以全新的視角欣賞設計作品,但這可能需要特定的硬件設備和較高的技術支持。同樣,增強現實技術通過在現實世界中疊加數字信息,為觀眾創造一種新穎的互動體驗,但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平衡虛擬與現實元素的和諧融合。
此外,還應考慮數字時尚展示的可訪問性和普遍適用性,確保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夠方便地接觸并欣賞這些作品。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可以考慮結合多種平臺與技術手段,如通過互動界面和個性化體驗來增強觀眾的參與感。這些傳播路徑與終端體驗的要求,同樣對前期設計定位和方法提出了不同于傳統設計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的融入。
三、人機協同下民族服飾數字時尚創新設計案例
在《赤水之東》的設計創作過程中,筆者深入探索并使用上文提到的人機協同設計思維和融合創新方法。
(一)嘉絨藏族概述。《赤水之東》案例以展示藏族文化和中式藝術為核心理念,聚焦于數字時代下的創新設計。考慮到藏族在中國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廣泛分布和支系多樣性,研究選擇四川嘉絨藏族作為特定研究對象。嘉絨藏族大部分位于四川西部,大渡河和大小金川流域。該地區是中國西部藏、漢、羌、蒙、回等民族長期遷徙與互相融合的民族大走廊。但筆者在實地調研后發現,嘉絨藏族受地理位置和時代變遷的影響,年輕一代中的許多嘉絨藏族選擇遷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區尋求更多機會,或者逐漸習慣于西式便裝,遠離傳統服飾。這種變化導致嘉絨藏族服飾的傳承和發揚面臨挑戰。加之現代傳播媒介和平臺更傾向于推廣現代時尚,使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嘉絨藏族服飾在公眾視野中的曝光度不足。《赤水之東》主要針對的是居住在城市的年輕一代,他們對民族文化保持著好奇心,同時追求多元時尚和數字化體驗,希望看到民族傳統服飾以一種新穎、吸引人的方式呈現,比如通過數字藝術、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渠道,更傾向于那些能夠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數字時代感的創新作品,積極在數字平臺上與這些文化內容進行互動和分享。
因此,研究選擇嘉絨藏族服飾作為案例進行深入研究,旨在為其他面臨類似困境的民族服飾提供探索和參考。嘉絨藏族傳統服飾融合了藏族、羌族、彝族以及周邊民族的元素,展現了這些民族之間的深厚交往和文化交融。這種獨特的融合反映當代社會民族融合的趨勢,為將這些傳統元素與數字時尚相結合提供了可能性。嘉絨藏族服飾的基本式樣包括“三片”:頭頂一片頭帕,下身前后各系一片窄圍腰。通常上身穿著錦緞上衣,下身配以百褶裙或褲子,以紅色黃色為主,腰部則系上自織的花腰帶和繡花圍腰[13]。冬季時,他們會外穿深褐色的長衫,并披上方形披風。不同地區的嘉絨藏族在頭帕圖案、圍腰裝飾和衣服樣式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各地區文化特色和審美偏好[14]。(圖4)
(二)人機協同嘉絨藏族傳統服飾數字時尚創新設計實踐。筆者通過田野調查收集了大量關于嘉絨藏族文化的一手資料,包括民族傳統服飾、手工藝品和紋樣圖案等方面的信息。此外,通過文獻閱讀、新媒體網絡平臺收集了大量嘉絨藏族服飾與數字時尚的相關素材,搭建了此次創新設計的嘉絨藏族服飾人工智能數據庫。目標是設計和制作出符合數字時代需求的民族服飾創新作品,需強調多元個性化、創意性和技術融合,使用數字技術創造視覺創新和互動體驗,滿足年輕一代對新穎性和數字體驗的追求。包括通過流行的傳播媒介進行創意傳播和互動,以現代數字時尚視角重新詮釋傳統服飾旨在激發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認同。
研究利用stable diffusion 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來訓練設計內容,在訓練過程中,研究將蒸汽朋克、金屬機械等原本不屬于傳統嘉絨藏族服飾的亞文化風格圖片融入,同時引入數據庫中現代時尚需求的關鍵詞“數字時尚”“蒸汽朋克”“中式風格”“機器”“懸浮未來”等,旨在打破單一傳統文化數據庫的生成局限,賦予設計更加數字化的特征。在迭代訓練的核心階段,采取了一種動態的、交互式的設計調整策略。具體而言,設計師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進行了緊密的合作。通過輸入特定的風格標簽和描述性關鍵詞,系統初步生成設計草圖。隨后,根據這些初步成果,評估并提出調整意見,包括但不限于對傳統與現代元素比例的調整、風格元素的細化與強化,以及對色彩、紋理等視覺要素的優化。
此過程的重復執行,即“迭代”,是為了精細化設計內容與形式,使之更加符合初始的設計意圖與項目目標。每一輪迭代都是基于前一輪的輸出進行調整和優化,這不僅增加了設計的多樣性和創新性,而且促進了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數字化特征之間更加和諧地融合。在經過數輪的迭代訓練后,研究成功生成了500余張服飾設計初稿。通過細致的篩選過程,從中挑選出了最具代表性和創新性,同時符合設計主題的設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圖5)所選AI 設計稿在保持嘉絨藏族傳統服飾元素——如前后圍腰、百褶裙、轉經筒、紅色、飾品多樣等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了元宇宙中嘉絨藏族服飾的再創作,在原有民族風格的基礎上融合了蒸汽朋克、金屬機械等風格特征。協同設計不僅體現了人工智能在捕捉和轉化復雜設計元素上的能力,還顯示了其在民族服飾在數字時代創新設計方面的巨大潛力,為民族服飾走進數字時代年輕人的視野提供了創意、技術基礎。
為了進行有效傳播,除服飾設計之外,還需要進行場景設計。在人工智能輔助的場景生成方面,為了創造一個既能體現嘉絨藏族服飾傳統韻味又融合現代數字元素的場景,在stable diffusion 平臺上輸入“張家界”“史詩級場景”“中國風”“亭臺樓閣”“云霧繚繞”等關鍵詞,構建一個既具有傳統民族文化氛圍又帶有現代創新視角的虛擬世界。“張家界”的壯麗自然風光和“亭臺樓閣”的傳統建筑元素,能夠提升場景的文化深度和視覺吸引力,而“史詩級場景”和“中國風”則幫助構建一個宏偉而獨特的視覺故事,使得嘉絨藏族服飾在這樣的背景下更顯魅力,從而吸引數字時代的年輕受眾。生成過程中上傳了嘉絨藏族數據庫的相關內容。最終生成100 張場景圖片,篩選出了與設計主題相符合的場景圖(圖6)。此過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場景構建方面的先進能力,也為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場景設計提供了實際案例,進一步豐富了本研究的內容和視角。
在確定了人工智能生成的設計稿之后,筆者使用Style3D軟件完成了成品服裝的三維建模(圖7)。此外,為了構建三維場景,采用Blender、Unreal Engine 5(UE5)、Maya 和C4D 4 種建模軟件的配合使用,完成了復雜和詳盡的三維動態場景搭建(見圖8)。多數字軟件協作的方法使得整個項目的設計和呈現更加豐富和細致。最終作品以數字大屏的方式呈現,便于觀眾通過各種設備觀看且易于傳播。(圖9)
結語與展望
研究將人機協同創作為核心,聚焦于民族服飾的數字化時尚創新,提出將年輕人喜愛的數字時尚需求和現代傳播方法作為設計創新的關鍵。這種方法的目的是通過網絡平臺展示和推廣設計成果,以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激發他們對民族服飾數字時尚的興趣,促進設計成果在網絡上的傳播和接受。在保持民族服飾的獨特性和文化深度的同時,使其在數字時代展現新的活力。此外,研究強調人機協同在民族服飾創新設計中的重要性,探討了如何將人機協同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整合到創作流程中。為處于發展困境中的民族服飾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