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社區活力再生;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8-0134-04
引言
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不斷進展,城鎮人口比增長伴隨著的龐大居住用地建設,城市居民的生活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因此,在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為居民創造一個開放、共享、生態、可持續的城市空間顯得尤為關鍵。同時,新建住宅區域的飽和與早期住宅社區的活力喪失,促使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更為迫切。2020年國務院發布指導意見明確了老舊社區改造的戰略目標。2021年,住建部進一步提出《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對社區建設的規模和功能完善提供指引。新冠疫情以來,老舊社區在公共衛生管理方面的挑戰凸顯了更新的迫切性,公共衛生管理驅動社區環境治理更新。諸多小區存在衛生環境不佳和街區混亂等問題,特別是在老舊社區更為嚴重。缺少合理規劃和基礎設施使得公共衛生問題更加棘手,僅靠改進管理難以根本解決這一問題[1]。
一、國內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普遍性問題
(一)社區空間與城市關系割裂:社區空間與城市關系的割裂,根源于傳統的社區規劃理念及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斷層。在古代,由墻圍繞的封閉庭院布局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反映了居民對安全與隱私的重視。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這一傳統模式未能有效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需求,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于封閉社區的傾向加劇了城市內部的分割,導致社區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愈發疏遠,進而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協調發展和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
(二)公共資源的重復浪費和私有化:公共資源在老舊社區中的重復浪費和私有化問題凸顯了城市規劃和管理上的缺陷。封閉式社區的普及導致城市資源被不同社區重復利用甚至閑置,這種模式在短期內或許能提升社區居民的獨享感,但久而久之,社區內部的獨占性管理和資源的不均衡配置,加劇了城市資源的分配不公,尤其在教育、醫療等重要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加深了社區內部乃至整個城市的社會分隔[2][3]。
(三)場所精神的缺失——社會隔閡:在現代城市快速擴張和房地產開發的大潮中,社區不再是簡單的生活空間,更是文化、身份與記憶的承載體。然而,隨著模式化、標準化的社區規劃和建設的普及,城市的空間愈加同質化,不同社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減少,不僅讓居民失去了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使社區內部和城市之間的社會隔閡日益加深[4]。
(四)缺乏多樣化的功能和服務:一些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缺乏多樣化的功能和服務,無法滿足居民不同年齡、興趣和需求,導致公共空間的利用率較低。缺乏多樣化的功能和服務是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普遍性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公共空間在設計和提供服務時過于單一,未能滿足居民多樣化興趣。通過解決公共空間功能和服務的單一性,可以提高老舊社區的吸引力,使其更好地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社區的活力再生。
二、社區活力再生下社區公共空間應具有的基本特征
作為一個動態的空間,社區公共空間通常呈現出多維的空間形態,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介入,社區公共空間演變為一個混合性的開放空間,公共空間的特性也變得更為多元?!肮病焙汀翱臻g”的概念疊加展現了公共空間其物質性和社會性的本質屬性[5]。相對于現在的眾多新建社區來說,傳統城市內的社區通常具有更為多樣化和復雜的鄰里關系,社區居民之間的社交活動豐富了社區公共空間的真實性、不確定性和多樣性[6]。
一直以來受到現代主義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影響的現代城市規劃往往缺少人與城市的尺度關系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城市空間內的混亂尺度及不協調性使得城市居民時常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感到一種游離感,城市公共空間的參與變得越來越表面化。面對一個失去活力的社區公共空間,新的社區空間更新需要充分保持必要的靈活性、適應性、可達性、連通性,以及必要的生態整合,努力營造積極的社交互動空間,保證空間的文化和歷史延續性,在過程中強調可持續設計以及節能管理,營造一個積極、安全、有保障的社區公共空間。
三、活力再生——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要點
在面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的挑戰時,一個綜合的設計框架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基于以下3 個核心要點:
(一)以人為本:實現社區活力再生的核心在于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居民的需求和體驗放在設計的中心。這意味著設計師需要深度理解社區居民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及功能性需求,并基于這些信息進行細致的設計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優先考慮居民在空間中的實際體驗,確保設計成果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滿足,而是真正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二)重塑社區與城市的互動關系:在社區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中,應著力于打破傳統封閉式社區的界限,推動社區與城市之間的開放式互動。通過設計自然連續且開放的社區空間,可以促進社區與城市的物理與視覺連接,消除城市隔離感,增強社區的輻射力和吸引力。這種開放的關系模式有助于社區居民與城市其他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
(三)考量居民、社區、城市空間關系的動態演變:設計時需充分認識到城市及其居民行為的不規律性和動態演變特性,植入足夠的靈活性和可適應性以應對未來變化。這要求空間設計不僅要滿足當前的需求,更要有預見性地考慮到社會結構的變化、居民需求的演變等因素,從而確保社區空間在未來依然能夠有效地服務于居民。
(四)多功能性設計: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具備多功能性,包括休閑、娛樂、運動、文化和社交等多個方面。這樣可以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增強社區的活力。
(五)創新與文化注入:引入創新的設計元素和文化特色,增強空間的獨特性和吸引力。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六)社區參與合作:與社區居民和利益相關者進行密切合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制訂和實施更新設計計劃。通過社區參與,可以增強居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提升設計的實用性和可持續性。
四、社區活力再生下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原則
在城市環境快速變化的今天,社區活力的再生不僅體現了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追求,也凸顯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尊重。因此,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的核心原則需要更為全面、深入的思考和實踐。開放性、整體性、生態性、動態性和可持續性構成了這一設計原則體系的基石,旨在通過一個綜合、系統的方法框架來應對社區發展中的挑戰和機遇。這一原則體系強調了在社區空間更新過程中考慮空間與用戶互動的重要性,倡導開放原則,鼓勵更廣泛的公眾參與和社區聯系。將這些原則融入社區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中,不僅可以促進社區活力的再生,還可以為居民創造一個更健康、包容、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的居住環境。這種多維方法可以確保社區更新項目不僅滿足當前需求,而且具有面向未來的適應性和彈性(圖1)。
(一)開放性原則:開放性要求社區公共空間能夠無障礙地服務于所有社區成員,不論年齡、性別或身體狀況,都能自由地進入和使用這些空間。這不僅促進了社區內的交流與互動,還有助于加強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和認同感。
(二)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強調設計時應當全面考慮社區的空間布局、功能需求及其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融。這要求設計者必須超越單一空間或場所的視角,從更廣闊的角度出發,確保公共空間既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同時也融入更大的城市空間結構中去。
(三)生態性原則:生態性原則提倡在設計中優先考慮環保和生態平衡,運用綠色設計理念和技術,如綠色植被、自然采光和雨水收集系統等,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升社區的生態環境質量。
(四)動態性原則:動態性是指公共空間的設計應當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隨著社區居民需求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進行調整和改變。這種設計理念的實施有助于確保社區公共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依然能夠保持其活力和功能性。
(五)可持續原則:可持續原則其本質上是對空間動態性設計的繼承,在設計過程中以時間的角度對未來空間的使用發展進行動態性的設計,使得空間未來具有了可持續性、生態性??沙掷m性要求在設計和管理社區公共空間時,應充分考慮其對未來社區發展的長遠影響,提倡使用耐用材料,采取節能減排措施,確保公共空間的設計和使用既滿足當代需求,又不損害后代的利益。
五、社區活力再生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方法構建
(一)社區邊界——協調空間環境
在探討老舊社區活力再生與公共空間更新設計時,對社區邊界的劃分及優化顯得尤為關鍵,合理的社區邊界設計得以實現社區與城市間的和諧共生。社區雖然需要將自身公共空間讓渡給城市,但是其社區本身還應具有一定的邊界感,這樣的邊界感可以增強居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7]。同時,社區邊界的設計還應該避免過于刻意和明確的界線,創建一種模糊且連續的分隔,通過巧妙地設計地面鋪裝的材質、顏色和地形起伏來實現。此舉不僅增強了社區屬性,同時也強化居民的歸屬感與安全感。通過選擇柔和的過渡區域和自然元素,如綠植、景觀、地形起伏等來實現,使社區與城市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引入木本植物、灌木和草坪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借由其細膩的水平結構來隱喻社區與城市的輕微界限,有效提升空間的使用性和生活品質。在垂直方向上,通過建筑退臺和邊界造型的調整,移除傳統社區建筑在垂直尺度的單一重復形態(圖2),打破固有的空間感知,促進更為開放的社區空間感知,從而在視覺與結構上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為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和藝術化視覺體驗。
出入口空間設計應注重活力,通過引入景觀、藝術裝置、交互式元素等,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吸引居民和訪客停留并參與社區活動,增強社區的互動性和社交氛圍。同時還要提供便捷的通行方式,考慮到行人、自行車和汽車等不同的出行方式,設計合適的通道和交通設施,確保出入口的可達性和便利性。因此,設計時需重視該空間的活力、可達性、便利性及可識別性,使之成為促進信息與資源流通的節點,強化社區的開放性[8]。相較于傳統封閉社區的單一性與限制性,開放社區空間通過多樣化的布局與景觀綠化的整合,優化出入口空間感受,增強其集成性與環境協調性,進而提升居民體驗(圖3)。
(二)空間功能復合——整體性結構設計
1. 社區空間轉換過渡:社區公共空間主要承接了社區居民的日常戶外活動,連接了社區私密住宅和城市界面,從空間層次上大致可以將開放式社區內部分為3 個類型:開放型空間、封閉型空間及混合型空間,3 個層次的空間劃分將社區的空間使用層次進行了模糊而動態的區分。其中社區內住宅屬于居民的私密空間,社區的多功能復合用地屬于社區內的開放型空間,具有半開放半私密功能的混合性灰空間介于兩者之中。
鄰里單元模式的傳統社區更為強調空間的功能主義等級劃分,將城市公共交通與社區空間相隔離,注重社區內部的空間秩序以及空間結構之間的明確分隔,嚴謹的功能空間劃分,但是這樣的模式導致了一系列的空間閉塞、交通擁堵、資源重復浪費等問題[9]。傳統的鄰里單元模式通常將社區內部劃分為多個封閉的單元,這些單元之間存在較高的圍墻、籬笆等物理隔離設施,限制了社區內部空間的連通性和開放性,導致空間的閉塞感,將城市公共交通與社區空間相隔離增加居民使用私家車的可能性,從而增加周邊道路的交通壓力,導致交通擁堵問題。此外,缺乏有效的交通規劃和設施,也會加劇交通擁堵情況。而開放式的空間層次布置在于靈活的分散布局,通過將社區住宅作為最小封閉單元,為社區居民居住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社區灰空間和水平景觀之間分散有社區的混合性空間,這一空間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半私密半開放的交流平臺;水平性街道網格來連通各個空間層次的區域;并在空間的視覺中心層次輔以較為獨特的景觀標志物以增進空間的向心性(圖4)。
在社區功能空間劃分時應充分考慮空間結構間的關聯,并采用景觀過渡手法實現空間層次轉換。對于社區內的居民住宅,需注重每個單元的出入口的安全性和私密性,通過明確區隔保障隱私和安全。社區內的灰空間位于住宅和多功能復合用地之間,起到連接各功能區的作用。復合用地如游樂園、社區中心及商業區等開放性空間,對人群和使用場景不設限制。在功能空間過渡區域,應通過景觀、綠地或地面鋪裝進行空間定位和使用場景區分(圖5)。通過打破社區內部的空間隔離、設計多功能的社區公共空間、整合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合理規劃和管理社區資源可以提高社區內部的連通性和開放性,鼓勵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減少居民對私家車的依賴,緩解交通擁堵問題,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等措施來優化社區設計,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2. 社區空間功能布局:水平橫向功能布局和垂直豎向功能布局在社區空間功能布局的規劃中顯得至關重要,其目標在于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社交互動、娛樂休閑與出行便捷等方面,同時兼顧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有機集成。
在水平橫向方面,開放式社區公共空間的布局必須綜合考慮各功能區的空間特性和規模構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性。更多關注于如何通過功能分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與社區街道網格的整合,促進功能復合,豐富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垂直豎向功能布局作為解決現代城市空間壓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在不同高度上安排不同功能分區,優化土地使用,增加公共綠地,從而提升社區整體的生態環境和居住質量。具體而言,社區邊緣首層以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為主,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而較高層次則規劃為住宅區,利用錯層和平臺設計手法,同時借助立體廊道和外置核心筒等元素提升建筑的通達性和空間的立體感。地下層主要用于停車場,解決停車需求的同時,優化地面空間的布局和使用效率(圖6)。
(三)綠地設計——豐富場地景觀層次
多元化景觀層次的創建與價值:在社區公共空間的綠地設計中,創造多元化的景觀層次是提高空間品質的關鍵手段。這不僅增強了居民的社區體驗,而且通過植物景觀群落的巧妙布置來區分不同的功能空間,加強了空間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不同區域對植物配置與景觀營造的需求不同,這要求設計師利用植物組合及其變化,動態地構建多樣化的景觀層次。引入垂直分區設計,結合建筑和地形的垂直特性如底層架空、多維空間創造、架空廊道及屋頂綠化等(圖7),采取錯落有致的植物配置方法,為城市立面添加生態美。此外,合理運用水景設計與植物景觀的結合(圖8),不僅從審美上豐富空間,還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通過雨水回收利用系統與水景設計相結合,提升了社區的水資源利用效率。
(四)社交與互動——拉近人與人距離
社交與互動性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老舊社區的更新項目中。良好設計的公共空間不僅可以提供美觀的環境,同時可以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
1. 多功能聚集空間的設計:創建多功能的聚集空間,如廣場、公園和社區花園,可以容納各種社區活動,包括市集、音樂會、節慶活動和體育活動。這些空間的設計靈活多變,能夠適應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活動,鼓勵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和互動。通過在公共空間中舉辦文化和藝術活動來促進社交互動(圖9),這包括街頭表演、公共藝術展覽、工作坊和講座等。不僅可以豐富社區文化生活,還可以鼓勵不同背景的居民相聚一堂,共享體驗。
2. 社交互動點的設置:設置明確的社交互動點是公共空間設計中的一個關鍵策略,旨在創造自然和舒適的環境,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如休息區、共享座椅(如對坐長椅)、互動藝術裝置和游戲區。這些元素鼓勵停留和交流,為鄰里之間提供了自然的社交機會。這種共享的體驗和活動有助于建立鄰里之間的聯系,通過精心設計的社交互動點,公共空間可以成為促進社區成員間交流、增強社區凝聚力和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場所(圖10)。
(五)創意與藝術——提升美感與趣味
1. 藝術性景觀設計:利用植物、花園、水景等元素進行藝術性景觀設計,可以為公共空間注入生機和美感。設計師可以通過植物的布局、顏色的搭配以及景觀的造型來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營造出寧靜、舒適的環境,讓人們在其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選擇不同種類和形態的植物,根據它們的生長習性和特點進行布局,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觀效果。可以利用植物的高低錯落、形態各異的葉片和花朵來打造出層次感和立體感。同時利用植物的生長特點和造型來進行景觀設計,創造出具有獨特形態和動感的景觀效果。可以通過修剪、塑形或搭配其他元素來打造出各種曲線、線條和形狀,增強景觀的藝術性和表現力(圖11)。
2. 文化活動和表演空間:設計合適的燈光系統,能夠為文化活動和藝術表演營造出舒適、溫馨的氛圍。通過燈光的調整和控制,為不同類型的表演活動創造出適宜的視覺效果,增強觀眾的感受和體驗。設計合理的座位和空間布局,確保觀眾在觀看表演時有良好的視野和舒適的體驗??紤]采用可移動的座椅,以便在不同的活動中靈活調整空間布局。定期舉辦文化活動和藝術表演是提升社區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圖12)??梢越M織音樂會、舞蹈表演、戲劇演出等各種藝術活動,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娛樂和文化體驗。
結語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繞過的議題之一,社區住宅空間作為城市更新主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占據著城市更新過程非常重要的位置。逐漸趨于完整的城市化進程以及飽和的城市住宅建設使得眾多老舊住宅社區面臨更為迫切的更新改造需求。文章在分析當前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基礎上,總結出空間更新設計的幾個要點和原則,試圖闡明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如何使用具體的更新設計方法為社區空間內的失落空間重新增添活力,在居民、社區與城市的關系上,動態地梳理社區更新的需求及仍須解決的問題。
通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多種空間組織以及具有時間維度的空間設計關系為社區公共空間更新提供更為長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