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設計獎項賽事;產學研;協同創新;運動裝備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8-0138-05
引言
設計作為創新的重要手段,日益成為推動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為此,世界各國紛紛設立各類設計獎項和賽事,以推動設計創新水平的提升。這些賽事不僅是展示設計師才華的舞臺,更是促進產品研發和產業創新的推動力。本研究探討設計獎項賽事如何通過產學研協同模式構建創新生態系統,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質生產力。這種舉措不僅能夠吸引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參與,還有利于通過競賽機制激發跨界創新思維,促進產業顛覆性產品和服務的孵化。基于設計獎項和競賽的協同模式可以同時服務于多方需求:為企業帶來前沿的創新理念和解決方案;為高校提供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渠道;為研究機構創造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的機會。因此,設計獎賽能夠成為推動產品研發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催化劑,為產業鏈的協同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設計獎項賽事在運作模式、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本研究通過“全球運動裝備設計大賽”的案例分析,探討國內外設計獎項賽事的現狀,提出以設計獎項平臺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構建的路徑,以推動設計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傳統產業的升級。
一、國內外設計獎項賽事與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分析
國際上的設計獎項賽事已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其中德國紅點獎(Red Dot Award)、美國IDEA 獎(International DesignExcellence Awards)、德國iF 產品設計獎(iF Design Award)、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形成最具代表性的4 大國際設計獎項。這些賽事在推動設計創新、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荷蘭設計獎借助嚴謹的評估機制,協助消費者識別高質量的設計產品,促進全行業的創新與進步(GerdaGemser;Nachoem M. Wijnberg 2010);韓國優秀設計獎(KoreaGood Design Award)幫助獲獎企業在品牌形象、市場份額和財務表現等方面獲得顯著提升,凸顯設計獎項對企業發展的積極影響(TaeKyung Sung 等人,2009)。然而,設計獎項的激增也可能導致“獎項通脹”現象,削弱獎項的價值和影響力。因此,維持獎項的權威性和吸引力成為國際設計獎項和賽事面臨的關鍵挑戰(Bruno S. Frey;Susanne Neckermann 2008)。研究發現,采用限制參賽者、公開設計師身份、嚴格評審標準,以及鼓勵客戶參與等方式,能有效平衡設計質量與商業實用性之間的關系,值得在實踐中廣泛推廣應用。這不僅深化了學術界和產業界對設計賽事獎項的理解,也為優化設計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Graeme Davison;Robert Freestone2023)。
中國的設計獎項賽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自《“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促進工業設計從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以來,全國省級工業設計賽事獎項呈現爆發式發展,設立省級設計獎賽的行政區達總數的一半以上。然而,許多設計獎賽存在商業化程度低、可持續性差等問題。國內學者通過對相關設計大賽的案例分析,指出政府主導的設計獎項賽事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快速提升影響力,但長期發展面臨資金投入不足、市場化程度低、受政策和人事變動影響大等諸多挑戰。一些地方性設計獎賽在初期能夠吸引大量參與者,但隨著時間推移和資金投入的減少,其吸引力和影響力逐漸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主導模式的局限性,也凸顯了探索新型設計獎賽模式的必要性。通過對設計獎項的地域分布、數量規模、設立時間、增長速度等因素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工業設計賽事獎項的設立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中西部也有部分地區希望通過設計獎賽的評比營造設計創新氛圍,帶動產業發展(劉寧,2022)。工業設計獎項賽事設立數量與省級行政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正相關性,東部地區省市級政府部門發起的設計類獎項賽事時間早于西部地區。多年以來,廣東省、市級工業設計類獎賽數量占比與該省GDP 排行均位列全國第一;廣東擁有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多樣的應用場景,其區域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國內外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廣東省長杯”大賽發揮了工業設計作為創新引擎的關鍵作用,推動了設計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構建了完整的設計產業鏈;通過整合設計資源、提供設計服務和拓展設計應用,設計獎賽在產業創新、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等多個維度做出了重要貢獻,體現了工業設計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從國際化程度、專業性運營,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對國內外設計獎項賽事展開比較分析,界定了運作模式、評審機制、影響力、創新性4 方面的特征編碼,用以構建設計獎賽創新生態的理論模型(表1)。
設計獎項賽事與產業設計創新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促進,也是探索產學研協同的新機制和新平臺。聯合國發布的《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指出,高等教育機構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將大學知識有效轉移到產業界(Johan G. Wissema;Jan Verloop2009)。相關學者提出基于協同設計方法的設計思維溝通渠道,以推動大學與產業緊密合作,實現產品的創新研發(Jeni Paay 等,2021)。參與方的學習能力與協作平臺的構建正成為未來創新競爭力的基礎,而設計獎賽則為這種合作提供了理想的平臺,有助于促進知識轉移,推動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目標(Farah EjazAhmed 等,2022)。在這一背景下,清華-安踏運動時尚聯合研究中心主辦的“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作為新型獎項賽事的代表,為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設計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平臺。
二、案例分析: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
2021年,清華大學與安踏集團共同建立了運動時尚聯合研究中心,旨在通過整合清華大學多學科優勢與安踏集團在運動行業的豐富經驗和卓越能力,以校企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構建一個獨特的產學研合作生態系統。研究中心通過跨學科協同創新設計研究,打造全球創新設計資源整合平臺,促進國際知識交流與創意碰撞;建設新材料與新科技的研發基地,致力于前沿技術的創新探索與設計應用;作為專業研發與設計人才的孵化基地,為培養下一代創新型人才提供實踐育人環境;構建行業發展與前沿趨勢的研究高地,持續進行產業創新動態分析和未來設計趨勢預測。中心通過探索多維度協同創新模式,旨在建立一個設計驅動的中國運動產業創新發展范式,推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運動裝備產品和品牌的創制。這一模式體現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理念,為中國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為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寶貴經驗。
該中心舉辦的“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正是這一協同創新模式的重要探索。大賽通過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深度合作,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運動時尚創新平臺,借以整合全球頂尖的設計、研究和產業資源,推動運動裝備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發和創新設計,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促進運動時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研究方面,大賽重在觸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有機結合,鼓勵參賽者通過設計手段在材料科學、生物力學、人體工程學等領域尋求突破性創新;在育人方面,大賽設立面向廣大院校的多維度獎項,鼓勵院校教學和科研成果向產品創新的轉化;在產業創新方面,大賽緊密結合產業需求,設置具有市場前瞻性的主題,推動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融合。“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不局限在參賽作品征集和評審層面,更建立了產業孵化機制作為產教融合的催化劑,為優秀創意提供從概念到產品的全周期支持,并邀請更多運動裝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拓展產業合作網絡,促進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的建立。大賽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和智能制造等熱點話題,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實現研究導向和產業創新導向的有機融合,為運動裝備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2021 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兩屆,分別以“M.O.V.E:因動而生”和“MOVEvolution:動悉未來”為主題,聚焦“數智未來、自然環保、時尚潮流”等創新方向,強調運動時尚不斷變革和進化的過程,鼓勵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以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式探索和塑造運動裝備的未來。兩屆大賽全球媒體投放數量達1253 家,覆蓋全球30 余個國家的267所院校。征集到近4000 件運動裝備領域的優秀創意設計作品,其中職業設計師和海外參賽作品占40.8%,作品數量遠超同類垂直賽道獎項征集作品的2 倍。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該設計賽事仍然展現出強勁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疫情非但沒有抑制參賽熱情,反而激發了創新者對未來運動裝備的深度思考,彰顯了在危機中尋找機遇,通過創新應對挑戰的全球共識,也為研究外部環境變化對創新行為的影響提供了獨特的觀察窗口,豐富了創新理論在特殊情境下的研究內容。
大賽構建了國際語境下嚴謹的評審流程。評審團匯聚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以色列、芬蘭、意大利、韓國等國家的近100位設計界、學術界及產業界的權威專家,確保賽事的國際權威性(圖1)。評審過程經歷嚴格的3 輪篩選:第1階段通過專家線上函評,從眾多作品中評選出鞋品組和服配組各100件作品進入復評;第2階段從進入復評的200 件作品中評選出鞋品組和服配組各20件作品進入最終評審;第3階段采用線下答辯模式評選出最終獲獎作品,贏得總計224萬元的大賽獎金。
每屆大賽都會從獲獎作品中選出10件具有產業轉化潛力的優秀作品,進入創意工作坊培育環節。工作坊邀請來自高校和企業界的20位導師組成10組雙師型輔導團隊,幫助選手從設計創意和商業價值的雙重維度優化其設計方案,并助力選手深入思考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這種評審機制和模式不僅促進了設計創新和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也為選手提供了寶貴的職業發展支持。
通過上述舉措,“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建立了未來優秀設計師人才庫,匯聚并培養了全球頂尖設計人才,有效促進了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大賽構建了運動裝備概念創新數據庫,通過系統性收錄參賽作品中的創新設計理念,為產業未來的設計研發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參考依據,推動了行業創新的持續發展;第三,大賽實現了優秀作品的市場轉化,將創新設計理念轉化為實際產品,促進了設計成果的商業化應用,體現了產學研合作的實際效益。與此同時,通過全覆蓋式的獲獎作品推廣應用,大賽推動了全方位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生態的形成。大賽組委會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獲獎作品進行實體打樣,促成創意概念到實體原型的快速迭代與驗證,提高了設計概念向產業轉化過程的可行性評估效率。大賽還通過發布獲獎作品的定制NFT 數字資產藏品開啟購買通道,探索了設計價值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變現途徑,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圖2)。這種多元轉化模式不僅促進了設計創意的實體產業化,也探索了數字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和價值實現的新途徑,探索構建虛實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對未來設計教育、創新管理和產學研合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大賽在成果展示和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新舉措,將優秀作品引入北京國際時裝周等重要時尚發布平臺,極大提升了設計成果的曝光度和影響力,促進了學術創新與時尚產業的深度對話。同時,大賽為獲獎者提供進入安踏集團工作和實習的機會,不僅為參賽者提供了職業發展平臺,也為企業輸送了高質量的創新人才。這種將競賽、展示和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綜合性模式,代表了一種新型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有助于解決高等教育機構與產業界之間的人才對接問題,不斷推動設計教育改革和產業創新發展(圖3)。
大賽的創新點涵蓋了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諸多方面:a)跨界融合,即科技與時尚、功能與美學有機結合;b)可持續發展,即強調環保設計,采用環保材料和低碳可持續生產工藝;c)智能化和個性化定制,即利用智能技術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產品實用性和個性化體驗。這種融合實體展示、虛擬資產、時尚產業和人才培養的多維度創新策略,不僅為參賽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和發展平臺,也彰顯了賽事在運動時尚領域的前瞻性視野和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特點,有效提高了產品開發效率,增強了品牌影響力,為新型設計獎賽的組織提供了啟發性的范例,推動創新、產業和人才的良性循環。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大賽直接轉化的商業價值已達4000 余萬元,間接為企業創造產值近億元,實現了國際影響力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多維度收益。在大賽的助力下,安踏集團2023 年實現600 億元營收的歷史新高。
三、討論與結論:設計獎賽驅動的協同創新模式的構建
清華-安踏運動時尚聯合研究中心舉辦的“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探索了一種“以賽促產、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范式(圖4),為研究設計獎賽對產品創新的促進作用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案例。在該生態系統中,設計獎賽是創新觸發器,通過設置前沿性和挑戰性的賽題,激發參賽者的創新思維,推動跨界融合和顛覆性創新。設計獎賽是知識整合平臺,匯聚來自全球的創新設計資源,促進不同學科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交流、融合、生產。設計獎賽打造了人才識別與培養機制,通過競賽發現和培養具有創新潛力的設計人才,為產業輸送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設計獎賽搭建產業需求與學術研究的橋梁,通過賽事主題的設置和評審過程,實現產業前沿需求與學術研究方向的有效對接。設計獎賽是創新成果快速驗證的平臺,利用賽事評審和產業化對接機制,加速設計創新成果的市場檢驗和商業化進程。因此,大賽所構建的“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產”的三位一體新模式,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了新思路和新路徑。
以“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為載體,清華-安踏運動時尚聯合研究中心構建了多元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從理論維度看,研究中心的運作模式為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和開放式創新理論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過設計獎賽這一開放平臺,中心成功地將全球創新資源、高校研究力量與產業需求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動態的知識生產和技術轉化的全球網絡。這種模式不僅拓展了傳統產學研合作的邊界,還為探討如何通過競賽機制激發創新潛能、加速知識流動和生產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從方法維度看,研究中心采用了行動研究與案YlgEKMQJcI5p+gcGgXv/rhmX2aEM2WkzdmhNSIt3SKw=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組織和運營“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研究人員能夠實時觀察和分析創新鏈條的全過程,捕捉創意從概念到產品的全周期演變。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識別影響創新效果的關鍵因素,還能為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提供實證依據。從實踐維度看,研究中心通過設計獎賽構建了一個“創意生成-評估篩選-孵化轉化-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鏈條。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創新效率,還有效降低了創新風險,為企業開辟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外部創新渠道。從政策維度看,研究中心的運作模式為政府和產業如何通過設計獎賽這一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協同、推動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它展示了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和資源整合,構建有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和支持體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全球運動裝備創新設計大賽”所構建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具有5 個特征(圖5):
a)全球化設計獎賽平臺作為創新驅動力:通過國際化的獎賽設置,吸引來自全球的創新資源,為多元化參與機制奠定基礎。同時,平臺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和展示的舞臺,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b)多元化參與機制推動創新融合:在全球化平臺的吸引下,來自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和獨立設計師的多元參與者匯聚一堂。這種多元化參與直接促進了跨界技術與設計的創新,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帶來了多樣的視角和專業知識,為產學研知識網絡貢獻了豐富的內容和觀點。
c)跨界技術創新作為核心輸出:由于多元化參與推動,跨界技術創新促進了科技與設計的深度融合。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產學研知識網絡,還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前沿的技術應用場景,跨界創新的成果反過來又吸引更多參與者加入全球化平臺,形成正向循環。
d)產學研知識網絡作為支撐體系:通過評審、工作坊等形式,產學研之間的知識交流和轉移得以實現,形成強大的知識網絡。這個網絡為跨界技術與設計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支撐。同時,知識網絡也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庫,為人才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知識養料。
e)國際化人才培養作為長期目標:依托全球化平臺和產學研網絡,為全球設計創新人才提供了實踐和成長的機會。培養出的國際化人才反哺全球化平臺,提升平臺的國際影響力和創新水平,這些人才也成為多元化參與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來新的創新動力。
以上5個特征要素形成一個相互依存、循環促進的閉環系統,全球化平臺吸引多元參與,多元參與推動跨界創新,創新成果豐富知識網絡,知識網絡支持人才培養,培養的人才又反哺平臺和參與機制。每個要素既是其他要素的結果,也是其他要素的驅動力。這種循環互動確保了設計獎賽驅動的產業創新系統的建立,并具有不斷持續創新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設計獎賽超越了單純的競賽性質,成為一個推動全球創新、促進知識交流、培養國際人才的綜合性機制,它不僅服務于參賽者和組織者,更對整個產業和社會的創新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總之,本研究通過對國內外設計獎項賽事的系統分析,探討了設計獎賽對創新研發的促進作用,提出了“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產”三位一體的創新發展模式。設計獎賽作為創新催化劑,不僅是展示創意的平臺,更是促進產品研發創新的有效機制。通過整合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的資源,設計獎賽激發了跨界創新思維,促進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性設計獎賽為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資源。通過深度融合高校學術資源和企業產業需求,設計獎賽在推動技術創新、加速知識轉移和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將會發揮更為顯著的成效。清華-安踏運動時尚聯合研究中心通過在垂直產業領域的設計獎賽打造,不僅推動了運動時尚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產品設計開發,還為研究設計獎項賽事如何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和理論洞見,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這一模式為其他設計獎賽的可持續發展,并促進產學研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討這種模式的長期效果,以及如何將其推廣到其他行業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