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網絡輿情弱信號具有不清晰性、時新性、關聯性和難以預測性等內外特性,有一定潛伏性并且可能會趨勢化發展的網絡苗頭信息。提前對網絡輿情弱信號進行捕捉預警,可將輿情事件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立足網絡輿情弱信號常見的6大類別,建議從協調資源配置、強化監測和預警的角度增強對網絡輿情弱信號的捕捉力。
關鍵詞: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弱信號;對策
引言
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和快速傳播的特點,使網絡輿情往往難以控制,極易導致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目前業內主要集中于對網絡輿情已出現后的相關研究,而對于輿情前端弱信號部分的研究尚顯不足,對可能會發生的網絡輿情、尚處于萌芽階段的網絡輿情或者是已經發生尚未被發現的網絡輿情的相關研究不足。根據危機管理專家羅伯特·希斯的觀點,成本最小、最經濟也是最成功的危機管理方法是避免危機的發生或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因此,對輿情前端信號進行捕捉和處理,可以防控突發事件在網絡中的惡性擴散,從根本上阻止突發事件的發生。
一、網絡輿情弱信號的概述
“弱信號”的相關研究始于國外,學者認為弱信號是“早期征兆”( First Symptoms),潛藏著危機,也孕育著機遇,認為弱信號與人之間存在聯系,弱信號能否被獲取與人的心智成熟程度有極大關系。國內學者對于弱信號的研究則較晚。學者認為弱信號是那些“由于缺乏支持性數據、有說服力的邏輯和足夠的信號容量而被忽視,不利用一定的方法進行信息整理和分析是很難發現的”信號,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前景,預示著未來變化它可以是一種現象、一個事件、一個機會或者某個威脅[1]。
總之,弱信號具有如下特點:客觀存在、有前置期、可演化成趨勢和引導變化、結果的不確定性等。應用于網絡輿情,則理解為具有不清晰性、時新性、關聯性和難以預測性等內外特性,有一定潛伏性并且可能會趨勢化發展的網絡苗頭信息。
二、常見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網絡輿情弱信號之所以“弱”,主要包含4方面原因:能被分析人員感知的信號的絕對量少;大量有效的信息無法進入分析人員的視野;有意隱藏相關信號甚至釋放出誤導或虛假信號;分析人員受自身收集信號的成本和能力限制,無法從所有渠道收集信息。
具體而言,網絡輿情弱信號主要來自以下6方面:
(一)弱勢群體(老、幼、病、殘)利益解決不當引發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弱勢群體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等多個維度上,均處于相對弱勢的態勢,普遍關注的是收入、就業、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生活問題,對未來充滿惶惑感。容易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易被不良動機的人所影響,成為網絡輿情弱信號來源[2]。
(二)大學生群體利益訴求表達不暢引發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主要表現為學生認為自身利益被妨礙或者引起強烈不滿時,或者個人與個人、群體之間發生矛盾、摩擦時,繼而采取相關線上和線下方式維護權益的行為,演變為網絡輿情弱信號來源。
(三)城市夾層人群工作生活受阻引發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夾層人群”特指以下兩類人:(1)城市務工人群,此類人大多來自農村,長期生活在城市,但難以獲得等額的身份認同;(2)城(鄉)鎮純居民,這類人長期游離在城市發展紅利和農村發展紅利的邊緣區域?!皧A層人群”是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越發凸顯出來的一個人群,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會存有非理性的看法,可能會引發線上線下不良后果,是網絡輿情弱信號的來源之一。
(四)短視頻等媒體平臺信息碎片化傳播引發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1)短視頻內容的真實性有局限性,部分短視頻制作者為了博眼球往往也只會突出事件中最有特點的部分,甚至故意使用言過其實的表述甚至虛假信息來吸引關注;(2)短視頻平臺可以匿名表達個人觀點,使一些網民的輿論更加自由化并突顯自我意識;(3)短視頻平臺算法推薦形成“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這些均可能演變為網絡輿情弱信號。
(五)信息圈層化傳播引發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互聯網技術和終端設備突破時空界限的限制,價值取向、興趣愛好等“志同道合”的網絡個體可通過互聯網這一開放平等的對話平臺,聚集、聯合在一起,“電競圈”“飯圈”“漫畫圈”等圈層便隨之出現。在大數據算法推薦功能的作用下,定制化的網絡輿情信息精準推送,使輿情信息在該“圈內”呈幾何式爆炸性傳播,而“圈外”的關注度則較小,從而演變為圈外人員的輿情弱信號[3]。
(六)網絡暗語傳播引發的網絡輿情弱信號
網絡暗語是一段時期內社會心理的鏡像,見圖1。網絡暗語在創造、傳播過程中,可能使傳統的語言表達有所弱化,亦可能傳遞不良價值觀、表露社會矛盾,存在一定的輿論風險。例如,2023年以“鼠鼠”自稱的表達方式在網絡上興起,網民將自己同生活在陰暗之中的老鼠做比,于黑色幽默中夾雜著憤懣的情緒。一些網絡暗語的傳播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佛系”文化、“躺平”文化和“喪”文化的流行,甚至可能令部分網民過度表達對社會的不滿、誘發逃避厭世的心理,繼而成為誘發網絡輿情的弱信號。
三、網絡輿情弱信號捕捉的實踐建議
(一)建立健全弱勢群體(老、幼、病、殘)工作隊伍機制,強化弱信號收集
(1)建立一支專干隊伍,城區干部隊伍由街道辦干部、社區干部、小區業委會負責人組成,城鎮干部隊伍由鄉鎮干部、居委會干部、轄區負責人組成,村級輿情干部由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村支書、村輿情信息員(村組長)組成。平時通過多深入家中,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困難和所需所盼,尤其是要特別注意留守兒童的入學、學業、安全問題,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大病家庭的就醫問題、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等,以此做好輿情信號的收集監測,必要時及時上報鄉鎮、區縣。同時,建議由區、縣政府輿情負責人牽頭,聯合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探索組建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好、熟悉所在區域的農村專業網絡輿情分析師隊伍,做好輿情分析研判;(2)優化民意反映機制,可開通熱線、特殊業務窗口,給予他們一個可反映問題的渠道,同時選派熟悉業務、善于溝通的專業人員答疑解惑,回應咨詢,了解所需所盼,收集民意,有效做好弱信號的抓取;(3)建立專家學者調研制度,利用現有各高校、社會等資源將專家學者組織起來,不定期對弱勢群體的思想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專家學者調研報告的形式,將群體的意愿表達反饋給政府,為政府輿情研判、甄別輿情信號提供事實依據[4]。
(二)健全學生利益訴求表達制度保障和監督機制,強化弱信號引導
(1)培養學生利益訴求表達意識,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合理地進行利益訴求表達,按照“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校”的原則,盡可能在學校范圍內獲取了解學生的利益訴求點,并進行解決;(2)構建完整的反饋平臺,讓各個部門均設立一個意見收集中心,讓學生的利益有處可訴求,各個部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職能,不能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3)定期與學生開展交流會,對于學生的反映問題要及時回應并做出解決措施,讓其他學生既能看到學校對學生的重視程度,又能看到學校對學生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正面宣傳作用;(4)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對阻礙學生進行利益訴求的行為要作出相應的處罰制度,確保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有效地處理和反饋學生利益訴求,從而使學生的利益訴求真正得以維護和實現,防止小事化大。
(三)重視關注“夾層人群”的工作生活情況,預防弱信號擴增
建議城市街道辦、居委會在工作中可適當增加對轄區內務工人群的關心關懷,相關社會勞動組織也可不定時深入這類群體,收集急難愁盼,推動解決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惠民措施。同時,城鎮街道辦、居委會、村委會也要加強與轄區居民的溝通交流,多走動、多入戶,增加感情;針對城鎮居民的個體戶經營及商業經營等,要及時提供政策幫扶,簡化審批程序;針對城鎮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可探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文藝活動,以正能量引領思想方向。
(四)優化方法提升對短視頻平臺的監測能力,精確弱信號甄別
最有效抓取輿情信號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機器審核與人工審核相結合,既要提高機器審核的準確度,又要完善人工審核的標準與流程。此外,監管部門還要對短期內迅速傳播的視頻以及異常視頻開展一次審核,及時獲取信息,搜集輿情信號,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在青少年群體中迅速傳播的短視頻進行二次審核,這類視頻往往會對青少年群體的思想、價值觀帶來沖擊或負向引導,進而誘發不良結果。同時,通過網絡輿情系統其先進的網絡爬蟲、網頁清洗以及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在數量繁多的短視頻中挖掘信息,從靜態收集向動態跟蹤研判過渡,實現敏感信號預警,分析發展趨勢,預測輿情走向。具體而言,即建立敏感信息監測預警,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情感數據”數據庫作為目標,重點監控短視頻平臺空間當中的非理性互動與表達。當輿情目標被識別后,監管部門能夠迅速把握用戶和公眾的心理與情緒變化,及時捕捉輿情信號,以了解民眾內心深處的聲音。
(五)進圈在圈打入信息“圈層化”傳播閉環場域,強化弱信號捕捉
(1)可在市、區、縣、鎮、村分別統一建設一支輿情信息員隊伍,同時,在各機關單位、大型企業、事業單位等也分別建設一支輿情信息員隊伍。成員要凸顯出梯形年齡結構,性別均衡,職業多樣化,且熟悉使用網絡信息工具。以上成員通過進圈入群(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QQ空間、釘釘群等)的形式,打入圈內群體內部,直接獲取圈內聲音,并將敏感信息、熱點信息等及時報送給上級相關部門進行研判;(2)可通過輿情信息員隊伍在圈群內主動設置話題發聲。比如,在關鍵時間節點、已知的重大事件發生前,或者相關事件發生后,有的放矢拋出話題,柔性收集圈內人員的時下思想動態,直接捕捉輿情信號;(3)政府應積極加強與社會組織、各大媒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社會組織和各大媒體對相關圈層的關注和參與。一旦發現輿情風險便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系,從而擴寬輿情監測范圍,并共同推動科學決策;(4)要進一步優化技術,加大對游戲圈、電競圈、幣圈等通過隱晦表達、暗號、業內術語傳遞不良信息的監測[5]。
(六)提升技能加大網絡暗語傳播的信息解讀,摸清弱信號底數
(1)不斷優化技術手段,加強信息監測,提升自動識別功能,重點對熱門賬號的網絡言論、高互動量的網絡信息、近期熱門網絡暗語進行監測,尤其重點關注存有負面情緒、觸及當前熱門議題的網絡暗語以及已有網絡暗語的演變與標簽化,警惕網絡暗語背后的泛娛樂主義、極端女權主義、民粹主義等非主流思潮的蔓延,對形成不良示范效應的信息及賬號要給予必要的處置;(2)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青年群體比例,以便及時捕捉并準確研判網絡暗語的傳播風險;(3)正視網絡暗語,對于部分具有正面意義的創新型詞匯,順應網絡語言的發展規律,有序吸納;(4)各網絡平臺宜承擔起治理、規范網絡暗語的作用,尤其短視頻、網絡直播、彈幕評論等形式逐漸成為網絡暗語創造、傳播的重要渠道,視頻平臺更需夯實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5)關注網絡暗語背后的民意。網絡暗語的背后,反映出網民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傾向,也是當前時段內社會心理的鏡像。需深入剖析網絡暗語背后的民意及其對應的現實矛盾,通過加強法治建設、完善社會治理、增強經濟發展等方式切實緩解社會矛盾和群體焦慮。
結語
捕捉網絡輿情弱信號可以提前對可能發生的輿情風險進行預警,使主體人能在某事件發生之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引導和應對,從而將輿情事件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針對在社會群體和網絡平臺兩大領域呈現出的網絡輿情弱信號,要注重建立健全隊伍機制、工作機制,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發現并化解具有潛伏性并且可能會趨勢化發展的網絡苗頭信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點項目《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的演變與治理研究》(課題編號:22SKGH3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韓盟,陳悅,王玉奇,等.弱信號識別研究綜述:尋找微弱的未來信號[J].情報學報,2023,42(08):996-1008.
[2]單彬.認知視角下的弱信號分析及實證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4.
[3]沈固朝.信號分析:競爭情報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0):11-14+59.
[4]趙小康.弱信號:識別、探測與應對[J].情報雜志,2010,29(01):159-163.
[5]李玥琪,王晰巍,王楠阿雪,等.突發事件下社交媒體網絡輿情風險識別及預警模型研究[J].情報學報,2022,41(10):1085-1099.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