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唐代大詩人杜甫,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中小學課本上那個有著一捋胡子與瘦弱身材,臉上滿是滄桑的文人風骨形象。鮮為人知的是,這幅杜甫插圖其實是畫家蔣兆和參照自己的模樣繪制而成的。此外,課本上的祖沖之和李時珍,也是蔣兆和分別參照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和他岳父蕭龍友的形象畫出來的。由于年代久遠,很多古代的歷史人物形象后人并不知曉,因此畫家在編寫教材時基本沒有參照對象。蔣兆和緣何能以假亂真,讓筆下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這可能是因為,他是一個喝過苦茶
的人。
蔣兆和雖出生于四川瀘州的一戶貧苦人家,卻不乏直面生活的勇氣,自小就渴望走出瀘州小城,到外面闖蕩。十三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為照相館畫背景,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隨后幾年,開始流行起以中國傳統山水、仕女人物、戲曲故事等為主題的月份牌繪畫。蔣兆和十六歲那年,終于攢夠了一張下等艙的船票,滿懷熱血地遠赴上海,卻不想,生活給他準備了一杯接一杯的“苦茶”。
初到上海,蔣兆和沒有立刻找到工作,為了不餓肚子,只能撿垃圾桶里被丟掉的食物。但這個窮苦人家的孩子還是有股子韌勁兒。他畫過擦炭像、廣告牌,也做過櫥窗設計、服裝設計,還輾轉幾處做美術的教學工作。那時,他沒有錢去學畫,就到書店和展會去蹭畫看;沒人教他怎么畫,他就硬生生對著鏡子學會了人物造型的本領。與此同時,他結識了剛從法國留學回來的徐悲鴻。這二人互為師友,蔣兆和有幸觀摩徐悲鴻作畫,并飽覽他的收藏,兩人還一起暢敘中國畫業的前程。在徐悲鴻的引領下,蔣兆和的畫風從懵懂日趨走向成熟。
不過,生活的苦難接踵而至。苦撐幾年之后,蔣兆和在一次學校人事變動中被炒了魷魚。彼時,蔣兆和的妹妹蔣萬琦也在上海求學。有一回,兄妹二人碰面時蔣萬琦發現哥哥奇瘦且眼眶紅腫,她還以為蔣兆和生病了。后面通過了解她才知道,蔣兆和已經混到了沒錢吃飯的地步。隨后的時間里,女友病逝、父親病亡等多重打擊讓蔣兆和的少年意氣被磨礪得消失殆盡,他開始變得少言內向。
在離家后的第十六年,走投無路、飽經風霜的蔣兆和不得不回瀘縣老家。此時,他放下了他的油畫箱,轉而瞄準現代水墨人物畫的創作。青年時期四處漂泊、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遭遇,使得他對下層人民的生活有著切身的體會。蔣兆和說:“根據我自己的經歷,我深切地感受到人間生活的痛苦,我就想用畫筆真實地表現窮苦人民的生活。”
他回到老家不久,正趕上1936年至1937年的四川大饑荒,災民成群結隊采食觀音土,腹脹至死者每天多達數十人。天災、人禍、戰爭、流亡,這些字眼無一不刺痛著蔣兆和的內心。1937年,川蜀三千七百萬災民民不聊生之際,達官顯貴之家卻依然鶯歌燕舞、酒池肉林。蔣兆和觸景生情,畫下了一幅宅邸門前乞兒的畫,并取名《朱門酒肉臭》。在另一幅作品《賣子圖》里,蔣兆和用最直接的方法把母愛這種偉大的情感以全然摧毀的形式來揭示悲劇性的苦難。齊白石看到這幅作品后提筆寫下一首評論詩:“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賣兒三尺畫,壓倒借山人。”1941年,日偽軍開始大規模掃蕩華北地區,老百姓更加民不聊生。蔣兆和覺得常見的畫幅已經容納不下中國人的苦難。于是,他花費近一年時間創作出了高兩米、長二十七米的巨型畫作《流民圖》,畫中塑造了一百多個無家可歸的社會底層民眾形象,如病弱的老人、落魄的知識分子、流浪的青年、饑餓的孩童等等。畫面中的筆墨側重悲愴氣氛,刻畫出了逃難群眾的悲慘生活,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此畫曾在淪陷的上海展出,許多觀眾看后當場落淚。
蔣兆和的畫作雖“滿紙窮相”,卻無不顯露出一種崇高而苦澀的美。他稱自己無將相之才,無英雄之概,無鴻鵠之志,無君子之風,但每一幅創作均如在石縫中掙扎出來的一根小草,或在奔流中遺留在小道上的一塊堅硬石頭。蔣兆和說:“有些人是需要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有些人是需要一杯苦茶來減渴。”這位出身貧苦、一生顛沛流離的畫家,最終還是用自己的畫筆畫盡人間疾苦與流民百態,為大眾烹煮了一杯又一杯味道濃郁、值得深思的“苦茶”。
(摘自《聯誼報》2024年3月19日,薦稿人: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