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觀察到了,AI(人工智能)已經被用于很多領域,相關公司的市值都在飆升,人人都在談論它。可是反映在經濟上,AI對生產力的促進還沒體現出來。為什么AI還沒有幫我們賺到錢?其實這是通用技術正常的發展階段。
1879年,愛迪生用電點亮了第一盞電燈,可是過了20年,美國才只有3%的家庭用上了電。到1890年,只有5%的美國工廠用上了電力。甚至到1910年,新建的工廠還是優先采用蒸汽動力。這是為什么呢?
三位經濟學家——阿杰伊·阿格拉沃爾、喬舒亞·甘斯和阿維·戈德法布剛好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在《權力與預測》一書中提出,我們此刻正處在AI發展的“中間時代”,通用技術要真正發揮生產力效能,需要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點解決方案”,是簡單的輸入端替換。
比如,用燈泡比用蠟燭方便一點,用電力做動力有時候會比用蒸汽動力便宜一點,你可能會有替換的意愿。但是僅此而已。
第二個階段叫“應用解決方案”,是把生產裝置也更換了。
以前的工廠用蒸汽做動力時,都是一根蒸汽軸連接所有機器,蒸汽一開,所有機器都開動。人們發現改用電力之后,每臺機器都有獨立的電源,完全可以用哪臺開哪臺,豈不是更省錢?但這并不容易,這意味著你必須對機器進行改造,根據獨立電源重新設計。這需要時間。
第三個階段叫“系統解決方案”,是整個生產方式的改變。
蒸汽時代的廠房,因為要用到蒸汽軸,所有機器都必須布置在中央軸附近。用上電力后,你可以隨處安裝插頭,將機器放在工廠里的任何一個位置,那么你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間,沒必要把所有機器集中在一起。這就使得“生產流水線”成為可能。
AI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對AI的應用還處在點解決方案和一定程度上的應用解決方案階段,尚未達到系統解決方案階段。這就是AI還沒有發揮最大作用的原因。
從商業角度看,AI是一個“預測機器”。預測是決定的前提,AI預測能改變人們做決定的方式。
當電力被廣泛應用以后,人們對電力的應用和電力的來源就脫鉤了。你不用關心發電廠在哪兒,也不用管電是怎么產生的,但可以將廠房開在任何地方。那么我們可以設想,當AI被廣泛應用的時候,預測和決定這兩件事也可以脫鉤:你不用管AI是怎么預測的,直接根據預測做決定就行。
AI的點解決方案是用AI改善你現有的決定,AI的應用解決方案是用AI改變你做決定的方式,AI的系統解決方案是AI促成了新的決定——生產模式變了。
舉個例子,購物網站的AI會根據你的購物喜好向你推薦商品,這就是一個點解決方案。
但網站完全可以這么做:AI預測你喜歡某些商品后,直接把這些商品寄到你家。也許每個月甚至每周會給你發來一箱商品。你打開箱子,留下喜歡的,退掉不喜歡的。
這種銷售方法肯定能讓你多買一些東西。你做購物決定的方式被改變了。
事實上,亞馬遜早就為這種購物模式注冊了專利,叫做“預先發貨”。但是這個銷售方式目前還沒有被正式實施。因為現有的退貨系統還不夠好。把退回來的商品檢查一番、包裝好、重新放到貨架上,這個過程非常費力。
但如果將來AI能接管退貨,比如用上機器人,亞馬遜就可以“預先發貨”了。可能到時候商家的整個銷售方式都會改變,這就是一個系統解決方案。
AI預測能改變決定方式,就能改變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根據習慣或者規則做事。如果你覺得今天要下雨,你就會帶傘。但如果這個地區經常下雨,你可能會給自己定一條規則:每天上班必須帶傘。再比如,因為怕錯過航班,有人規定自己坐飛機時必須提前四小時出發去機場。
這些規則只是為了防止出錯,它們降低了生活的效率。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天氣預報非常準,你就可以把規則變成一個決定:根據天氣預報決定是否帶傘。如果AI能充分考慮去機場的路上會不會擁堵、航班會不會晚點等情況,給你提供一個精準預測,你就可以取消提前四小時出發的規則。
再進一步,我們何必先問AI的預測,自己再做決定呢?干脆直接把決定權交給AI,讓AI決定你帶不帶雨傘、什么時候出發,豈不是更好?
這就是預測取代規則。
舉一個預測取代規則體現在經濟上的例子。農民種田最早都是根據天氣預報,自己大概估計一下什么時候播種、施肥、收割。決定是自己做的,預測只是參考。
后來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美國的氣象公司提供了一項人性化服務,專門對農民提供精確的預測,比如告訴農民今年播種只有八天的窗口期。氣象公司一方面根據天氣預報,一方面根據作物類型,直接告知農民最佳的播種、施肥和收割時間。
AI還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方式。
現在很多農產品都是在溫室里種植的。溫室種植好處很多,但也存在問題——容易遭遇蟲害。那么就有公司利用AI,提前一周準確預測某個溫室會不會長蟲。有了這一周時間,農民就可以提前訂購抗蟲用品。但到這里還只能算是一個應用解決方案。
系統解決方案是,既然AI預測能力這么強,農民就不用擔心蟲害了,可以種植一些原本因為擔心蟲害而不敢種的農作物。還可以擴大溫室的規模,因為不用擔心蟲害襲擊一大片農作物。農業的生產方式被改變了。
要想讓AI充分發揮生產力作用,就必須用預測取代規則。現在AI輔助教學的技術完全可以做得很好。AI可以根據你已有的詞匯量建議你今天應該背哪些單詞,還可以根據你上一次數學測驗的得分決定你今天該學哪些數學知識,AI還能確保你每次都在自己的“學習區”學習,令學習效率最大化。但是,AI還沒有真正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
為什么呢?因為現在學校的組織仍然是按照年齡分級的。學校有規則,每個班都是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這些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很不一樣,可是他們不得不聽同一個老師講同樣的內容。
如果我們能用AI的邏輯重新組織教學,讓每個學生接受真正個性化的教育,讓每個老師發揮個性化的能力,讓老師跟學生進行匹配,讓AI幫助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那才是系統性的改變。
每當你思考怎么使用AI的時候,都可以想想當初電力的發展歷程。我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很快就會圍繞AI重新構建,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安娜摘自臺海出版社《拐點:站在AI顛覆世界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