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經濟理論、社會制度和實踐模式,始終處于不斷發展和變革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
隨著第十四屆世界社會主義論壇和第八屆中古研討會等的成功舉辦,來自全球六大洲30多個國家的共產黨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左翼社會活動家、部分駐華使節和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等議題。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這些討論不僅對世界社會主義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影響著全球治理結構和國際關系的發展。
“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甄占民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以數據呈現了世界經濟版圖的重構:從2000年到202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從43%上升到59%,而發達經濟體則從57%下降到41%。經濟實力的發展會引起政治、科技、文化、軍事等綜合力量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的戰略力量重構、戰略關系重組、戰略態勢重塑,帶來世界之變。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新時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方案,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甄占民指出。
今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世界社會主義論壇舉辦20周年。作為長期在世界社會主義中心工作的領導和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樹華參加了歷屆世界社會主義論壇,見證了此論壇的國際影響力逐年增強,與會嘉賓的范圍也越來越廣。他表示:“中國70多年的發展道路貢獻了寶貴的共同價值,70多年新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世界最偉大而成功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拓展了世界發展的道路,同時為西方國家提供了寶貴和可借鑒的發展經驗。”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學會會長吳德剛肯定了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闡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認為,“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發展歷程跌宕起伏,既有在輝煌中的前行,也有在低谷中的徘徊。1928年至1938年,面對世界經濟危機,蘇聯憑借著嚴密的組織和計劃優勢,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迅速完成工業化,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工業強國。20世紀中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蘇聯展現了更加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生產力,進一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給世界上后發國家尤其是剛剛走向獨立的亞非拉國家帶來了示范作用。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整個世界大約有1/3人口的國家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
老撾國家政治行政學院院長普馮·溫坎顯表示:“蘇聯解體之后,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我們也需要尋求新的模式,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成就,其他國家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以及西方共產黨在新世紀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證明了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為許多國家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約1.8%上升到18%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發動機。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新的希望,尤其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一種通過社會主義走向現代化的全新選擇。”吳德剛說。
匈牙利工人黨主席蒂爾邁爾·久洛認為,“歷史上,歐洲社會主義國家很少認識到改革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經濟改革不均衡,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無法捍衛社會主義”,“如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建立同盟推動國際合作,這樣的一個新體系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可以推動人們之間的合作來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委員、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原副院長范文德就世界局勢和社會主義國家在新形勢下的作用闡述了看法,他認為:“當前和今后的一段時間,全球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不斷增加,這些問題單靠一個國家無法徹底解決。隨著中國、越南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和革新的成功,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被確認為是一種必然趨勢。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強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越南革新事業的成功,吸引了其他國家的合作興趣,同時也為許多國家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越來越得到肯定——事實上,這也是人類日益追求的價值觀。我們可以自豪且毫不猶豫地談論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的成就以及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優點。包括越南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前景。”
巴西共產黨副主席沃爾特·索倫蒂諾表示:“中國共產黨能有效分析和評估,并作出適應多種情況的政策。中國政府的規劃能力、處理和市場關系的能力都很出色。所有這一切都豐富著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也讓我們可以吸收、借鑒更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此外,巴西能夠自主與中國建立戰略聯盟關系,應該更堅定地加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我們應該從戰略角度去思考中國在推動全球南方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全球南方的引領國家,中國的經驗,對我們探索社會主義斗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是某種意義上的戰略儲備。”
開辟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不可剝奪的權利”“加強團結合作、增進溝通理解是各國共迎挑戰、共創未來的有效途徑”“同各國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論壇中,習近平主席今年6月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等引發了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并得到高度評價,也多次被發言嘉賓提及引用。
西班牙共產黨主席、歐洲左翼黨副主席森特利亞分享了他對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的分析和思考。他認為,“這兩次會議形成的重要思想,對于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及其適應各國現實大有裨益。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一具體現實中的有效應用。雖然中國道路無法被復制,但蘊含其中的豐富思想和建議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以便可以將之應用到世界各國多樣的現實中。這兩次會議都充分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行動。”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和中澳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10年來,中澳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利合作,兩國關系逐步走向成熟穩定。今年6月17日,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中澳戰略經濟對話的諒解備忘錄,中國宣布將把澳大利亞納入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澳大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安德魯·歐文認為:“一個平等有序的多極世界,是一個所有國家不論其大小都受到平等對待的世界。現在中澳關系的發展面臨著重要的機遇,我們愿意與中國進行對話,而中國向我們傳達的信息是,中國愿意與澳大利亞各界加強對話交流,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共同繁榮發展推動世界進步而不懈努力。”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易從文化的角度闡明了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人類文明只有通過交流交融才能破解‘文明沖突論’,遏制任何形式的‘新冷戰’,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廣泛吸收借鑒各國文化優秀成果,以中華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發展之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面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孟加拉國與中國的友誼源遠流長。該國與中國在服裝行業建立了重要伙伴關系,多年來始終保持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地位,僅次于中國。孟加拉國共產黨外聯部負責人、中央委員,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秘書長哈森·塔里克·喬杜里表示:“我們目前的GDP也已經實現了450億美元,中國目前也是我們最大的合作伙伴國家之一,我十分感謝中國與我們一直以來所建立的成功的雙邊合作經貿關系。”
在古巴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喬迪·維多利亞·詹姆斯·埃萊蒂亞看來,如今新興世界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格局在改變,先進和高端的制造業特別是有高增加值的制造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向南方國家轉移。她認為,“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開始,大家都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中國對于拉丁美洲的投資已經超過了歐美傳統金融機構對拉美的投資。對于拉美每一個國家而言,深度參與中國提出的經濟交流、合作倡議和項目,對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要更加重視和中國的合作關系。”
論壇中,中外專家學者的交流發言精彩紛呈,彰顯了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與會嘉賓的共識。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各國共產黨和世界社會主義力量只有攜手前行,通過雙邊、多邊渠道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才能增強世界社會主義的力量,深化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進而開辟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責任編輯:張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