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南宋寓夔文人的紀行詩中包含諸多夔門及其周邊的自然人文景觀,這些景觀亦可稱為詩跡。南宋寓夔文人對當地詩跡的敘寫可以分為地理、歷史和人文三個角度,一是吟詠夔門附近的自然風光和關注夔門在南宋時期的戰略地位,二是回望夔地歷史風云和追憶英雄前賢,三是重視政德教化和記錄夔州風土人情。南宋寓夔文人對夔門周邊詩跡的題詠,既豐富了前代夔門文學作品的內涵,又推動了當地文學創作和活動的發展,是宋代三峽區域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詩跡?據日本學者松浦友久《日中詩歌比較叢稿——從〈萬葉集〉的書名談起》中所言,詩跡是指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的那些相對固定的,能引發詩人吟詠之興的山水名勝。詩跡有兩個特點,一是真實存在,二是被記錄在文學作品之中。夔門(今瞿塘關)一帶,自古以來就是扼守巴蜀東面門戶的重地,在戰火紛飛的南宋時期,夔門更是因其險要的地勢、雄奇的風光在軍事和文學上受到許多寓夔文人的關注,如南宋名臣王十朋在治理夔州之時就曾發出“夔門社稷宋社稷,愿與天地同無窮”的感嘆。是以夔門及其周邊的山水名勝時常見于南宋寓夔文人的紀行詩中,這些名勝不僅是真實存在的三峽區域文學景觀,而且符合“詩跡”的特點。此前,學界對夔州詩中景觀書寫的探討較為少見,僅有任桂園教授《古夔州地望形勝與唐詩互證》一文將唐代夔州詩所涉及的地望形勝與歷史文獻資料互證,為夔州詩的解讀增添了新角度;方世勇的《文學地理學視域下的宋代夔州詩歌研究》中提及了宋代夔州詩中的自然類和人文類景觀,展現了夔州地域風貌的獨特魅力,但還未有從詩跡視角出發分析南宋夔州詩景觀書寫的研究。筆者根據《全宋詩》等大量文獻和數據庫,共搜集出30位南宋寓夔文人的131篇吟詠夔州詩跡的紀行詩,擬從詩跡視角進一步闡釋其蘊含的區域文學價值,探究外來文人通過文學創作與本地區構成的互動關系,將歷史的區域文化與現實的文化建設相結合,增進對三峽區域文化的理解和闡發。
夔門地處瞿塘峽峽口,由峭立的赤甲山和白巖山構成,是當時往來寓客由水路入峽、出峽的必經之地。宋代的官員調動十分頻繁,這些官員兼具政客與文人的身份,在行旅途中記錄所見所聞強化了他們的紀行意識。南宋寓夔文人紀行詩中的詩跡主要有:夔門、赤甲白鹽、滟滪堆、白帝城、八陣圖、臥龍山、武侯祠、三峽堂、詩史堂、東屯高齋等。結合南宋時期夔門一帶的政治、軍事、自然與文化要素,可將包含夔州詩跡的紀行詩分為三個維度來看,即風云歷史、自然地理和人文風情。
一、“夔門外戶千鈞重”:雄奇風光與戰略要地
據滕新才教授考證,“夔門”一詞在隋代前并無人使用,初次見于唐代李嶠筆下,其云:“登卞肆而論寶,入夔門而撫節。”但此處的夔門并不指代今天的瞿塘關,而是指春秋時期夔子國的大門。南宋時期,戰事頻發,夔門以其“據荊楚上游,當全蜀之口”的地理位置備受關注,在官員往來信札和文學作品中被提及的次數也隨之增多。
南宋以前的夔州詩中對于夔門及其周邊的描寫,多為寫景狀物,抒發詩人的山川情懷,這在南宋寓夔文人的紀行詩中也很常見。例如,寫瞿塘關的雄偉氣勢,有陸游“兩山對崔嵬,勢如塞乾坤。峭壁空仰視,欲上不可捫”,張嵲“萬古瞿塘峽,猶存禹鑿痕。岷峨驅眾水,滟滪沒孤根”;寫江行遇險的驚心動魄,有范成大“舟師欹傾落膽過,石孽水禍吁難全”,項安世“瞿塘關下驚危甚,一席巴天浪許高”。從南宋寓夔文人對夔門、赤甲白鹽、滟滪堆幾處詩跡的描寫可見,瞿塘峽的上層空間“兩崖束秋旻,中有一帶蒼”,下層空間“滟滪屹中流,百尺呈孤根”,不愧有“瞿塘天下險”的稱號。
夔州路一帶占據天險,易守難攻,夔門是當時中原西入蜀道、蜀人東出的重要關隘,若敵軍一旦攻破,便可順江而下,直抵江南腹地。在南宋蜀中關乎國運安危的重要時刻,南宋寓夔文人自然意識到夔門的重要戰略地位。例如,晁公遡在夔任職期間曾指出,“公遡在蜀久,于其山川險阻亦粗識之,嘗料吳興州足以蔽遮梁益,以當一面,而其力不能以及夔。或者敵人搗夔之虛而入之,是猶知守其闬閎而忘其藩垣之可穴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關鍵的戰略地位讓夔門這一詩跡反復見于南宋寓夔文人筆下。
另外,瞿塘峽雄奇險峻的風光給外來文人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如鄧深在其《溯峽詩》中寫道:“侵尋崖石愜幽賞,洶涌波濤反輕視。霧船煙纜恣深游,露宿風餐浥清氣。百巧千奇類神工,紛至沓來惱吟思”,記錄下這奇妙的體驗;陸游的“奇哉一削千仞之蒼崖。蒼崖中裂銀河飛,空里萬斛傾珠璣”,生動地描寫出瞿塘峽石壁瀑布的景象。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來看,當地的奇山異水也對南宋寓夔文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周紫芝有“天為少陵增秀句,故教遷客上瞿塘”,認為杜甫來到夔州以后的創作更為精進;孫應時的“我來溯峽才幾程,所見如許心骨驚。陽臺滟滪次第經,磨礪筆鋒吾敵勍”,感嘆自己在領略峽江風光的同時也磨礪了筆鋒。
二、“夔門社稷宋社稷”:詠史懷古與家國意緒
南宋時期,國勢衰微,朝廷偏安,部分積極主戰的官員文人或被調任,或被貶至夔州一帶,他們懷揣難以施展抱負的郁結心情,面對峽中艱苦的生產條件和凋敝的民生景象,倍覺沉悶,但在觀覽歷史勝跡時,“深沉的山川情懷演化為濃烈的憂患意識”,想起其背后的風云歷史與英雄人物,不由得產生了有關家國形勢和個人境遇的憂思。
陸游登白帝廟有“參差層顛屋,邦人祀公孫。力戰死社稷,宜享廟貌尊。丈夫貴不撓,成敗何足論。”之句,稱贊公孫述的英雄氣概;晁公遡于先主廟作詩:“當時大耳兒,甚似隆準公。夫豈忘故都,崎嶇巴蜀中。劃然成三分,正爾阨兩雄。武侯抱遺恨,秦隴竟莫通”,感慨當初劉備、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謀劃;王十朋參觀制勝樓寫道:“古今制勝人何勝,天下奇才忠武侯”,贊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亦是南宋寓夔文人吟詠的對象。張表臣有“八陣功成妙用藏,木牛流馬法俱亡。后來識得常山勢,縱有桓溫恐未詳”,王剛中有“向來守蜀用此法,誰知石壘真金城”,李訦有“刻銘沙石水底碑,教戰石存山下鼓。一片丹心天地間,萬世聞風猶御侮”等句,可見諸葛亮的智慧、膽魄和忠誠贏得了后世的敬仰和推崇。
杜甫的《蜀相》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欽佩和緬懷,也傳達了他對當世良相之才的希望和寄托。他晚年流落至夔州一帶時,曾對八陣遺跡有所慨嘆。盡管自身處境窘迫,杜甫仍然惦念故園長安,心懷天下,更于此地在文學創作上取得“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成就。故而,南宋寓夔文人對杜甫既有文學造詣層面的崇敬,更覺得他由自身的困苦延展出對世人的同理心十分可貴。陸游任夔州通判時寫道:“及落魄巴蜀,感漢昭烈、諸葛丞相之事,屢見于詩。頓挫悲壯,反覆動人,其規模志意豈小哉”,王十朋亦有詩云:“少陵別業古東屯,一飯遺忠畎畝存。我輩月叨官九斗,須知粒粒是君恩”,“一飯未嘗忘君恩”這一忠君愛國的精神境界,為南宋夔州宦官治理一方樹立了精神典范。
此類詩跡下的白帝城、永安宮、制勝樓、八陣圖、詩史堂、東屯等地,涉及公孫述據關筑城、割據一方,劉備兵敗夷陵、永安托孤,杜甫漂泊夔州、憂國憂民。這幾位歷史人物的特質在于,在動蕩的時局中擁有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膽識,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才氣,鞠躬盡瘁、憂國憂民的精神。這正是郁郁不得志的南宋寓夔文人希望擁有的品質,他們通過追詠先賢來勉勵自身,亦是希望出現如此這般的英雄人物來挽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南宋王朝。
三、“夔峽民淳獄訟稀”:人文教化與社會風情
南宋寓夔文人大多是從江南平原地區來到夔州任職,峽中的民風民俗與江南差別甚大,他們便在文學作品中對此一一記錄,這不僅是他們詩文創作的素材,也是他們在當地親近民眾、想要留下善政的有力證明。觀照民風民情是他們在游覽山水勝跡、慨嘆國勢維艱以外的第三個維度,其中涉及的人文景觀便是本文所要論述的第三類有政德教化之意的詩跡。
據舊志載,夔州地狹民貧,但士人之間以文績相高,少有獄訟之爭,太守王十朋曾有詩“風俗無難易,治之端在人。古夔尤易治,風俗本來淳”。王十朋曾對夔州治所奉節縣內的牌坊進行題詠,作成《十八坊詩》,其中宣化坊的“圣主有美化,丁寧戒守臣。毋令掛墻壁,宣以及吾民”體現了為官者要擔負起傳布君命,教化百姓的責任;慶豐坊的“誰道夔門陋,茲坊號慶豐。守臣憂國愿,端似杜陵翁”表達了王十朋以杜甫為榜樣,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從牌坊的命名可以看出當地重視教化、重視教育的風氣,而王十朋的解讀既是其從政觀念的體現,也包含著他對當地民風建設和文學教化方面的希冀。
有關社會風情的詩跡,不得不提的是八陣圖遺跡。這一詩跡的內涵除了上文中所論述的南宋寓夔文人對諸葛亮的緬懷以外,還有邦人為了紀念這一英雄人物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人日踏磧。即在農歷正月初七(人日)這天共同去往八陣圖遺跡憑吊觀光,鳴鼓奏樂,唱竹枝歌。在這一天,郡守也會加入這一活動,與民同樂,有詩句“常使夔人知感公,踏磧年年吊千古”“夔門春水拍天流,人日傾城踏磧游”“今日日為人,傾城出江皋。遨頭老病守,呼賓酌春醪”等為證。
南宋寓夔文人初到夔州之時,在氣候條件和風土人情方面存在諸多不適,這難免為漂泊的生活增添愁緒。但當他們逐漸習慣了在夔州寓居的生活后,便開始轉變“寓客”的心態,把這里當做另一個故鄉,進而更用心投入地方建設,了解、記錄當地的生活,渴望留下政績和遺愛。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寓夔文人還在當地廣泛交友,往來論學,他們的此類文學活動對當地區域文學的形成具有支撐作用。例如,王十朋在夔州任職期間,與十余位官員文人有詩文唱和、交游活動,他的詩句“天遣西來結詩社,郵筒毋惜往來傳”“酬唱又成夔府集,論文欣對少陵尊”等都體現了他愛好交友的性格和渴望筑成一地之文學的愿景。
四、結語
綜合與夔門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來看,夔門、白帝城、瞿塘峽、八陣圖、滟滪堆、夔州武侯祠、臥龍山等名勝佳跡在南宋寓客到來之前就已經由于其歷史、文學等因素被人熟知,南宋寓客在前人的基礎上豐富了當地的文學創作和活動,為宋代三峽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又使后世歷代詩人與之產生共鳴,這些有關夔州詩跡的漸進式疊加創作及其產生的文學影響,共同筑成了南宋寓夔文人的“詩跡化”過程。從詩跡視角出發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對推動當今三峽文化研究和區域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松浦友久. 日中詩歌比較叢稿——從《萬葉集》的書名談起[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十朋. 王十朋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董誥,輯. 全唐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吳潛,傅汝舟. 正德《夔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重慶府縣志輯:25. 成都:巴蜀書社,2016.
[5] 錢仲聯. 劍南詩稿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 范成大. 范石湖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 仇占鰲. 杜詩詳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9.
[9] 李心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滕新才,陳厚清,雷庭軍. 夔州文化論綱(下)[J].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21(5).
[11] 楊慎. 全蜀藝文志[M]. 北京:線裝書局,2003.
[12] 曾秀翹,楊德坤,等. 光緒《奉節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重慶府縣志輯:31. 成都:巴蜀書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