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標準化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糧食行業發展邁入新階段,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相互協調的二元新型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糧食行業標準體系覆蓋糧油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的全鏈條,頂層設計精簡國家標準、優化行業標準、彰顯地方標準、培優團體標準、搞活企業標準。但糧食行業標準體系出現一些新問題,如標準結構不合理,原始創新動力不足等。面對產業發展新需求,統籌規劃糧食標準體系框架、聚焦節糧減損綠色生態領域等手段是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和保障能力,打造體系健全、技術創新、先進合理、開放融合的格局,引領糧食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糧食行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糧食行業;標準化;現狀
中圖分類號:F325.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322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grain industry in China
Jiang Jiajia, Hu Bin, Mao Yongrong, Wang Xinwen,Wu Yun, Ji Yishun
( Anhui Grain and Oil Products Guality Supervision and Pesting Station, Hefei, Anhui 230031 )
Abstract: With China’s standard-led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into a new period, the government-led and market-driven coordination of the new binary standards system has basically been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grain industry standards covers the whole chain of grain and oil acquisition, storage,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top-level design to streamline national standards, optimise industry standards, demonstrate local standards effectiveness, cultivate excellent group standards, revitalise the enterprise standard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grain industry standards, such as irrational standard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original innov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new deman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planning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grain standards system, focusing on green and ecological areas of food conservation and loss reduction are the important grasps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the standard and guarantee the ability to build a sound 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dvanced and reasonable, and open and integrated pattern, to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and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rain industry.
Key words: grain industry; standardisation; current situation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接近7億t,糧食企業1.8萬家,產值3萬億元,有效倉容總量及食用油罐總罐容超過9億t,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市場穩定,庫存充足[1]。糧食行業進入改革轉型、創新發展的新階段,標準在糧食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愈加凸顯。
至今糧食行業標準化之路已走過曲折發展的70余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央技術管理局,該局內設立標準規格處,我國標準化工作從無到有,之后標準化體系初步形成。1966—1976年,標準化發展停滯。隨著《標準化管理條例》的發布,標準化工作逐步得到恢復。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步伐,《標準化法》發布實施,標準化體系形成并漸漸完善。為推進糧食行業標準化工作改革,促進糧食行業健康發展,《糧油標準實施監管辦法》《糧食行業標準管理辦法》《糧食和物資儲備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辦法》等應運而生。
在一系列助力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的舉措下,我國糧食行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我國糧食行業標準化體系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更側重于政府引導,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更側重于市場驅動。在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協調作用下,國家標準持續精簡、行業標準不斷優化、地方標準推廣效能彰顯、團體標準培優計劃大力實施、糧油產品企業標準“領跑者”工作方興未艾、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積極推進[2]。
1 標準發展現狀
1.1 國家標準
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70)由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籌建,負責糧油標準化工作,下設5個技術委員會。現行糧油國家標準386項(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網數據,截止2023年7月6日)。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GB)4項,推薦性國家標準(GB/T)381項,指導性技術文件(GB/ Z)1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占主導地位,強制性標準逐步整合精簡。現行糧油國家標準又分為原糧與油料、糧油制品、檢測方法、糧油儲藏、糧油機械、糧油基礎與管理6大類,按標準數量統計,檢測方法最多,糧油基礎與管理最少。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39項,采用美國谷物化學家協會(AACC)標準2項。現行糧油國家標準2008年的數量最多,占比接近30%。標齡在10~20年的占比為66%,我國標齡更新速度相對ISO較慢。
從現行的糧食行業國家標準來看,糧油及制品種類趨向于豐富多元,花椒籽油、核桃油、杏仁油、牡丹籽油等木本油料促進油料產能進一步提升;富硒稻谷、大豆蛋白粉、谷朊粉挖掘糧油營養健康價值;留胚米、玉米糝、餅粕促進副產物綜合利用;糧油儲存、加工、運輸設備有效提升行業機械化水平;大豆、大米、小麥粉、菜籽油修訂部分指標,引導適度加工節糧減損。
1.2 糧食行業標準
現行糧食行業標準287項(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網數據,截至日期2023年7月6日),強制性行業標準7項,推薦性行業標準280項,部分強制性標準轉化為推薦性標準,通過整合精簡的手段構建新型強制性標準體系。現行糧食行業標準分為原糧及制成品、油料油脂及制品、飼料產品、檢測方法、名詞術語及管理規范、糧油信息化、糧油機械與儀器、標準樣品8大類別。除標準樣品外,現行糧油國家標準標準集中在2017年附近。標齡在10年以內的占比為60%以上。細化糧食行業標準內容,燕麥米、紅米、蒸谷米、面皮、米皮等極大豐富了糧食及制品;12項籽類油料、15項油脂豐富了油料種類;14項餅(粕)標準促進資源有效利用;16項糧食重金屬、真菌毒素、農殘快速檢測標準促進污染物的快速高效篩選;氣調儲糧、智能通風、病蟲害防治等標準促進節糧減損、提升綠色生態儲糧水平;小麥大米系列標準樣品填補糧油質量、儲存、品質方面標準物質的空白;糧食信息分類與編碼、糧油儲藏、糧食信息登錄標準迅速涌現,推進數字儲糧時代發展,網絡化、智能化、信息化正逐漸融入糧食產業鏈條。
1.3 地方標準
全國地方標準歸各省市行政部門主管,地方標準信息服務平臺備案的地方標準統計結果顯示,山東、江蘇、四川、河北、安徽地方標準數量位列前五。以安徽為例,批準發布部門以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市場監管局為主導,多歸口于農業類技術委員會,糧食行業標準主要涉及的行業分類為農林牧漁業,標準類別多為方法標準。在地方標準信息服務平臺搜索“稻”,共檢索到1 488項標準,其中1 050項規程、231項規范,規程和規范占86.09%。為了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提高生產效率,并提升經濟效益,水稻生產全過程需要實現技術化、規范化和標準化。這包括稻谷的種植、栽培、病蟲害防治、品種改良、水肥管理、農藥使用以及副產物的再利用等方面。
1.4 團體標準
2017年新修訂的《國家標準化法》明確了團體標準的概念。2019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團體標準管理辦法》規范了團體標準的制定、實施和監督,并明確了團體標準要以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為目標。2021年《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大力發展團體標準。2022年《國家標準管理辦法》指出符合要求的團體標準可按規定程序制定為國家標準,旨在提高社會對團體標準的認知度與認可度。在各項政策激勵下,近5年團體標準充分發揮平、短、活、快的特點,致力于解決行業中的標準缺失問題,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積極填補空白,標準數量呈現了井噴式增長。
2021年培優計劃對象確定為中國糧油學會等10家社會團體的24項團體標準。團體標準主要為特色優質產品和規范標準,其中質量安全生產技術規范、溯源信息采集規范、加工技術規范、副產物綜合利用成為亮點。
截至2023年8月1日,20個省市縣級糧食相關行業協會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發布并公開好糧油系列現行有效團體標準127項,其中生產質量控制規范1項,技術規程1項,產品標準125項,產品標準占標準的98.4%。
除好糧油系列以外,各地還陸續發布了地域性特色糧油標準,包括浙江好大米、吉林大米、水韻蘇米、天府菜油、荊楚大地、山西小米等系列團體標準;山西的“有機旱作·晉品”、內蒙古的“蒙字標”等優質特色品牌;江蘇發布了全國首個糧食全產業鏈省域團體標準等,這些團體標準瞄準市場中高端產品,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和地理生態環境,發揮自身優勢,覆蓋產品全產業鏈,以標準準則統一質量,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同時,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優質糧油團體標準體系,不斷提高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1.5 企業標準
標準是企業管理者組織生產和經營的依據,有高標準才能有高質量,按照《標準化法》有關規定,2017年企業產品標準備案制度全面取消,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開始實施。2023年發布實施的《標準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管理辦法》旨在統一標準創新型企業信息平臺,激發標準、技術、服務和管理互動方面的活力,培育以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行業標桿企業。1990年頒布實施的《企業標準化管理辦法》已不能滿足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新需求,為適應局勢,我國已發布《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推進“領跑者”制度、融資增信、對標達標,深化標準化改革,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每年一度的糧油產品企業標準“領跑者”評選結果來看,糧油產品類別、企業數量、企業標準數量逐年增加,有力推動生產看領跑、消費選領跑市場氛圍的形成。得標準者得天下,在改革轉型創新發展新時期,標準引領、質量先行,質量是企業話語權決定因素,市場競爭標準先行的特性日益凸顯。標準競爭緊隨產品競爭、品牌競爭,競爭形式層次更深、影響更大。
1.6 國際糧食行業標準
標準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減少貿易壁壘、推進國際糧食貿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際化標準機構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國際谷物科學與技術委員會(ICC)最有影響力和代表性,而它們又各有特點。
ISO作為全球最權威的綜合性標準化機構之一,制定的非強制性標準被廣泛推廣應用[3]。ISO標準至少每5年修訂一次。內容全面,定期補充。CAC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創立的。糧油產品標準主要是產品質量標準,其中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方法按化學組成和產品類別分類,CAC標準側重于同類產品歸類制定標準,方便查找和使用,有力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ICC是由全球谷物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組成的國際組織,致力于制定標準方法來促進國際合作,提高谷物食品的安全和質量。
美國和歐盟國家糧油標準體系也高度聚焦國際貿易。美國糧食行業標準制定組織主要有美國谷物化學家協會(AACC)和美國油脂化學協會(AOCS)。制定原糧標準、成品糧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其中快速儀器檢測標準推動原糧貿易對外出口。歐洲國家側重采用ISO標準、EN標準和ICC標準,高度重視與國際接軌,旨在提高糧油產品的競爭力[4]。
2006年我國承擔ISO谷物與豆類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開創了主導糧食領域國際標準制修訂新局面。ISO專門設置了農產食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34和淀粉及其衍生物與副產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93,TC34下設分技術委員會,其中SC2油料種子和果實、SC4谷物和豆類、SC11動物和植物油脂制定糧油方面的標準[5]。ISO現行的動植物油脂標準共88項,我國現行國家標準不同程度采用的有30項,國家標準不同程度采用的有6項已廢止。
中國正努力采納國際標準,與全球市場接軌,致力于提高糧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貿易壁壘,以增強我國糧油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2 糧食行業標準化現存問題
2.1 標準體系框架需科學合理
糧食行業產品、檢驗方法標準數量較多,生產加工技術、信息化、銷售、服務、管理等方面規范數量較少,各類標準數量不平衡,多個領域標準缺口較大。標準制修訂效率不高導致部分標準更新滯后。標準之間銜接不緊密,糧油標準與跨行業標準協調有待提升[6]。標準仍重制定、輕實施,缺乏高效的實施監督和效果評估準則。對國際標準的采用和借鑒力還需提升,我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和進出口糧油產品競爭力有較大上升空間。
2.2 綠色生態低碳標準缺口較大
全鏈條節糧減損處于起步階段,適用于節糧減損的智能化、機械化裝備較少,綠色無公害蟲霉防治和糧倉儲存減損降耗新技術需創新推廣,過度包裝、裝卸拋灑、散漏損失觀念要轉變,適度加工標準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需求,過度追求高標準,造成營養素破壞、健康風險大、嚴重浪費。運輸、裝卸部分缺失。污染糧食處理體系尚待完善,污染變質糧食資源轉化和合理利用率有提高空間[7]。
2.3 原始創新內生動力不足
創新引領行業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還未完全體現,原始創新內生動力不足,涉糧涉儲企業標準引領不突出,創新意識不強,人才結構供需矛盾,基層職工年齡老化,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低,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才少,教育培訓滯后,投入少、條件差,輕視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和團隊培養不能有效對接行業發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與標準結合不緊密,重技術的先進性和可行性,輕技術的成熟性和可推廣性,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需求不能有效銜接,新技術標準集成能力弱,關鍵檢驗儀器、機械化創新能力不強,現代化水平偏低。
2.4 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不均衡
糧食行業全產業鏈信息化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糧油領域供應鏈復雜、風險因素多、循環期長,全局信息采集技術不先進,智能化遙感等客觀支持有限,信息整合分析處理不夠快速準確,致使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存在發展不平衡、投資效率不高、建設不規范、標準不統一、耦合不緊密、復制性不強、互聯互通不足以及重建設輕運維等問題,導致內外源危害物動態變化規律不清、危害物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智能化水平低,政府、企業等各主體缺乏準確客觀的洞察和決策依據。
2.5 產品供給側改革待持續深入
糧油產品量值溯源停留在傳統的末端管理,全面的風險控制轉型難度系數高,以次充好和偽劣摻假層出不窮,消費者對產品真實性辨別不清,難以保證依質論價。糧油營養價值和健康功能待全面探索,個性化功能化產品開發缺口大,副產物利用挖掘空間大。糧油產品文化和地域特色仍需凸顯,特色品牌的美譽度欠維護,中高端市場占有率低。
3 發展方向
3.1 統籌規劃糧食標準體系框架
持續完善配套主糧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大宗糧油產品標準檢驗檢測方法標準體系。織密筑牢糧食領域安全標準網,加強農藥殘留、真菌毒素等有毒有害限量指標、高通量檢測方法及食品添加劑使用限量等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工作[8]。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全產業鏈上下游標準的有效銜接,加強與農業、機械、氣象等行業的協調,互聯互通,推動標準向跨產品、跨領域、跨行業轉變,整合標準,形成合力。創新標準監管模式,強化國家標準制定實施全過程追溯、監督和糾錯,形成有效的國家標準動態維護機制,全面提高標準質量水平,加強標準貫徹實施效果評估,提升國家標準實施效能,推動標準化由數量規模型升級為質量效益型[8]。積極參與標準化國際合作,堅持開放融合,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提高國家標準體系的系統性、一致性、協調性、開放性和適用性。
3.2 聚焦節糧減損綠色生態領域
制修訂符合節糧減損要求的智能化儀器設備、成套機械設備等標準,減少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糧食損耗,深入推進產運儲加銷全鏈條節糧減損。探索綠色檢驗技術新途徑,研究出入倉機器人、低毒無毒化提取溶劑、智能檢測前處理儀器、綠色高通量快檢、智能測控在線檢測等裝備技術。完善加工標準體系,科學合理界定產品加工等級,限制過度加工,加快大宗油料酶法制油、酶法脫酸脫膠等標準研制,推動糧油副產物食品轉化循環、高值、梯度高效利用標準制定。加強綠色儲糧、低溫儲糧、生物基降解材料等技術工藝及糧食儲備設施建設等相關標準制修訂,不斷提升糧食保質保鮮儲存水平,服務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加強污染、變質等不合格糧食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建立污染糧食無二次污染處理技術體系,提高資源合理利用和轉化效率[9-10]。
3.3 引導創新要素聚集整合資源
推進制度管理標準化創新,布局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技術,以人才發揮創新內驅力作用,促進糧食科技創新資源的統籌、聚集與融合[9]。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發展需求,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熱點問題,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區域鏈、產業鏈協同攻關,著力補齊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營造優良的標準化政策環境,加強科研與標準從項目規劃到實施評價一體化、全過程對接,助力標準創新基礎能力的提升,將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融入標準,增強創新型標準競爭力,創建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資源的聚集方式,發揮標準對創新和產業化的聯通和放大作用。促進信息、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互聯互通,探索創新融入技術、專利、標準的聯動體系。
3.4 發展糧食產業信息智能化建設
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區塊鏈新技術與糧食的產、購、儲、加、銷進行深度融合。利用云平臺和大數據庫,完善國家、省、企業三級糧油信息化標準,推動數據治理、服務能力、資源規劃、圖數據庫等標準研制實施,按照標準進行數據共享交匯、分析、智能評價等,消除“數據孤島”,推進區塊鏈系統聯動、行業應用等標準研制,健全大數據標準體系更好地服務于糧食行政管理、宏觀調控、生產和經營決策[11]。憑借信息化標準,支撐智能化糧油生產,動態監測糧食作物品種、長勢、災情,快速決策水肥施用和智能化農機作業,促進生產模式高效便捷。加強智慧糧庫、數字糧庫建設,統一標準高效管理糧食購銷、出入庫、倉儲、質檢、統計等。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糧油交易電子信息一體化,構建完整供需鏈,逐步實現技術先進、實用安全、統一規范的糧油信息化標準體系升級轉型[12]。推進糧油食品可溯標準化,完善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服務于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利用信息技術對供應鏈典型區域不同類型糧油食品危害物進行風險快速預警、防控與應急召回聯動機制。
3.5 多元化糧油產品供給體系
加快構建通用基礎與產品分類分等分級相結合,傳統糧油產品質量標準、中國特色風味糧油產品和糧油產品加工控制管理和追溯規范并舉的糧油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關注糧油營養健康功能評價相關標準,基于微量營養素平衡專用化和個性化的營養健康糧油食品,加強全谷物、雜全粉加工及雜糧與主糧同煮同熟營養復配的主食、特殊人群膳食糧油營養相關標準制修訂[13],開發米糠、麥麩、小麥胚、豆粕、玉米皮等糧油加工副產物生物轉化生產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功能活性物質及綜合利用標準,構建多元化糧油產品供給體系,加大研制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打造優質糧油品牌標準,更好地滿足人們健康消費需求[9]。
3.6 提升專業化標準服務體系質量
完善全國統一的國家標準信息服務平臺,豐富標準樣品信息平臺,暢通標準樣品供需渠道,提升標準化信息服務能力。健全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體系、標準化職業教育,大力選拔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暢通標準化人才成長渠道,打造標準化專業人員梯隊,著力培養標準化科研人才、標準化管理人才、國際標準化人才以及企業標準化人才[14]。加速發展產后“全程不落地”多環節、全程托管服務標準,推進標準制定的公開性、高效性和透明度,強化從技術內容到研制過程標準的導航式服務,使各方參與標準制定更加廣泛便捷。優化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結構體系,夯實標準化工作基礎,構建多元化、專業化、市場化標準服務體系,服務現代糧油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J].中國糧食經濟,2019(11):35-43.
[2] 袁文靜.標準化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任務:訪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 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原部長、中國標準化專家 委員會委員 呂薇[J].中國標準化,2022(20):7-17.
[3] 王利丹,何明濤,張穎.國際標準化組織糧油標準體系淺析[J].糧油食品科技,2020,28(6):182-190.
[4]徐廣超,尚艷娥.國內外糧食標準體系的對比分析[J].中國糧油學報,2020,35(12):177-182.
[5]張艷,祁瀟哲,萬眾,等.國際標準化組織谷物與豆類領域標準化現狀和展望[J].糧油食品科技,2022,30(1):45-49.
[6]楊衛民.我國糧油標準現狀及問題分析研究[J].糧油食品科技,2019,27(5):61-64.
[7]劉慧.節糧減損要強化標準引領[N].經濟日報,2022-10-13(4).
[8]徐志遠.增強國家標準化建設能力 推動標準體系高質量發展[J].輕工標準與質量,2021,27(5):12-15.
[9]中國政府網.糧食局關于印發糧食行業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 (2017-01-04)[2023-10-04].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1/04/content_5156343.htm.
[10] 李玥.深入貫徹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強化標準引領質量安全監管 服務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S1):1-3.
[11]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EB/OL].(2021-12-06)[2023-10-04].https://www.sac.gov.cn/xxgk/zcwj/art/2021/ art_51ab9411394a44d78985f6f5efdc80a7.html.
[12] 趙瑞華.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N].糧油市場報,2023-01-14(B02).
[13]張葵,車佩云.我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營養功效調查[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9):102-108.
[14]李佳,趙旭,劉長,等.遼寧綠色儲糧標準化體系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