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發展歷程探析

2024-10-20 00:00:00趙思琦齊琪朱慶濤周斯翔錢麗源
廣東園林 2024年3期

摘要

全球范圍內許多自然保護地都經歷過重大危機,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自然保護地往往面臨著自然與人為影響因素的雙重考驗。斯里蘭卡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立自然保護地的國家,形成了歷史悠久且適宜本土國情的自然保護地發展體系以應對危機。通過梳理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發展歷史,探尋在國家發展危機、特殊自然環境條件以及人文歷史影響之下的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的先鋒性,總結斯里蘭卡可供全球參考的具體保護舉措,為其他國家自然保護地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指導。

關鍵詞

斯里蘭卡;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地構建;國家發展危機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2233/j.gdyl.2024.03.008

文章編號:1671-2641(2024)03-0053-07

Abstract

Globally, many nature reserves have experienced major crisis,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they often face a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A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establish nature reserves, Sri Lanka has given great importance to nature reserves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has formed a long history suitable for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nature reserve development system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ture reserve development in Sri Lanka, we explore the pioneering nature reserve system in Sri Lank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risis,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human history, and summarize the specific conservation initiatives of Sri Lanka tha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whole world, to guide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n other countries.

Keywords

Sri Lanka;Natural heritage site; Nature reserve construction; National development crisis

文章亮點

1)梳理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完整發展歷史;

2)將斯里蘭卡與世界范圍內其他類似國家進行對比分析。

自然保護地主要通過實施管控措施限制人類的開發利用活動,以消除人類活動對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的負面影

響[1]。自然保護的理論和實踐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顯著的發展和變化。早期,約翰·繆爾提出保護主義(Preservationism)思想,促成了1864年建立美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地——約塞米提州立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2],該思想主張自然應該被保護,不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強調自然的固有價值。資源保護理念(Conservationism)認為自然資源應當被持續利用,強調可持續管理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支持人類的需求。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態系統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成為主流,強調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性,以保護生態系統持續性為總體目標,綜合管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3]。社區參與保護理念(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認為社區在保護自然資源中扮演核心角色,將當地人的傳統環境知識與科學家的現代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共同管理保護地[4]。1990年代興起的整合保護與發展項目(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ICDPs)將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周圍社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5],旨在解決保護活動可能對當地居民生計造成負面影響的問題。

自然保護地擁有珍貴自然資源,其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脆弱性更需要受到重點關注。全球自然保護地在不同體系制度的保護之下仍面臨多種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澳大利亞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由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引起海洋溫度升高、水質惡化、珊瑚白化,生態系統瀕臨崩潰[6];伊比利亞半島的莫雷納山脈(Sierra de Morena)由于旅游業發展以及過度放牧,其地中海陸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7];剛果盆地森林生物棲息地(The Congo Basin Forest)因武裝沖突以及非法采礦被嚴重破壞,成為全球最脆弱的熱帶雨林之一[8]。中國自然保護地也面臨重重危機:三江源生態系統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草地退化、湖泊萎縮、野生動物棲息地被破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9];多地海洋自然保護區面臨嚴重生物入侵危害,大量水鳥無法棲息覓食而瀕臨滅絕[10];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發生盜采礦產資源并進行施工作業的事件,嚴重破壞核心保護區生態環境[11]。除此之外,在過去幾十年中,80%的武裝沖突直接發生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12],全球保護地正受到戰爭的影響[13]:盧旺達1994年戰爭期間,阿卡蓋拉國家公園(Akagara National Park)內90%的大型哺乳動物被殺害;越南戰爭中使用的落葉劑至今對環境仍存在影響;中東戰爭時,農田土壤和水源在武裝沖突中遭到污染[14]。盡管目前國際范圍內關于自然保護地危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關于社會政治、經濟因素以及人文歷史因素的綜合研究仍存在顯著的研究缺口。筆者經過長期對東南亞地區自然保護地的研究發現: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有著領先于世界千年的先鋒性,其自然保護模式融合了社區參與保護、生態系統管理、整合保護與發展等多種保護思潮,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將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結合起來,成功地應對了保護地內外的各種挑戰。斯里蘭卡的綜合性保護方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效實施自然保護的范例。通過歷史分析、案例研究深入探討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的發展和挑戰,分析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的保護體系,對啟示全球有重要意義,亦能給發展中的中國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建議。

1 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發展歷史梳理

公元前247年,斯里蘭卡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保護地——米欣塔勒野生動物保護區(Mihintale Wildlife Santuary)[15],昭示其對自然保護地的保護歷史源遠流長。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斯里蘭卡面臨著內戰沖突、自然災害、國家經濟危機等多方面問題,但從未停下保護與建設自然保護地的腳步(圖1)。如今,斯里蘭卡國土面積的1/4為原始森林,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16]、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區域之

一[17]、“亞洲最綠的島嶼”,擁有各種珍貴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被稱為“印度洋最瑰麗的明珠”[18]。斯里蘭卡目前劃分的各類保護地呈現出分布廣、覆蓋面積大,北部、東部及南部較為集中,其余地區較為破碎化的基本特征(圖2),展示出這個島嶼國家自然保護地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性。

1.1 歷史沿革

斯里蘭卡對自然資源的尊重根植于其文化和宗教之中。米欣塔勒位于斯里蘭卡中北部地區的阿努拉德普勒遺址(Anuradhapura)以東13 km處。公元前3世紀,這里是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使其成為王室的狩獵場。公元前250年,佛教在此處傳入斯里蘭卡,使得米欣塔勒成為斯里蘭卡佛教的搖籃。自此,佛教文化開始深刻地影響當權者的決定。3年后,米欣塔勒被斯里蘭卡國王德瓦南皮亞·提薩(Devanampiya Tissa)宣布列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地[19]。與此同時,阿努拉德普勒王朝的建立使得中央集權政權不斷強化、城市化大力發展,圣城阿努拉德普勒也發展成為斯里蘭卡現代城市化開端的最佳代表。作為斯里蘭卡的第一個首都,阿努拉德普勒在自然保護與城市化進程的共同發展中繁榮了將近1 500年,于1982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20],而米欣塔勒直至今日仍是斯里蘭卡野生動物保護部下屬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1.2 發展體系

古代斯里蘭卡王朝時期,國王就頒布法律禁止砍伐某些類型的神圣樹木,并且在干旱地區建造了不同大小的水庫和灌溉系統,不僅維護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體現了對水資源的珍視和保護。這些水庫和灌溉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連接成復雜的濕地系統,滋養著斯里蘭卡內陸的干旱地區,至今仍然存在。

近代斯里蘭卡的自然保護地本土發展體系十分健全。自1885年以來,斯里蘭卡政府針對自然保護地采取了重大的保護措施,并于1971年細化設立斯里蘭卡森林保護部和野生動物保護部來負責管理自然保護地[21]。根據1988年《國家遺產荒野區法》定義的森林、森林保留地和為可持續性而管理的森林有32個,均受政府保護部監管。野生動物保護部負責管理的斯里蘭卡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共有8類:一是嚴格自然保護區,共3處,嚴格限制人類活動,整體保護較好。二是國家公園,共26個,其所有土地都屬于國有,且整個棲息地都受到保護,允許有限度地參觀和研究野生動物,嚴禁狩獵[22],其中的雅拉國家公園(Yala National Park)和威爾帕圖國家公園(Wilpattu National Park)是斯里蘭卡于1938年最早建立的國家公園。三是自然保護區,共9處,允許傳統的人類活動,但不允許參觀和研究野生動物。四是森林走廊,僅1條,為考杜拉·明內里耶(Kaudulla_Minneriya),是根據加速“馬哈威利發展計劃”(Accelerated Mahaweli Development Programme)確立的,主要作用是為野生大象提供遷徙通道,增加森林生態連通性[23]。五是海洋保護區,共2處,在經許可后可對其進行有限的基于生存的資源開采[24]。六是其他保護區,共66處,主要是用于確保私人土地上的野生動物安全。避難所、緩沖區2類同海洋保護區一樣,是根據1933年修訂的《動植物保護條例》新增的類別,目前暫未設置。避難所保護物種免受難以管理的威脅,例如氣候變化、極端自然災害和生物威脅,緩沖區則是從國家公園的外邊界延伸,以減少人類對國家公園的影響[25]。

在相關部門的重視下,斯里蘭卡的自然保護在國際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在1988年和2010年通過辛哈拉加森林保護區(Sinharaja Forest Reserve)及斯里蘭卡中部高地(Central Highlands of Sri Lanka)錄入世界自然遺產[26],除此之外斯里蘭卡已成功申請了6個世界文化遺產,還有3個世界遺產在申請中。

1.3 武裝動亂之下的斯里蘭卡保護地發展

斯里蘭卡于1948年擺脫英國統治獲得獨立,在1972年更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在其近百年的近代史中,大部分時間飽受宗派緊張關系以及戰亂的摧殘,國家與人民都處于動蕩的狀態。自1983年以來,斯里蘭卡持續了25年內戰,沖突雙方共有10多萬平民和5萬多名戰士喪生,戰爭的總經濟成本估計是斯里蘭卡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倍[27]。2019年4月21日,斯里蘭卡發生恐怖襲擊,科倫坡、內貢博、巴提卡洛阿、代希瓦勒、德瑪塔戈達發生一連串爆炸,死亡人數約253

人[28]。數日后,斯里蘭卡國內發生多起爆炸和炸彈恐嚇,這也是自2009年內戰結束以來首次遭受重大恐怖襲擊。

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因戰亂與沖突,其自然環境正遭遇著毀滅性的打擊(圖3)。烏干達近20年的武裝沖突對環境影響巨大。據烏干達《阿喬利時報》報道,2014年,阿穆魯(Amuru)和古盧地區(Gulu)的森林覆蓋率自1990年以來幾乎減少了一半,保護區外野生動物保護的政策和法律機制也存在缺陷,私人土地上的野生動物基本沒有受到保護[29]。也門持續的沖突加劇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反過來又加劇了沖突。水資源短缺加劇了對資源的競爭,更加劇了森林砍伐、偷獵等行為和與軍事活動有關的污染。此外,也門索科特拉島(Socotra)的森林正被日益強烈的風暴和激增的羊群摧毀,使得脆弱的生物熱點地區荒漠化,尤其是島上古老的龍血樹Dracaena draco,在全球變暖引發的氣旋、入侵物種和過度放牧的壓力下,將在幾十年內大部分死亡。隨著氣候危機的加深,環境問題造成的社會緊張局勢可能會加劇。

在斯里蘭卡,戰爭和動亂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進了國家自然保護發展的進程,尤其在促進關于自然保護協議的制定方面。沖突結束后,對生態恢復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斯里蘭卡在自然保護方面采取更加系統和嚴格的措施,其也得到了更多的國際關注與援助。斯里蘭卡政府著手修訂和加強環境保護法律,以修復戰爭造成的環境損害,并防止未來的破壞,包括更新《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和《森林保護法》等,以及制定新的保護區管理策略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2009年沖突結束后,斯里蘭卡再次進行生態調查,特別是在那些受戰爭影響的地區。政府也一直積極致力于濕地保護,并將3處濕地指定為拉姆薩爾濕地(Ramsar Site),也正在規劃更多濕地,并且每年都組織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s Day,WWD)活動,鼓勵企業更多地參與濕地保護[30]。國際社會對斯里蘭卡的戰后自然保護地重建表現出極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和世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等國際援助機構和環保組織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斯里蘭卡制定和實施自然保護協議。

出乎意料的是,某些因戰爭而人跡罕至的區域意外地成了野生動植物的庇護所。北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因沖突而長期無人進入,其自然環境得以保留。戰后,這些區域的生態價值得到認識,成為制定特定保護措施的重要理由。

1.4 國家經濟危機下的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發展

斯里蘭卡目前正遭遇自1948年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由于國家政策的變動、恐怖襲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及俄烏沖突等多種復合因素影響,斯里蘭卡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外匯儲備幾乎耗盡,醫療用品短缺、基本商品價格上漲、物資必需品短缺,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2023年,斯里蘭卡的經濟開始逐漸復蘇。作為農業大國的斯里蘭卡因生產和出口肉桂、橡膠、棕櫚油和茶葉而聞名世界,農業是數萬人的經濟來源,也是數千家庭的主要生計形

式[31]。全球疫情趨緩后,斯里蘭卡的農業出口逐漸恢復到原有水平,作為主要產業之一的旅游業也再次為當地帶來可觀收入。除了自身產業的潛力,各國對斯里蘭卡也開展有力的經濟援助。中國表示,將向斯里蘭卡提供無政治條件的援助,并購買更多其出口產品。美國在2022年6月宣布提供1200萬美元援助,應對斯里蘭卡日益惡化的糧食安全和經濟危機。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與其簽署協議,在斯里蘭卡建設核電站,以幫助其克服能源危機,使其成為印度洋地區更具影響力的參與者。國家經濟的增長驅動保護地的發展,而保護地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旅游業的收入和生態效益,此為斯里蘭卡實現保護與經濟發展正向循環驅動的方式。

斯里蘭卡政府目前大力提倡可持續生態旅游,使得游客對公園的需求大大增加。國家公園不僅具有維持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更具有維護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森林資源是斯里蘭卡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對其進行保護和發展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斯里蘭卡一直以來對森林資源保護頗為關注,同時關注周邊社區的生計,避免保護工作影響到群眾福祉[32]。政府有關部門依靠保護區自然資源,為游客提供野生動物觀察、自然旅游和教育體驗的機會,這有助于保護工作開展,同時為當地社區創收[33]。

旅游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有學者提出[34],斯里蘭卡國家公園的規劃和管理尚未制定出地方發展計劃或利益分享機制,這給當地人帶來了成本和風險的壓力。人力資本缺乏、女性文化障礙、地方政黨之間缺乏聯系、旅游業與現有生計活動不相容、政府對當地人缺乏支持、旅游市場準入限制等問題,影響了當地人從國家公園中獲得的利益。這種當地社區的利益和成本不匹配的情況,阻礙了當地人的保護行動。

因此,斯里蘭卡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直在完善國家相關保護政策與法規的制定。自英國殖民時代以來,斯里蘭卡在100多年里制定了90多項環境相關的法律。斯里蘭卡總體管制趨勢是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以控制資源的使用和可持續的管理[35]。近年來,斯里蘭卡也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瀕危亞洲象調查[36],以及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北部島嶼和潟湖的生物多樣性[37]等行動。另外,誕生于1981年的非營利性公益訴訟組織——環境基金會有限公司(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Limited,EFL),定期聯合起來抗議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濫用,帶頭發起運動并通過訴訟來保護環境。至今EFL已處理了200多起案件,其中包括推動政府啟動國家濕地政策制定。斯里蘭卡的自然環境影響著政策和立法機構,非營利性公益訴訟組織也在培養斯里蘭卡公民的環境管理意識。

2 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體制構建的先鋒性

2.1 極端氣候與保護地共存

斯里蘭卡自然災害頻發。在過去40年中,斯里蘭卡發生較大型自然災害70余次,以洪水、干旱、滑坡以及熱帶氣旋為主,其中干旱、洪水、熱帶氣旋和滑坡風險呈現出強烈的季節性[38]。2004年12月的大海嘯席卷了斯里蘭卡東南部,城鎮受災嚴重。雅拉國家公園位于海嘯的必經之路上,雖然其自然生態系統受到一定影響,但研究表明,其植被在災后迅速恢復,且海嘯對大型動物的影響非常小,沒有對物種造成重大長期的影響[39]。自然災害頻發并未給斯里蘭卡的自然保護地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相反,2004年的大海嘯對內戰產生了正面的影響。2005年,斯里蘭卡政府與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達成共識,

構建海嘯后行為管理架構(Post-Tsunami Operational Management Structure,P-TOMS),標志著北部暴力事件得到緩解,國家和人民暫時得以喘息。

2009 年,斯里蘭卡災害管理中心(Disaster Management Centre,DMC)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與負責國家減災活動的相關技術機構合作,啟動了災害概況編制工作,編制該國的9種災害概況,即海岸侵蝕、干旱、洪水、山體滑坡、閃電、海平面上升、風暴潮、熱帶氣旋和海嘯。這些災害概況基本上可用于斯里蘭卡地區級的減災規劃[40],從而減輕頻發的自然災害對國家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同時降低了保護地的維護成本。

2.2 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共生

斯里蘭卡的世界遺產呈現出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共生的特點,自然、文化和人之間的共生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和加強。文化或自然遺產不再被認為是孤立的實體,而被認為與人、景觀和伴隨的生態系統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41]。斯里蘭卡一直致力于為維護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共生的有機整體:構建評價體系與政策保護框架,實施綜合立法,建立適當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政策,加強遺產管理[42];成立相關基金會并培養社區層級的遺產管理人員,成立居民論壇以加強社區參與[43];將預防災害風險納入遺產保護政策中;了解當地的傳統知識文化背景并進行文化教育,考慮當地人民的權益以加強遺產與人的聯系[44];尋求國際援助,采取國際認可的標準開展遺產保護項目合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遙感(Remote Sensing,RS)等地理信息技術,通過將空間和時間信息與其他信息并行記錄來加強和改進遺產保護工作[45];利用多元技術手段進行遺產互動式體驗供給,將遺產從單純與旅游相結合轉變為社區發展、民主發展和社會增長的引擎[46]。

2.3 斯里蘭卡社會體制的靈活性

除了制度的創新,斯里蘭卡的自然保護制度因其獨特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以及體制如何與自然保護政策和實踐相互作用,而表現出顯著的靈活性。

作為民主共和國,斯里蘭卡的總統不僅是國家元首,還是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的指揮官。這種政治體制加上斯里蘭卡的小國特性,使得其環境政策能夠更快適應變化,同時中央政府能較為容易地協調和實施全國范圍的環保措施。在經濟方面,斯里蘭卡產業以農業、紡織業、旅游和服務業為主,多樣化的經濟結構為自然保護提供了多方面的經濟支持。斯里蘭卡與國際金融機構、外國政府有廣泛的國際經濟合作,包括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再疊加社區參與、文化宗教影響,公眾廣泛而有效地參與到自然保護項目中,共同塑造了斯里蘭卡在全球自然保護領域中的獨特地位。

在此社會體制下,斯里蘭卡還擁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政府機構、私營部門和公眾對環境保護的廣泛支持和熱情,這離不開斯里蘭卡人對自然保護的信仰。斯里蘭卡人所信仰的宗教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和“非暴力”,認為人類應當維護地球的健康和平衡,賦予自然元素神圣的地位。社區保護區是斯里蘭卡一種獨特的保護模式,允許當地社區在自然資源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這表明自然保護信仰已深入人心并轉化為行動。因此,斯里蘭卡人對自然保護的信仰體系是涵蓋宗教、文化、法律和社區實踐的廣泛體系,反映了他們對環境的深厚尊重和承諾。就此而言,斯里蘭卡值得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

3 結論與展望

自世界上第一個保護區在斯里蘭卡誕生以來,斯里蘭卡便不斷在完善保護地保護體系網絡。如今的斯里蘭卡已根據國情和自然氣候地理條件,形成了一套適合本國的保護地發展體系。本文通過深入探析斯里蘭卡自然保護地的歷史發展及保護歷程,得出:斯里蘭卡較早認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建立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完整保護體系;政府設置獨立部門對具體各類保護地和保護對象進行保護和管理;隨著各部保護條例推出,法律保護框架不斷完善,政府各部門間也相互配合形成執法網絡,加大監管力度,現已形成全面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確保保護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在此基礎上,各項有針對性的保護項目有效實施,對特定物種和保護地進行保護。公眾力量與社區參與也是保護歷程中的中堅力量,不單是政府致力于保護斯里蘭卡的保護地,各類非政府組織也長期為環境保護不斷貢獻力量并取得卓越成就。此外,斯里蘭卡還開發出一套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計劃,以生態旅游為主,在為民眾提供相關生計機會、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解決長期存在的人與野生動物的沖突,并助力保護工作開展。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斯里蘭卡發展了多方國際合作和伙伴關系,在全球視角下進行多方協作保護,避免了閉門造車的局限性和本國資金資源不足的問題。一系列創新的保護技術和管理方法以及國際合作,使斯里蘭卡在全球保護實踐中處于領先地位。斯里蘭卡在保護地保護與發展方面已成為值得學習的典范,其中提升自然保護效率、確保社區參與、法律執行、國際合作以及有效保持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等經驗,都是中國在未來自然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可以借鑒的重要方面,更為全球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

注:圖2底圖審圖號為GS(2016)2948號;其余均由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王清韻,周丁揚,安萍莉,等. 自然保護地政策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以三江源地區為例[J]. 應用生態學報,2023,34(5):1349-1359.

[2]李世東. 中國和美國國家公園時空發展及驅動因素[J]. 生物多樣性,2023,31(6):203-210.

[3]于貴瑞. 生態系統管理學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態學基礎[J]. 應用生態學報,2001(5):787-794.

[4]CHILD B,JONES B. Practical tools for community conservation in southern Africa[J].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2006:55.

[5]SMITH 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ICDPs):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ation[D]. Oxford: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2014.

[6]PRATCHETT M S,Heron S F,MELLIN C,et al. Recurrent Mass-Bleach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Ecosystem Collapse on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J]. Ecosystem Collapse and Climate Change,2021,241:265-289.

[7]RODRíGUEZ B M,?ADEIKAIT? G,DELGADO G J F. The Effects of Tourism on Local Development in Protected Nature Areas: The Case of Three Nature Parks of the Sierra Morena(Andalusia, Spain)[J]. Land,2023,12(4):898.

[8]BUTSIC V,BAUMANN M,SHORTLAND A,et al. Conservation and con?ict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The impacts of warfare,mining, and protected areas on deforestat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5,191:266-273.

[9]HARRIS R B. Rangeland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f its magnitude and causes[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10,74(1):1-12.

[10]于彩芬,邢慶會,張帆,等. 海洋自然保護地內互花米草的監管研究[J]. 環境生態學,2023,5(6):42-46.

[11]陳立宏,肖美榕. 全國首例涉國家公園破壞自然保護地罪案宣判[J]. 環境,2023(9):48-49.

[12]HANSON T,BROOKS T M,FONSECA G D,et al. Warfare in biodiversity hotspots[J]. Conservation Biology,2009,23(3):578-587.

[13]MERODE E D,SMITH K H,HOMEWOOD K,et al. The impact of armed conflict on protected-area efficacy in Central Africa[J]. Biology Letters,2007,3(3):299-301.

[14]IUCN. Conflict and conservation[M].Gland:Nature in a Globalised World Report,2021:11-12.

[15]RANWALA S M W,THUSHARI P G I. Current statu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for invasive plants at the Mihintale Wildlife Sanctuary[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ri Lanka,2012,40(1):67.

[16]REDDY S C,MANASWINI G,JHA C S,et a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atabase on Long-term Deforestation in Sri Lanka[J].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2017,45(5):825-836.

[17]GUNAWARDENE N R,DANIELS A E D,GUNATILLEKE I A U N,et al.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Western Ghats – Sri Lanka biodiversity hotspot[J]. CURRENT SCIENCE,2007,93(11):1567-1572.

[18]SAMARAKOON L P. What broke the pearl of the Indian ocean? The causes of the Sri Lankan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24,70:101213.

[19]KUMARA H W R,NAHALLAGE C A D,HUFFMAN M A.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mong venders towards nonhuman primates in Mihintale Wildlife Sanctuary in Sri Lank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2018,5(2):123–129.

[20]UNESCO. Sacred City of Anuradhapura

[EB/OL].[2024-02-22]. https://whc.unesco.org/en/list/200/.

[21]CRUSZ H. Nature Conservation in Sri

Lanka(Ceyl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73,5(3):199-208.

[22]MICHAEL J B. IUCN Directory of South Asian Protected Areas[J]. Unwin Brothers Woking,1990:184.

[23]RANASINGHE P,DISSANAYAKE D.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Mitigate Human Elephant Conflict in Sri Lanka[C]//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 Symposium. Sri Lanka:University of Sri Jayewardenepura,2018:16.

[24]PERERA N,VOS A D.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Sri Lanka: A Review[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40):727–738.

[25]MINISTRY OF WILDLIFE AND FOREST RESOURCES CONSERVATION,Sri Lanka. Introdu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EB/OL].[2024-02-22]. https://www.mwfc.gov.lk/department-of-wildlife-conservation/.

[26]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orld Heritage List of Sri Lanka[EB/OL].[2024-02-22]. https://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lk.

[27]ASIA ECONOMIC INSTITUTE. Economic Impacts of Sri Lanka’s Civil War[EB/OL].[2024-02-2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0212850/http://www.asiaecon.org/special_articles/read_sp/12556.

[28]BBC. Sri Lanka attacks: Death toll revised down by ‘about 100’[EB/OL].[2024-02-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48059328.

[29]IUCN.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Uganda: a matter for government and private landowners[EB/OL].(2022-12-03)[2024-02-22]. https://www.iucn.org/story/202212/wildlife-conservation-uganda-matter-government-and-private-landowners.

[30]RAMSAR. Wetland conservation in Sri Lanka[EB/OL].(2013-02-27)[2024-02-22]. https://www.ramsar.org/news/wetland-conservation-sri-lanka.

[31]NATIONS ENCYCLOPEDIA. Sri Lanka-Overview of economy[EB/OL].[2024-02-22]. https://www.nationsencyclopedia.com/economies/Asia-and-the-Pacific/Sri-Lanka-OVERVIEW-OF-ECONOMY.html.

[32]WICKRAMASINGHE K,STEELE P,SENARATNE A.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Forest Conservation on Peripheral Communities: Case of Knuckles National Wilderness Heritage of Sri Lanka[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ons. Cheltenham: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2008:1-5.

[33]SUMANAPALA D. A Review:National Parks in Sri Lanka and Impending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J]. Asian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8,3(2):121-147.

[34]KARIYAWASAM S,SOORIYAGODA K. Local inclusiveness in National Parks a case study of Udawalawe National Park,Sri Lanka[J]. Sri Lankan Journal of Real Estate,2006,33(2):148-156.

[35]日本國際協力機構. Profile o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in Sri Lanka[M]. 日本東京:日本國際協力機構,2012:2-5.

[36]FERNANDO P,DE SILVA M K C R,JAYASINGHE L K A,et al. First country-wide survey of the Endangered Asian elephant: Towards bette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Sri Lanka[J]. Oryx,2019,55(1):46-55.

[37]WEERAKOON D,GOONATILAKE S D A,WIJEWICKRAMA T,et a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in the islands and lagoons of northern Sri Lanka[M]. Colombo,Sri Lanka:IUCN Sri Lanka Country Office,2020:1-3.

[38]ZUBAIR L,RALAPANAWE V,TENNAKOON U,et al. Natural Disaster Risks in Sri Lanka: Mapping Hazards and Risk Hotspots[M]//ARNOLD M,CHEN R S,DEICHMANN U,er al.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Case Studies.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s,2006:109-136.

[39]FERNANDO P,WIKRAMANAYAKE E D,PASTORINI J. Impact of tsunami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Yala National Park,Sri Lanka[J]. Current Science,2006,90(11):1531-1534.

[40]DISASTER MANAGEMENT CENTER MINISTRY OF DISASTER MANAGEMENT. Hazard Profile of Sri Lanka[EB/OL].[2024-02-22]. https://www.dmc.gov.lk/images/hazard/hazard/Index.html.

[41]LARSEN P B,WIJESURIYA G. Nature–Culture Interlinkages in World Heritage-Bridging the Gap[J]. The George Wright Forum,2017,34(2):142-153.

[42]ABABNEH A,DARABSEH F M,ALOUDAT A S.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Jordan[J].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Policy & Practice,2016,7(1):3-24.

[43]CALLEGARI F,VALLEGA A. Coastal cultural heritage: A management tool[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2,3(3):227-236.

[44]BOHINGAMUWA W. The Galle Fort World Heritage Site: A Nature-Culture Approach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 of Sri Lanka[J]. Journal of World Heritage Studies,2019(special issue):29-37.

[45]WEERASINGHA W,RATNAYAKE A. Coastal landform changes on the east coast of Sri Lank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techniques[J].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Society and Environment,2022,26.

[46]RABADY A R. Creative Cities through local Heritage Revival: A Perspective from Jordan/Madab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3,19(3):288–303.

作者簡介:

趙思琦/1998年生/文/四川宜賓人/西南交通大學(成都611756)/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國家公園體系構建、高原邏地生態保護

齊琪/2000年生/女/浙江面州人/西南交通大學(成都 611756)/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國家公園與多村可持續發展研究

朱慶濤/1999年生/男/安蚌埠人/西南交通大學(成都611756)/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生態景觀與可持續環境研究

周斯翔/1979年生/男/浙江杭州人/碩士/西南交通大學(成都611756)/講師/研究方向為可持續景觀規劃設計、景觀遣產與園抹文化

(通信作者)錢麗源/1988年生/女/江蘇太倉人/博士/百南交通大學(成都611756)/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監控/E-mail:liyuan198804sgmail.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青草热| 在线a网站|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男人天堂| 91视频精品| 超碰免费91| 国产微拍精品| 欧美激情网址|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青青草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30p| 日韩高清欧美|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一级电影|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在线观看无码a∨| 91网在线|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影院|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91毛片网| 欧美亚洲激情|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色综合五月|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成人精品18|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91视频区|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视频无码| 99精品福利视频|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