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山東省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堅定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堅定扛牢打造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任務要求,大力提升糧食綜合產能,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深刻領悟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重大意義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實現糧食增產提質,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這對山東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意義深遠而重大。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信任和重托,為我們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這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做好保障糧食安全這篇大文章,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為首要任務,筑牢糧食安全堅實底板。
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山東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之一,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常年居全國第三位,總產量約占全國的8%。但山東省糧食供求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結構性矛盾十分明顯。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持續增長的糧食需求,必須時刻繃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山東貢獻。
全面把握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內涵要求
山東省農業農村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努力在國家糧食安全大局中定好位、為端牢中國飯碗挑大梁,聚力把“齊魯糧倉”建設成為戰略糧倉、綠色糧倉、富民糧倉。
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應當產能穩、底氣足。這是“齊魯糧倉”的重要標志。多年來,山東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糧食高位增產、穩中求進的經驗做法,糧食總產量連續十年超過1000億斤,近三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去年是全國實施糧油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開局之年,山東首戰告捷,實現增產22.3億斤,增量在13個糧食主產省份居第一位。今年山東夏糧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糧食總產量達到543.3億斤,同比增加8.48億斤,同比增長1.6%,為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主動。
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應當韌性強、回旋大。近年來,山東針對自然災害及病蟲害多發頻發、威脅糧食安全的實際,狠抓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牢牢地穩住糧食生產的基本盤。去年夏糧生產遭受了“爛場雨”,山東通過扎實開展“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大行動,組織農民及時搶排田間積水、科學調度機械搶收、統籌安排小麥烘干晾曬等,保證了夏糧豐收。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7億千瓦,拖拉機247萬臺,聯合收獲機32萬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85%,糧食烘干率達到46%,應對風險的“家底厚”“空間大”。
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應當可持續、有后勁。在堅決穩住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山東全面啟動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u1FNdnaUFkmkgmm+G/dZLemF+MJ5BnQDnWNpA2tMvg4=堅持點面結合、縱橫發力,科技、信息等全要素支撐。縱向上良田、良種、良法、良技、良機“五良”集成發力,橫向上小麥、玉米、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統籌推進,點上黃三角、魯西南、汶陽田引領帶動,面上平原、山地、丘陵、鹽堿地全面提升,2023年糧食單產達到449.5公斤,再創新高。當前,山東正在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從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地力提升、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機裝備支撐、良種推廣應用、關鍵農業技術集成、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等9個方面深挖糧食單產潛力,力爭每年畝均單產提升7—8公斤,到2025年增加糧食產能50億斤。
積極拓展打造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實踐路徑
當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與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矛盾突出,成本剛性上升與增加種糧收益的矛盾突出,大豆依賴進口程度較高與國際貿易風險的矛盾突出。山東堅持問題導向,集中攻堅突破,推動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落實落地。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納入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勵事項,持續完善建管用一體化長效機制,為打造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夯實了基底。堅持科學規劃布局,統籌新建和改造,優先支持糧食核心產區,將46個單產提升項目縣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突出高效節水灌溉,將沿黃9市作為“主戰場”,整建制建成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2858萬畝,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9。強化運行管護,落實縣鄉村三級管護責任,管護主體達到4萬多個。今年啟動實施高標準農田運行管護專項提升行動,開展工程質量“回頭看”,推動工程質量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山東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643萬畝,三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大力支持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把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緊抓實,積極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和種業陣型企業,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展玉米、大豆、小麥等生物育種關鍵技術攻關,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種,解決好種源“卡脖子”問題。加強重大品種推廣應用,推廣更多如“濟麥22”“齊黃34”等優良品種,主要糧油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
持續開展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依托國家級玉米、大豆、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以及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項目,支持各地深入落實關鍵穩產增產技術,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噸糧”“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重點打造“德聊噸半糧”片區、“汶陽田”片區、“魯西南”片區、“黃三角”片區、“臨郯蒼”片區、“膠萊河”片區六大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引領區,今年先行建設310萬畝核心區,集成推廣各種先進適用技術,帶動全省大面積單產提升和均衡增產。充分挖掘地種肥藥各要素、耕種管收各環節增產潛力,推進糧食穩產高產技術集成應用。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深挖設施農業、畜牧業、海洋漁業、鹽堿地綜合利用“四大潛力”,穩定蔬菜播種面積,產量保持在9000萬噸左右;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豬牛羊禽肉產量保持在900萬噸左右;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水產品產量保持在800萬噸左右;總結推廣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經驗,推動“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形成以有限耕地、有限資源持續提升綜合產能的山東路徑。
全面加強災害預防能力建設。加強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監測、防控體系建設,提高小麥條銹病和赤霉病、玉米南方銹病等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控能力。強化農業災害預警,建立完善農業苗情、墑情、災情、病蟲情、氣象情“五情”監測網絡和信息共享機制。突出“平戰”結合,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災種、不同受災程度因地制宜制定救災方案,提升農業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應急防控物資儲備,強化應急防控隊伍建設。
著力構建打造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保障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必須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高政策精準性、實效性,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山東強化政策集成,全力保障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建設。
強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緊扣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糧食產量、播種面積、耕地保護和保供穩價等考核權重,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充分發揮導向作用。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繼續加大支持力度,使務農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統籌利用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產。
+IRzDMb+DEg81IbMDct1jA==強化投入保障。落實農業直接補貼制度,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等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提高農民種糧收益。用好中央財政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特別國債等中央資金,引導市、縣(市、區)政府結合財力增加資金投入。鼓勵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糧食產業園區、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等提供信貸支持。規范引導糧食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到農村投資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等。
強化科技創新。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托科研院所力量,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在新品種培育、節水灌溉、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研發等應用技術研究領域加強科技攻關。開展科技強鏈行動,組織3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與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定向結對,創新“產業鏈出題、產業技術體系答題”新模式。完善農技推廣激勵機制,強化對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繼續實施公費農科生定向培養,持續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高農民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
(本文配圖均由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責任編輯:隗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