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秋收,夏耕冬藏。玉米金、大豆黃、蘋果紅、柿子橙……9、10月份,齊魯大地廣袤田野披上了五彩斑斕的“新裝”,鋪展出一幅美麗的秋日豐收畫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考察時再次諄諄囑托,“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
牢記囑托,扛牢責任。近年來,山東狠抓糧食生產不放松,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持續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努力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齊魯糧倉”愈發充盈。山東糧食總產量已連續10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連續3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今年,山東糧食生產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夏糧總產量達到543.3億斤,同比增加8.48億斤,單產水平居全國夏糧主產省份第一。
建良田育沃土,筑牢豐收之基
“如今,農田標準高了,為糧食豐收打下了基礎!”行走在齊魯沃野田間,問及農民糧食為啥能有好收成,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會為高標準農田“記上一功”。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
“以前井少,澆地都得排隊。現在建好的高標準農田,每隔50畝地就有一眼機井,每隔50米就有一個出水口,方便大家伙及時、高效澆水。”聊城市臨清市煙店鎮種糧大戶寧風強說,不僅“旱能澆”,通暢的溝渠還能實現“澇能排”,要是遇上連續陰雨,積水能及時排走。此外,新修的田間生產路便于機械化作業和糧食運輸,為顆粒歸倉創造了條件。
打機井、埋管道、挖溝渠、栽樹木……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山東堅持因地制宜,“缺什么補什么”,綜合配套田、土、水、林、路、電、機、管,突出耕地質量提升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建好,更要管好。“機井設施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也是高標準農田后期管護的難點。我們在調研時發現,原來設計的水泵是固定在機井里的,長年浸泡在水中易損壞,要是有點兒小毛病停止工作,整個井也就不能用了。”菏澤市定陶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哲說,據此,他們把水泵改成可移動的,并編上號,按照一口井覆蓋60畝左右分網格發放一個水泵,從涉及范圍內的8—10戶中找一名有責任心的群眾牽頭,用的時候從村委會取出,灌溉完成后再交由村委會統一管理。這一群眾自護管護新模式,真正實現了農田灌溉設施“有人建、有人管”,有效保障了農田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據了解,山東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7600多萬畝,今明兩年還將新建147萬畝、改造提升613萬畝,建設更多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經評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大約提升1.5個等級,畝均增產糧食150斤以上,特別是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對穩定糧食產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一家人、多塊地,大型機械作業難”“地塊小、溝渠多,種植管理費用大”……這是過去許多村子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土地的真實寫照。面對難題,山東不少地方探索推行“一塊田”改革。
“過去全村共有480畝地,‘一塊田’改革中,農民將自家承包地以每畝900元的價格委托給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經營,零散的小地塊整合成一塊塊大田,面積增加到520畝。”泰安市肥城市安駕莊鎮朱家顏子村黨支部書記杜均濤說,土地集中連片,由合作社統一進行耕、種、管、收,不僅方便機械化經營、提高效率,集中采購農資還能降低投入成本,糧食生產管理則更科學、更精細,土地自然也更高產。
鹽堿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山東現有鹽堿地近900萬畝,改造利用潛力很大,是增產增收的“后備糧倉”。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東營考察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國家首批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市,東營市共有鹽堿地341萬畝,占山東省鹽堿地面積的38%,其中鹽堿耕地196萬畝,是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天然試驗場。東營市試點項目分布在40個片區,總面積17.98萬畝,其中擬開發耕地后備資源6.39萬畝,計劃新增耕地3.48萬畝以上;改造提升鹽堿耕地11.59萬畝。
東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憲卓介紹,實踐中,一方面堅持“改土適種”。針對濱海鹽堿地“鹽、板、瘦”的實際,探索構建“節水、控鹽、減肥、降藥、保育、增效”的鹽堿地綠色治理技術體系。創新“封域雙層暗管排鹽技術”,開展小麥、玉米輪作,兩年實現“噸良田”。另一方面推進“優種適土”。篩選培育耐鹽堿作物新品種55個,審定耐鹽堿作物新品種4個。試種的“農大761”耐鹽堿小麥畝產突破1140斤,“濟麥60”新品種在3.3‰鹽堿地上畝產達到1023斤。
良種配良法,產出更多優質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
“‘魯研951’這個品種的抗病性、抗倒性、抗凍性都非常好,比往年種植的品種畝產能高出二百來斤。”濰坊市諸城市相州鎮相州四村的種糧大戶王靜對“魯研951”這一小麥品種非常認可,今年6月她種植的該品種小麥畝產達到864公斤。
“魯研951”是國家骨干型小麥品種“魯原502”和“濟麥22”“強強聯姻”的后代,由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聯合選育。它繼承了雙親優良基因和優勢性狀,生產上表現為分蘗力強、冬季抗寒性好。
由趙振東院士帶領的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團隊培育的高產廣適小麥品種“濟麥22”,書寫了國內小麥的一段傳奇。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熱風——“濟麥22”是目前我國適應性最廣、年推廣面積最大、用作親本和研究材料最多的小麥品種,12年種植面積保持全國第一,已累計推廣3.6億畝,今年種植面積還在增長。此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用“濟麥22”做親本選育審定的品種就有200余個。
“濟麥”系列、“山農”系列、“登海”系列……山東選育出一大批小麥、玉米高產穩產品種,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47%。全國推廣面積前10位的小麥良種有5個是山東培育的。
良種還需良法配。山東普及推廣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小麥寬幅精播、“一噴三防”、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一防雙減”等關鍵增產技術,集成組裝一批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應用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節肥節藥新技術新設備,助推全省糧食生產水平明顯提升。

農機給力,種地省力。“我們的航空植保載人直升機,每小時可噴灑農藥3000余畝,一天飛防面積可達1.9萬—3.2萬畝,其噴灑的精準度能夠保證所有植株均勻覆蓋,強大的下洗氣流更有利于藥液霧化,使之更好地附著于作物,防治效果更好。”棗莊市滕州市鑫劍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滿高劍介紹,合作社先后購置各類農機具568臺(套)、大型載人飛防直升機1臺,為糧食生產蓄滿農機動力。“合作社開展托管的地塊,每畝糧食產量增加8%—15%,畝均成本降低220—360元。”
放眼全省,各類大小農機馳騁沃野,催生出澎湃動能。近年來,山東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抓手,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大型動力機械、聯合作業機械、先進植保機械、智慧農機等,加快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兩全兩高”農機化,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6%,糧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樹立大食物觀,讓飯碗更豐盛
“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山東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地處北溫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多樣,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海洋兼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為山東各類優質農產品生產提供了肥沃土壤。
向設施栽培要果蔬,一些地方大棚成“海”,蔬菜年產量超9000萬噸;向規模養殖要肉蛋奶,畜禽養殖向集約化、工廠化、智能化躍升,全省肉蛋奶年產量1600多萬噸,占全國的近1/10,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向海洋牧場要水產品,耕牧深遠海,水產品年產量突破900萬噸。
“現在管理大棚,我們有了‘新農具’!”東營市廣饒縣張守鳳家庭農場負責人劉超掏出手機,通過“智能種植監控系統”實時查看棚內溫度、濕度、采光等數值,點一下相關指示按鍵,就能完成自動澆水、施肥、卷簾、放風等操作。
以前,劉超的父輩經營家庭農場時,采用的還是傳統模式種植大田蔬菜,品種單一,管理也都由人工來完成,費時費力。如今,有了物聯網技術、智能化裝備的助力,農場實現了“云端”種菜、精準種菜,減少化肥及農藥用量15%以上、節水60%以上,蔬菜產量和品質都得到大大提升。
近年來,山東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主渠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方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主陣地,走出了一條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路子。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產品、86%的畜產品都來自于設施農業。
在濰坊市寒亭區固堤街道,伊利集團旗下的優然牧業投資建設了占地約1500畝的牧場,目前養殖著1.1萬多頭荷斯坦奶牛,其中有4700多頭泌乳牛。“牛舍的溫度、濕度、氣體、光照等都能自動調節。”優然牧業寒亭牧場場長趙林杰說,當牛舍溫度達到23攝氏度時,紅外精準噴淋會感應牛只位置自動開啟噴淋;當牛舍溫度高于18攝氏度時,風機將自動開啟降溫模式……
奶牛過上了“智慧生活”,自然能產出更多優質牛奶。“每頭泌乳牛平均每天能產40公斤鮮奶,最高的能產出60多公斤鮮奶,目前牧場每天總共能產出190噸左右鮮奶。”趙林杰說,牧場規劃的奶牛養殖規模是1.5萬頭,到時候泌乳牛能有7000多頭,日產鮮奶能達到約270噸。
在遼闊的海洋,“海上糧倉”正在建設。山東把深遠海養殖作為海洋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探索發展重力式深水網箱、管樁圍網、桁架類大型養殖網箱、養殖工船等四類深遠海養殖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山東特色的深遠海養殖路徑和模式,深遠海養殖走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2600余個,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28臺(套),養殖水體達280萬立方米,深藍系列、經海系列、財金系列等一批產量大、自動化程度高、世界領先的現代化養殖裝備在山東設計、建造并投入使用,為全國發展深遠海養殖探索了經驗。
從陸地到海洋,從種植到養殖,山東這個農業大省正在探索多元食物生產的無限可能。展望未來,“全國農業看山東”這塊金字招牌定會越擦越亮。
責任編輯:隗勝楠